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6-27 22:16:05作者:未知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該詩是一首投贈之作,通過描述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dá)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全詩以望洞庭湖起興,由“欲濟(jì)無舟楫”過渡,對于本來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進(jìn)行了潑墨山水般的大筆渲繪,呈現(xiàn)出八百里洞庭的闊大境象與壯偉景觀,取得撼人心魄的藝術(shù)效果,使此詩實際上成為山水杰作。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jì)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云夢大澤水汽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想要渡湖卻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時代閑居又覺愧對明君。坐看垂釣之人多么悠閑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
1、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宗時宰相。
2、湖:此指洞庭湖。
3、涵虛: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高空?;焯澹号c天混為一體。太清,指天空。
4、氣蒸:一作“氣吞”。云夢澤:古代云夢澤分為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5、撼:搖動。一作“動”。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6、“欲濟(jì)”句:想渡湖而沒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無人引薦。濟(jì),渡。楫(jí),劃船用具,船槳,這里也是借指船。
7、“端居”句: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卻閑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閑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rèn)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
8、坐觀:一作“徒憐”。者:一作“叟”。
9、空:一作“徒”。羨魚:語出《淮南子·說林訓(xùn)》:“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p>
這是孟浩然投贈給張九齡的干謁詩,當(dāng)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當(dāng)時孟浩然西游長安,張九齡任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維為忘年之交。后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昂摗?,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盎焯濉奔此煜嘟?。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yuǎn)眺湖面的景色,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兩句繼續(xù)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yuǎn)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jù)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西南風(fēng)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皻庹粼茐魸?,波撼岳陽城”,與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yuǎn)空”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而且還充滿活力。
五六兩句轉(zhuǎn)入抒情?!坝麧?jì)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對方原是丞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岸司訍u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最后兩句,再進(jìn)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chǎn)生羨慕之情?!按贯炚摺卑抵府?dāng)朝執(zhí)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淮南子·說林訓(xùn)》)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yīng),因此不大露出痕跡。詩人借了這句古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做一番事業(yè)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shù)上自有特色。
孟浩然,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年四十,游長安,應(yīng)進(jìn)士不第。曾在太學(xué)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dāng)R筆。后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游歷東南各地。詩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