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7-01 09:50:00作者:佚名
族兄中涵知旌德縣時翻譯:同族哥哥中翰主持旌德縣縣政的時候。該句出自清代大文豪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里記載的一件故事《老翁捕虎》。文中講述一頭罕見的猛虎就死在一位年邁的老翁手里,說明一條哲理:世上的事兒,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獵的殺虎絕技也同樣來之不易。這篇故事末尾還有一段話,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
族兄中涵知旌德縣時,近城有虎暴,傷獵戶數(shù)人,不能捕。邑人請曰:“非聘徽州唐打獵,不能除此患也?!蹦饲怖舫謳磐?,歸報唐氏選藝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則一老翁,須發(fā)皓然,時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滿,半跪啟曰:“聞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賜食未晚也?!?/p>
遂命役導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爾尚畏耶?”入谷將半,老翁顧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嘯聲,果自林中出,徑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縱八九寸,橫半之,奮臂屹立,虎撲至,側首讓之,虎自頂上躍過,已血流仆地。視之,自頷下至尾閭,皆觸斧裂矣。乃厚贈遣之。
老翁自言,煉臂十年,煉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掃之,不瞬,其臂使壯夫攀之,懸身下縋不能動?!肚f子》曰:“習伏眾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毙欧颉L見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筆書條幅,與秉燭無異。又聞靜海勵文恪公,剪方寸紙一百片,書一字其上,片片向日疊映,無一筆絲毫出入。均習而已矣,非別有巧也。
1、中涵:即紀中涵,當?shù)氐目h令。
2、知:主持。
3、旌(jīng)德縣:今在安徽省。
4、唐打獵:姓唐的獵戶。(休寧戴東原曰 :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婦后生一子,祝之曰:“爾不能殺虎,非我子也。后世子孫,如不能殺虎,亦皆非我子孫也?!惫侍剖鲜朗滥懿痘ⅰ?
5、咯咯(kǎkǎ):咳嗽的聲音。
6、哂(shěn):微笑,譏笑。
7、仆:通撲,撲倒。
8、頷(hàn):下巴。
9、尾閭:尾巴根部。
10、瞬:眼睛轉動。
11、縋:把人或物由上往下放。
12、勵文恪(kè):即勵杜納?!拔你 笔撬闹u號。
13、謬(miù):欺詐。
同族哥哥中翰主持旌德縣縣政的時候,縣城附近發(fā)生虎害,傷了幾個獵人,卻無法捕殺(老虎)。當?shù)赜袀€人請求中涵說:“不請來徽州的唐打獵,就無法鏟除這個虎害?!庇谑桥闪艘粋€小官吏帶著禮物前去。使者回來報告,唐打獵挑選了兩個武藝精湛的人前來,將要快到了。到了,卻是一個了老翁,頭發(fā)胡子全白了,還不時咯咯咳嗽,和一個小伙子,十六七歲罷了。中翰非常失望。
姑且吩咐給他們準備飯食。老翁察覺到中涵不滿意,單腿跪下說: “聽說這只老虎離城還不到五里,先去捕殺老虎,再請我們吃飯不遲。”于是命令差役帶路前往。差役到了山谷入口,不敢向前走。老翁微笑著說:“有我在,你還害怕嗎?”進入山谷將近一半的路途,老翁回頭看著小伙子說: “這個畜生好像還在睡覺,你把它叫醒。”
小伙子模仿老虎的呼嘯聲,老虎果然從林中出來,直撲向老翁。老翁拿著一把短柄斧子,長約八九寸、寬是長的一半,舉起右臂,巍然站立。老虎撲到,老翁側頭避過老虎。老虎從老翁頭頂跳過,已經(jīng)流著血撲倒在地??茨抢匣ⅲ瑥南掳偷轿舶透?,都撞上斧頭刃被割裂了。中翰于是贈給他們豐厚的禮物,并送他們回去。
老翁自己說,他練臂力十年,練眼力十年。用毛掃帚掃他的眼睛,眼珠不轉動;他的胳膊讓壯漢子當杠子攀,身體懸空吊著往下墜,胳膊一動不動?!肚f子》上說:“技藝熟練能使技藝超群的人們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藝熟練的人門前經(jīng)過。”確實是這樣。
曾經(jīng)看到中書舍人史嗣彪在黑暗中握筆書寫條幅,跟在燈光下寫的沒有什么兩樣。還聽說靜海的勵文恪公剪下一寸見方的紙一百片,在每片上面寫同一個字,片片疊在一起對著太陽看,沒有一筆有一點點出入。都是技藝熟練罷了,不是有奇特的竅門。
《老翁捕虎》是清代大文豪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里記載的一件故事。頃刻之間,一頭罕見的猛虎就死在一位年邁的老翁手里,使人對唐打獵的絕技不能不倍加贊嘆。關鍵是最后作者又補敘了老翁絕技的由來,從而不僅使故事令人信服,也由此展示了一條哲理:世上的事兒,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獵的殺虎絕技也同樣來之不易。這篇故事末尾還有一段話,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
《老翁捕虎》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創(chuàng)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終于嘉慶三年(公元1789年—1798年),歷時十年,約在紀昀66歲到76歲之間。十七世紀是中國歷史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大動蕩、大斗爭的社會條件瞬息萬變,有力地推動了思想領域的發(fā)展。
紀昀在前輩進步思潮的影響下,崇尚漢學的征實,鄙薄宋學的虛偽與空談。在紀昀看來,這伙道學家滿口的“存天理,滅人欲”理論,視人欲為罪惡,才是最大惡。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紀昀開始用文字勾勒諷刺這些假道學家的虛偽面目,對假道學進行了極其嚴厲的斥責與抨擊。
同時,中國文學發(fā)展到清代,所有寫作模式已經(jīng)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說,到清代已經(jīng)形成完備的發(fā)展體系,紀昀在這種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經(jīng)驗,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礎上開辟新模式,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產(chǎn)生了這部作品。
紀昀,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乾隆年間進士,謚文達。能詩文,多宣揚封建倫理觀念及歌功頌德。晚年著《閱微草堂筆記》,全書著重宣傳封建道德及因果報應,且議論說教過多,但文字質樸簡明,涉獵面廣,多方面表現(xiàn)了作者的學問和見解。有《紀文達公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