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7-24 08:37:22作者:未知
因其固然中因的意思:依。整句的意思:順著它本來的結構。該句出自《養(yǎng)生主》,《養(yǎng)生主》是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章,載于《莊子·內篇》,這是一篇談養(yǎng)生之道的文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公文軒見右?guī)煻@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薄叭粍t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累人啊!已經(jīng)追逐知識的人,可真是疲倦呀。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于面對刑戮的屈辱,沿著名譽與刑罰的縫隙間形成的道路走,遵循了這條人生的正道,那就可以保養(yǎng)身體,可以保全天性,可以修煉精神,可以享盡天年。
庖丁給文惠君宰牛,全身與牛接觸,手觸之處,肩頂之處,足踩之處,膝抵之處,牛的皮骨分離的聲音嘩啦啦地響成一片。進刀解牛時嚯嚯有聲,都無不符合音樂的節(jié)奏,動作應和著桑林舞曲的節(jié)奏,又像是應和經(jīng)首樂章的節(jié)拍。文惠君說:“啊,妙極了!你的技術怎么會高超到這個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技術的范圍。我開始宰牛時,所見到的都是整頭的牛。過了三年之后,再看牛就可以看到牛體的結構部件而不是整頭牛了。時至今日,我宰牛時全憑心領神會,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視覺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還在運行。我順著牛身天然的生理結構,把刀劈進筋骨相連的大縫隙,再在骨節(jié)的空隙處引刀而入,刀刀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去;牛體中經(jīng)絡筋骨糾結的容易礙刀的地方,我的刀都繞開走而從未碰到過,何況那些巨大的牛骨頭呢!
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那是他們用蠻力硬割的結果;一般的廚師一個月?lián)Q一把刀,那是他們硬砍把刀砍斷的。我手頭這把刀都已經(jīng)用了十九年了,用它宰過的牛也有幾千頭,可是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完好無缺。牛的骨節(jié)間有縫隙,刀刃卻薄得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jié),那寬寬綽綽的地方運起刀刃來還有很多余地呢。所以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
即使如此,每次碰到筋骨盤結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難下手,還是十分警惕,目光盯住那一點,慢慢動手,運在刀上的力氣很輕很小。最后嘩啦一聲,整條牛立刻解體了,就像泥土被堆積在地上一般。然后我提刀站起,環(huán)顧四周,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把刀擦拭干凈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妙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領悟到了養(yǎng)生的道理?!?/p>
公文軒看見右?guī)?,吃驚地說:“這是什么人?為什么只有一只腳?這是自然生成的,還是人為造成的呢?”右?guī)熣f:“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為的。上天讓我只生有一只腳,按照一般人的樣子,老天是要給我兩只腳的。因此可知是老天有意讓我長一只腳的,不是人為造成的?!?/p>
生活在沼澤地里的野雞,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養(yǎng)在籠子里。在籠子里精神雖然很飽滿,但并不快樂。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號哭三聲就走了。弟子問:“他不是老師的朋友嗎?”回答說:“當然是的?!薄澳敲矗鯁氏襁@樣子行嗎?”
秦失說:“當然可以。一開始我把他當成一般人看待,現(xiàn)在我不這樣看了。方才我進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兒子一樣;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親一樣。那些在哭喪的人,一定有不想吊唁卻要來吊唁,不想痛哭而痛哭的情況。這種情況是背棄自然,給世俗感情推波助瀾,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時候稱這種做法是違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罰。一個人偶然來到世間,這是他順時而生;偶然離去了,這是他順時而死。安于時運而順應自然,一切哀樂之情就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稱此為自然的解脫?!?/p>
脂膏在作為燭薪燃燒后就燒盡了,火種卻傳續(xù)下去,永遠不會有熄滅的時候。
1、養(yǎng)生主:養(yǎng)生的主要關鍵、要領。
2、涯:邊際,極限。
3、知:知識,才智。
4、隨:追隨,索求。
5、殆:危險,這里指疲困不堪,神傷體乏。
6、已:此,如此。這里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7、近:接近,這里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8、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yī)有奇經(jīng)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jīng)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jīng):常。
9、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一說生指生命。
