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7-18 21:04:04作者:未知
1、孟子被后人尊稱為“亞圣”。
2、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后人杜撰),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3、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
4、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彼麖臍v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強調發(fā)展農業(yè),體恤民眾,關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國也》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本魅缬写筮^,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并戰(zhàn)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zhàn)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于天下。
6、在價值觀方面,他強調舍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睆娬{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為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而放棄禮義,“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