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3-09 15:09:37作者:佚名
在46億年前,地球起源于原始太陽星云。一些氣體、塵埃、冰粒等物質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地球的雛形,經(jīng)過這46億年的不斷演變,這個“小地球”不停地旋轉,吸收聚集著周圍的其他物質,逐漸形成了如今的一個藍色星球。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始于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jīng)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于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云。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jīng)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云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于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fā)性物質分離出來,并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于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
關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盤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wěn)定性,星云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jīng)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jù)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shù)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