10、養(yǎng)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一說親指精神。
11、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年,年壽,自然壽命。
12、庖(páo)?。好〉膹N工。先秦古書往往以職業(yè)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稱魏惠王。解牛:宰牛,這里指把整個牛體開剝分剖。
13、倚:靠。
14、履:踐踏。
15、踦(yǐ):支撐,接觸。這里指用一條腿的膝蓋頂牛。
16、砉(xū):象聲詞,皮骨相離的聲音。向:通”響“。
17、奏刀:進刀。騞(huō):象聲詞,形容比砉然更大的進刀解牛聲。
18、中(zhòng)音:合乎音樂節(jié)拍。
19、桑林:傳說中商湯時的樂曲名。
20、經(jīng)首:傳說中堯樂曲《咸池》中的一章。會:指節(jié)奏。以上兩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經(jīng)首之舞之會”之意。
21、嘻:贊嘆聲。
22、蓋(hé):通“盍”,何,怎樣。
23、釋:放下。
24、好(hào):喜好,愛好。道:事物的規(guī)律。
25、進:超過。
26、無非牛:無非是一頭完整的牛。
27、未嘗見全牛:不曾看見完整的牛。
28、方今之時:如今。方,當。
29、神遇:用心神和牛體接觸。神:精神,指思維活動。遇:合,接觸。
30、官知:這里指視覺。神欲:指精神活動。
31、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
32、批大郤(xì):擊入大的縫隙。批,擊。郤,同“隙”。
33、導大窾(kuǎn):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
34、因:依。固然:指牛體本來的結構。
35、技經(jīng):猶言經(jīng)絡。技,據(jù)清俞樾考證,當是“枝”字之誤,指支脈。經(jīng),經(jīng)脈??希壕o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結處。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即“未嘗技經(jīng)肯綮”的賓語前置。
36、軱(gū):股部的大骨。
37、良庖:好廚師。歲:年。更:更換。
38、割:這里指生割硬砍。
39、族:眾,指一般的。
40、折:用刀折骨。
41、發(fā):出。硎(xíng):磨刀石。
42、節(jié):骨節(jié)。間(jiàn):間隙。
43、無厚:沒有厚度,非常薄。
44、恢恢乎:寬綽的樣子。游刃:游動刀刃,指刀在牛體內運轉。余:寬裕。
45、雖然:即使這樣。
46、族:指筋骨交錯聚結處。
47、怵(chù)然:警懼的樣子。為戒:為之戒,因為它的緣故而警惕起來。
48、止:集中在某一點上。
49、遲:緩。
50、微:輕。
51、謋(huò):象聲詞,骨肉離開的聲音。這句后面,有些版本還有“牛不知其死也”一句。
52、委地:散落在地上。
53、躊躇:從容自得,十分得意的樣子。滿志:心滿意足。
54、善:通”繕“,修治。這里是拭擦的意思。
55、養(yǎng)生:其后省中心語,意思是“養(yǎng)生之道”。
56、公文軒:相傳為宋國人。右?guī)煟汗倜?/p>
57、惡(wū)乎:何以。介:獨,只有一只腳。
58、其:或者。
59、是:此,指形體上只有一只腳的情況。獨:只有一只腳。
60、與:賦與。
61、雉:雉鳥,俗稱野雞。
62、蘄(qí):祈求,希望。畜:養(yǎng)。樊:籠。
63、王(wàng):旺盛。
64、老聃:即老子,道家創(chuàng)始人。
65、秦失(yì):老聃的友人。吊:吊唁。
66、號:號哭。
67、然:肯定語。
68、焉:之,他,指老聃。
69、其人:指與秦失對話的哭泣者。
70、向:剛才。
71、彼其:指哭泣者。會:聚集。
72、言(yàn):通“唁”,吊唁。
73、遁:失去。天:天性。倍:通“背”,背棄。
74、受:稟受。
75、刑:過失。一說刑即刑辱之意。
76、適:偶然。來:來到世上。
77、夫子:那人,指老聃。
78、入:進入內心。
79、帝:天,萬物的主宰??h(xuán):通“懸”,倒掛。
80、指(zhī):通“脂”。窮:盡。薪:柴火。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yǎng)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fā)展;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養(yǎng)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第三部分說明圣人不凝滯于事物,與世推移,以游其心,安時處順,窮天理、盡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文章描寫生動形象,細節(jié)刻畫精細入微,寓說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橫生,富于啟發(fā)意義。
莊子生活的戰(zhàn)國中期是歷史上非常激烈的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經(jīng)歷了一次滄桑巨變,身處亂世的人們對人生和前途充滿了迷茫。莊子針對人在殘酷現(xiàn)實中不能任其本性無拘無束生活、面臨無情摧殘難以盡享天年的現(xiàn)實,謹慎藏鋒,適時順應,無求遠害,找縫隙求余地,避免被摧殘或奴化,以保全本性,修養(yǎng)延續(xù)精神生命。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創(chuàng)作的。
莊子,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漆園吏。家貧,但拒絕楚威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認為萬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過是“道”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一個短暫的環(huán)節(jié)。其哲學思想達到很高的思維水平,對后世影響很大。其文章縱橫開合,變化無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豐富而奇特,在散文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傳世作品收入《莊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