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shí)間:2022-03-10 18:11:30作者:佚名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p>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p>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睂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薄蛔R(shí)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p>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p>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p>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p>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p>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yùn)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p>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p>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p>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shí),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shí),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譯為:齊宣王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跟我講講嗎?”
孟子說:“孔子的弟子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人,所以后世失傳了,我也沒有聽說過。如果不能不說,那還是說說王道吧。”
齊宣王問:“要有怎樣的德行才能實(shí)行王道呢?”
孟子答:“通過安撫百姓稱王,沒有誰可以抵御得了?!?/p>
齊宣王問:“那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安撫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p>
齊宣王問:“那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答:“我聽胡說,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有個(gè)人牽頭牛走過,您看見了問:“牛牽到哪兒去?”,牽牛的人回答說:“要?dú)⒘怂脕砑犁姟?。您說:‘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懼發(fā)抖的樣子,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侨藛枺骸悄軓U除祭鐘的儀式嗎?’您說:‘怎么能廢除呢?用羊去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回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有這樣的善心就足以稱王天下了。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知道您是于心不忍?!?/p>
齊宣王說:“百姓的確對我有這樣的誤解。齊國雖然不大,我怎么會(huì)吝嗇一頭牛呢?就是因?yàn)椴蝗绦目吹剿謶职l(fā)抖的樣子,無罪卻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說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您不要奇怪百姓以為您吝嗇。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可憐牲畜無罪卻往死地里送,那牛跟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齊宣王笑道:“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錢財(cái)才拿以羊換牛的,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摹!?/p>
孟子說:“沒關(guān)系,這才是仁愛之道,只因?yàn)槟姷脚6鴽]有見到羊。一個(gè)有道德的人對于禽獸,看到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仁厚的人們不接近廚房?!?/p>
齊宣王高興地說:“《詩經(jīng)》里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揣測出來?!@話像是說您的。我做了這件事,回過頭來再想它的目的意義,反而得不出。您這么一講,我心里又有所觸動(dòng)了。這種心地為什么就能與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說:“有人向大王報(bào)告說:‘我的力氣可以舉起三千斤重的東西,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夠看清秋天里剛換過的獸毛的末梢,卻看不見一大車木柴?!鈫?”
齊宣王說:“不,不同意?!?/p>
孟子說:“如今您一片仁心,使禽獸沾恩,但是百姓卻一無所得,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一根羽毛拿不起來,是不愿用力;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愿用視力;百姓不受保護(hù),是不愿施恩。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齊宣王問:“不肯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區(qū)別呢?”
孟子說:“要人將泰山挾在腋下跳過渤海,他告訴別人說:‘我不能做。’這的確是不能做。向長輩彎腰作揖,他對人說:‘我不能做?!@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您不行王道,不屬于將泰山挾在腋下跳過渤海這類事情;您不行王道,屬于向長輩彎腰作揖一類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奉人家的長輩;愛護(hù)自家的兒童,推廣開去也愛護(hù)人家的兒童。要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東西放在手掌上轉(zhuǎn)動(dòng)那么容易了。《詩經(jīng)》里面說過:‘給自己的妻子作榜樣,推廣到兄弟,進(jìn)而治理好一家一國?!f的就是拿自己的一片愛心加到別人身上罷了。所以,能夠推廣恩澤就能安撫四海百姓,否則,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保護(hù)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國君沒能超過一般人的原因,沒有別的,善于推己及人罷了?,F(xiàn)在您的恩澤能夠澤被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是為什么呢?用秤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事事如此,心的長短輕重尤其需要衡量。請您掂量掂量吧!
“難道您要興師動(dòng)眾,使士兵冒著生命的危險(xiǎn),和諸侯結(jié)下深仇大恨,然后才痛快嗎?”
齊宣王說:“不,我對這個(gè)有什么痛快的呢?我是想借此得到我想得到的東西罷了?!?/p>
孟子問:“您很想得到的東西,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問:“是因?yàn)楹贸缘臇|西不夠吃嗎?輕暖的衣著不夠穿嗎?還是因?yàn)槲牟擅郎粔蚩磫?美妙音樂不夠聽嗎?侍奉左右的寵臣不夠用嗎?您的臣子們都能充分供給,您難道為的是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我不是為這些?!?/p>
孟子說:“那么,您想得到的東西我知道了,您是想開拓疆土,使秦、楚等大國朝見,然后統(tǒng)治整個(gè)中原地帶,安撫四方小數(shù)民族。以您現(xiàn)在的所作所為,去謀求您所想得到的東西,就像是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齊宣王問道:“事情有這樣嚴(yán)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yán)重。爬到樹上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患;憑您的做法,去謀求您很想得到的東西,要是盡心盡力地去做,必然會(huì)留下災(zāi)禍。”
齊宣王說:“您可以講給我聽聽這個(gè)道理嗎?”
孟子問:“如果鄒國人跟楚國人開戰(zhàn),您認(rèn)為誰會(huì)勝出呢?”
齊宣王答:“當(dāng)然是楚國勝?!?/p>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大國,人數(shù)少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人數(shù)多的,弱的國家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勢力強(qiáng)的國家。現(xiàn)在天下?lián)碛星Ю镆姺酵恋氐膰乙还灿芯艂€(gè),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不過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力量去降服九分之八的力量,這跟鄒國和楚國打仗又有什么兩樣呢?回到根本上去求得問題的解決吧。“現(xiàn)在您如果發(fā)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當(dāng)官的人都愿意到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您的田野里耕作,做生意的人都愿意到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您的國土上來游歷,那些痛恨自己的國君的人,都愿向您申訴。如果能做到這樣,誰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懂得這個(gè)道理。希望先生幫助(實(shí)現(xiàn))我的愿望,明確地教導(dǎo)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試?!?/p>
孟子說:“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計(jì)的產(chǎn)業(yè)而有一貫向善的思想,這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像百姓,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計(jì)的產(chǎn)業(yè),就會(huì)動(dòng)搖一貫向善的思想。如果沒有這種思想,那就會(huì)放蕩不羈,不守法紀(jì),胡作非為,沒有做不出來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對他們施加刑罰,這就是陷害老百姓。哪有仁愛的國君在位,卻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國君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要使他們上能奉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遇上好年成終身飽暖,即使是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餓死;然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從了?,F(xiàn)在所規(guī)定的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上不能奉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終身困苦,遇上年成不好,也免不了要餓死。這樣,連救自己的性命還來不及,哪有空余時(shí)間去講禮義呢?您既然想施行仁政,為何不回到根本上來呢?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了;雞、豬狗這類的家畜不要耽誤它們繁殖生長的時(shí)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能及時(shí)得到耕種,八口人吃飯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xué)校的教育,反復(fù)地叮嚀他們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huì)再肩挑背負(fù)在道路上走了。年老的人穿絲綿、吃肉,一般老百姓不少食缺衣。如果這樣還不能得到人民的擁戴,以實(shí)現(xiàn)王道,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