理財和基金的區(qū)別 關于理財和基金的區(qū)別介紹
2023-01-26
更新時間:2022-06-03 11:06:15作者:佚名
曹德旺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會有一場信用危機來,應該是在2022年以后,即使這次沒有疫情,我們也很危機;這不是我們現在做的,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我是中國人,而且做生意做到我這個份上的時候,算是精英一族的成員,有責任也有義務,面對這些問題,自己怎么想辦法克服解決?!?/strong>
初次刷到曹德旺的采訪視頻,我便覺得深以為然,這的確是一場信用危機,也的確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信用危機是什么?信用本質上既是契約精神,也是借貸問題。而曹德旺口中的“信用危機”,實質上是金融危機,是借貸危機,反映到整個社會層面上來看,金融危機又促成了整個社會的精神危機,普遍性地缺乏契約精神。
其實早在2014年,復旦大學哲學系王德峰教授就曾經說過類似的話:
“今天的我們,社會各個階層,無論是在市場經濟改革的浪潮中取得成功的少數群體,還是多數普通群體,沒有一個群體具有生命幸福感,沒有一個群體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們沒有精神家園,我們從一個物質上普遍不滿足的時代,進入了一個精神上普遍不安寧的時代;今天的我們,并沒有按照市場化進入到一個理性的、有原則、具備契約精神的時代,這一點直到今天我們都沒做成。將來會不會成?我看也不會成。而最基本的一個現象,就是普遍的信任危機,群體不信任,地方不信任,公共機構之間也互不信任,甚至家庭內部成員之間也互不信任,我們再度出現了如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一盤散沙的這樣一個狀態(tài)?!?/p>
信用危機本質上,就是債務危機,就是契約危機,就是信任危機。
而這種危機的演變,也是自上而下的,當債務越來越多,便不再那么重視契約,于是信任便出現了問題。
首先,我們的企業(yè)在2007年的負債率大概是80%,到了2015年,這個數字翻到了160%;居民負債率則從2008年的12%上升到了2021年的62%。
我一直把我們過去的經濟增長比喻為“透支增長”。這種透支是以投資杠桿為代價所換來的經濟增長,在初期的確有很好的效果,但借來的錢是要還的,撬起來的杠桿最終也要按下去,這是必然規(guī)律。
而眼下,隨著債務率的攀升,違約潮越來越成規(guī)模,于是乎,曹德旺所說的“信用危機”也就不是空穴來風。
《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中的數據來看,30-40歲群體的家庭中住房貸款總額是家庭年收入的11倍,但收入最低的四分之一家庭中貸款總額是年收入的32倍。
按照當前住房貸款的平均利率5.6%來算的話,這部分家庭每年僅對住房貸款的利息支出就將近全部家庭年收入的兩倍。
可以說,房子債務壓垮了一代人,也毫不為過。
對這部分家庭而言,根本無法通過收入來覆蓋每年的還本利息支出,一旦房價下跌的話,就會有斷供的風險。從這兩年的數據來看,銀行起訴房貸違約斷供的案件大幅增加,法拍房數量自然也暴漲。
2019年法拍房數量僅為50萬套,到了2021年,僅僅三年時間,這個數字翻了三倍,達到了160萬套。
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繼續(xù)增長的話,我們很難說,未來的某一天會不會出現曹德旺所說的“信任危機”。
反過來說,當房子的壓力反映到今天的年輕人身上,具體則表現為利己主義、唯物質、缺乏契約精神和人文精神等等,這對整個群體而言,同樣是一場較大的精神危機。
有一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黑天鵝突然出現的。這些問題的出現,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資產的負債和杠桿過高,催生了房產的價格,而房產的價格又反過來掏空一部分人的錢包,這又擠壓了房產的繼續(xù)上漲。
市場在群體的非理性行為下,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作用。
反映到數據上,截止到4月30日,A股共有4630家企業(yè)公布了員工變動人數,其中1697家企業(yè)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員,裁員總數為91萬。
而A股之外,大量的中小企業(yè)更是苦不堪言。
但這數據的背后,更多的還是因為疫情所造成的原因,而不是“歷史遺留”,盡管在今年2月,房貸還款額就首次超過了發(fā)放額,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債務問題就有減弱的風險。
為什么經濟對我們如此之重要?
經濟不僅僅關系到溫飽問題,更重要的一點是,經濟的疲軟會引發(fā)很多人對房貸斷供的風險,而房貸一旦斷供,則極有可能引發(fā)市場對房子的恐慌性拋售,從而造成危機。
但正如我在此前的文章里所說的那樣,“危機只有長痛和短痛”,除此之外,并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就好比當你吹出了一個泡沫,那么這時候你的選擇只有兩個,要么繼續(xù)給泡沫加氣,讓它變大,但泡沫依然會破;還有一種方式是,主動戳破它。
無論你選擇哪種方式,最終它都會破裂。
當我們在說危機的時候,我們潛意識往往都會認為這是極其不好的東西,是我們應該去盡力所避免的。但反過來看,“不破不立”,對大部分的普通人而言,危機后,說不定是一個新的機會,是新的開始。
個人的意志很難左右宏觀的變化,宏觀也從來不會以某個人的意志而更改,我們最多只能延緩它,而不能阻止它。
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為此做好了心理準備?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fā)展背后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