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9 20:19:18作者:智慧百科
翻譯:心靈達(dá)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該句出自蘇軾所作的《安國寺記》,《安國寺記》為安國寺記系元豐七年(1084),蘇軾改汝州安置即將離開黃州時所作。文章回顧了居黃期間的生活及思想變化,表明了蘇軾從一個有為的封建政治家,經(jīng)過“烏臺詩案”的嚴(yán)酷打擊后,佛老思想的滋長?!栋矅掠洝肥茄芯刻K軾思想變化的重要資料。
北宋·蘇軾
安國寺記
元豐二年十二月,余自吳興守得罪,上不忍誅,以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使思過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黃。舍館粗定,衣食稍給,閉門卻掃,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dú)今以得罪者也。
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于是喟然嘆曰:“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xí)。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fù)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又七年,當(dāng)賜號,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之。連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弊渲x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將有臨汝之行。連曰:“寺未有記,具石請記之?!庇嗖坏棉o。
寺立于偽唐保大二年,始名“護(hù)國”,嘉祐八年賜今名。堂宇齋閣,連皆易新之,嚴(yán)麗深穩(wěn),悅可人意,至者忘歸。歲正月,男女萬人會庭中,飲食作樂,且祠瘟神,江淮舊俗也。四月六日,汝州團(tuán)練副使眉山蘇軾記。
宋元豐二年十二月,我任職吳興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權(quán)貴,皇上偏愛又不忍心責(zé)備我,所以把我降職為黃州地方的團(tuán)練副職,給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jī)會。第二年,即元豐三年二月到達(dá)黃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衛(wèi)生,收收一路勞累的心思,就開始閉門思過,尋找改過自新的方法。回憶以往的任職經(jīng)歷,覺得都跟那些權(quán)貴不是一路人,道不同啊,不是今天才得罪他們的。
想改造自己的這一方面,又怕失去那一方面,各方面都思考了一下,也沒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于是大聲嘆息說:“正道壓不住邪氣,個人秉性勝不了歪風(fēng),不鏟其根,而只除其枝葉,現(xiàn)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還會犯,何不皈依佛門一洗了之呢?”
探得吳興城南邊有個安國寺,樹木茂盛,竹子修美,景色不錯。過一兩天就去燒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審察,心靈達(dá)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尋求罪過產(chǎn)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靈清凈,雜念全無,感覺良好。早去晚歸了五年的時間。
寺里有個和尚叫繼連的,做和尚頭七年被賜予佛衣,又過了七年,賜予他法號,他打算辭去離開,他的徒弟與父老都挽留他。繼連笑著說:“知道滿足就不會愛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會有危險?!弊詈筮€是辭去離開了。聽說后我心里有點慚愧。元豐七年,我將調(diào)離吳興要到汝這個地方去。繼連說:“本寺還沒有文記,請我做一篇記?!蔽彝泼摬涣?。
安國寺建于偽唐保大二年,開始名為“護(hù)國”,嘉佑八年才改的現(xiàn)在的名字。寺院的房屋繼連都做了改造翻新。今年正月,父老鄉(xiāng)親們男男女女一萬多人聚會于這里郊游活動,祭祀瘟神,這是江淮地方的風(fēng)俗習(xí)慣。
四月六日,汝州團(tuán)練副使眉山人蘇軾做了這篇記。
陂(bēi) 池:池塘。
罪垢:指罪孽。
染 污:煩惱。
脩(xiāo) 然:自由超脫的樣子。
附麗:附著,依附。
賜號:佛教在中國傳播 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封號和賜衣制度。
物我相忘:指創(chuàng)作時藝術(shù)家的主體與創(chuàng)作對象的客體渾然為一而兼忘的境界。
本文是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政敵迫害被貶到湖北黃州時所寫的一篇抒情表意的文章。安國寺位于古城黃州城南長江邊上,距離江堤約一里遠(yuǎn)。其中“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為千古佳句。
文章言辭之中,對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打擊仍有不平之意,卻只含蓄淡淡寫出。蘇軾五年來其實并非一念清凈,真心“悔改”。但文章也豁達(dá)地闡明:世事的紛擾是無處不在的,心靈的淡定也只能靠自己來營造。
本文系元豐七年(1084),蘇軾改汝州安置即將離開黃州時,應(yīng)安國寺僧首繼連之邀而作。文章回顧了居黃期間的生活及思想變化,表明了蘇軾經(jīng)過“烏臺詩案”的嚴(yán)酷打擊后,從佛老中得到了慰藉,思想呈現(xiàn)儒釋道融合的傾向。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dú)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