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22 22:12:02作者:未知
生而眇者不識日文言文翻譯為: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全句為: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出自宋代蘇軾的《眇者識日》,是《東坡小品·日喻》中的一篇文言文,告訴了我們求知不可脫離實際,自以為是,而應從學習和實踐中求得真知。文章比喻生動,說理深入淺出。
原文: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蚋嬷唬?quot;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蚋嬷唬?quot;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譯文:
(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么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鐘聲,認為發(fā)出聲音的鐘是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知道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è),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鐘、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注釋:
?、夙?miǎo):目盲。
?、诳郏呵么颉?/p>
?、蹝?mén):用手摸。
?、苜?yuè):古代一種樂器,像短笛。
⑤得:知道,了解。
賞析:
據(jù)傅藻《東坡紀年錄》,此文作于元豐元年(1078),時蘇軾任徐州知州。文章旨在說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脫離實際,自以為是。而應像南方弄潮兒日與水居那樣,從學習和實踐中求得真知。文章比喻生動,說理深入淺出。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軾親身體驗在內(nèi)的。對于探求真理和鉆研學問的艱苦歷程,蘇軾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鉆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于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專靠外力是無濟于事的。探求真理,鉆研學問的內(nèi)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xiàn)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煉。盡管蘇軾說,有一天"道"會不用你去求而主動地來找你,實際上他卻正是強調(diào)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會來找你的。認知新事物,應循序漸進這些道理,在今天看來,還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用的,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