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1 03:08:11作者:佚名
1、萬里長城的基本介紹:萬里長城在我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東西橫亙著一道綿延起伏、氣勢雄偉、長達一萬多里的長墻。這就是被視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跡的萬里長城。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的堅強毅力和高度智慧,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工程技術的非凡成就,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
2、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xù)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嘗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3、準確地說,長城不只有一座。在兩千多年間,各代王朝在中國的北方修建了許多座長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國明代(1368-1644)。
4、明長城是一座結構龐大復雜的邊防堡壘,綿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偉大的人工奇跡。
5、明長城翻山越嶺,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間。看見它人們不由肅然起敬,感嘆在如此險峻的地方使用數(shù)量如此眾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長城見證了古代中原農業(yè)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間劍拔弩張的激烈對抗。
6、明代長城是人類歷史上耗費人力最巨,時間最久,物資最多的建筑。這使它成為一件最大的歷史文物。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保護長城是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最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
7、長城位于北京的八達嶺(西北方)。特點是大、長、歷史遠久。它是被秦始皇下令做成的,死了很多被俘虜?shù)拿窆ぁ?
8、越過遼寧省.甘肅省.山西省,陜西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它高大堅固,氣魄雄偉,數(shù)千年來,立經(jīng)風雪,立盡蒼山.完好無損.
9、萬里長城在我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東西橫亙著一道綿延起伏、氣勢雄偉、長達一萬多里的長墻。這就是被視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跡的萬里長城。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的堅強毅力和高度智慧,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工程技術的非凡成就,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
10、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xù)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嘗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11、準確地說,長城不只有一座。在兩千多年間,各代王朝在中國的北方修建了許多座長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國明代(1368-1644)。
12、明長城是一座結構龐大復雜的邊防堡壘,綿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偉大的人工奇跡。
13、明長城翻山越嶺,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間??匆娝藗儾挥擅C然起敬,感嘆在如此險峻的地方使用數(shù)量如此眾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長城見證了古代中原農業(yè)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間劍拔弩張的激烈對抗。
14、明代長城是人類歷史上耗費人力最巨,時間最久,物資最多的建筑。這使它成為一件最大的歷史文物。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保護長城是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最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
15、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
16、萬里長城的修筑,工程量,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筑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jù)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除運土、運磚可以用毛驢、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huán)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梢韵胍?,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17、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jù)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筑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墻,可環(huán)繞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來鋪筑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墻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18、萬里長城的修筑原因: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筑長城,這要從戰(zhàn)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tǒng)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后,進行兼并戰(zhàn)爭,謀求以武力統(tǒng)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這時,陜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
19、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長城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自戰(zhàn)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qū)。由于他們善于騎射,長于野戰(zhàn),采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于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zhàn)斗力。而秦、趙、燕在戰(zhàn)國中期的作戰(zhàn)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zhàn)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受到嚴重威脅,生產(chǎn)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tǒng)一事業(yè)。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后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長城。
20、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并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zhàn)斗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陜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陜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筑長城,并派軍駐守。
21、趙國于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qū))。于是,下令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lián)锫印榱藢iT經(jīng)營西北,次年,他讓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菸耐醵?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22、燕國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于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發(fā)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jīng)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qū)。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于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guī)律。歸國之后,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余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h與內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