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21 12:19:33作者:智慧百科
翻譯:況且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就使強大的秦國不高興。該句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并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跡。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p>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fù)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fù)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xiàn)。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p>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fù)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坐在章臺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呈獻(xiàn)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寶璧傳著給妻妾和左右侍從看,左右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抵償趙國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說:“璧上有個小斑點,讓我指給大王看?!?/p>
秦王把璧交給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幾步靠在柱子上,怒發(fā)沖冠,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寶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得無厭,倚仗它的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寶璧,說給我們城邑恐怕不可能?!套h的結(jié)果是不想把寶璧給秦國。
但是我認(rèn)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騙,更何況是大國之間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就使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yīng)該的。于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寶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為什么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來到貴國,大王卻在一般的臺觀上接見我,禮節(jié)十分傲慢;得到寶璧后,傳給姬妾們觀看,這樣來戲弄我。
我觀察大王沒有給趙王十五城的誠意,所以我又取回寶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頭今天就同寶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寶璧,斜視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寶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如此,并召來有司查看地圖,指明從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給趙國。
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用欺詐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rèn)的寶物,趙王懼怕貴國,不敢不奉獻(xiàn)出來。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應(yīng)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我才敢獻(xiàn)上寶璧?!?/p>
秦王估量,畢竟不可能強力奪取,于是就答應(yīng)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yīng)齋戒,也必定背約不給城邑,便派他的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服,懷中藏好寶璧,從小路逃出,把寶璧送回趙國。
1、章臺:秦離宮中的臺觀名。
2、奏:進(jìn)獻(xiàn)。
3、美人:指秦王的姬妾。
4、償趙城:把十五城補償給趙國。
5、瑕:玉上的斑點或裂痕。
6、卻立:倒退幾步立定。
7、怒發(fā)上沖冠:憤怒得頭發(fā)直豎,頂起了冠。形容極其憤怒。
8、負(fù):倚仗。
9、布衣之交:平民間的交往。古代平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稱布衣。
10、逆:拂逆,觸犯。
11、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節(jié)制飲食,表示虔誠,叫做齋戒。
12、書:指趙王的復(fù)信。
13、庭:同“廷”,朝堂。
14、嚴(yán):尊重,敬畏。
15、修敬:致敬。
16、列觀(guàn):一般的臺觀,指章臺。不在朝堂接見,說明秦對趙使的不尊重。
17、急:逼迫。
18、睨(nì):斜視。
19、辭謝:婉言道歉。
20、固請:堅決請求(相如不要把璧撞破)。
21、有司:職有專司的官吏。
22、案圖:查明地圖。案,同“按”。
23、都:城邑。
24、特:只,只是。
25、詳為:假裝做。詳,同“佯”,假裝。
26、共傳:等于說公認(rèn)。
27、設(shè)九賓:一種外交上最隆重的儀式。有儐相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賓,同“儐”。
28、舍:安置。
29、廣成傳(zhuàn):廣成,賓館名。傳,傳舍,賓館。
30、衣(yì)褐:穿著粗麻布短衣,指化裝成平民百姓。
31、徑道:小路。
《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嘆服。
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現(xiàn)紙上。司馬遷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進(jìn)行極力渲染。如在對事跡頗豐的藺相如這一形象進(jìn)行處理時,便抓住“智勇”這一特征為核心展開描述。
本文層層襯染,極力蓄勢,造成人物形象的張勢。司馬遷在文中極盡渲染之能事,層層蓄勢,有如大江截流。全文表達(dá)了藺相如機智,不畏強權(quán)的人物品格。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后,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xué)兼優(yōu)的文學(xué)之士逐漸進(jìn)用,《詩》《書》等被毀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xué)的人士搜尋并獻(xiàn)出。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該書創(chuàng)作,前后經(jīng)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縣)人,約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馬談,歷任太史令。司馬談卒后,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游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跡,廣為搜集史料,為他日后撰寫《史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hù),被當(dāng)局判處腐刑。出獄后,擔(dān)任中書令。在此期間,他一直從事《史記》的寫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書的撰寫工作。他的卒年,約在完成《史記》以后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無從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