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思思久久精品6一本打道,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sub id="dxmnt"><ol id="dxmnt"></ol></sub>

      1. 中國108座古塔,你知道多少?

        更新時間:2022-05-23 11:33:45作者:未知

        中國108座古塔,你知道多少?

        塔是隨佛教傳入的一種建筑。相傳釋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問:“您走后我們?nèi)绾伪磉_(dá)向您的尊重?”佛祖沒有回答,只是把僧袍鋪于地上,將缽扣在袍子上,又將禪杖立于缽上,就出現(xiàn)了窣堵坡的形式。佛祖涅槃后,弟子們遵從他的遺訓(xùn),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塔。

        佛教于東漢初年開始大規(guī)模傳入中國,與盛行當(dāng)時的神仙崇拜相結(jié)合,將佛像置于高樓之上便在情理之中。東漢末年,在江淮之間,開始建造佛塔。


        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古塔很多,可惜像北魏永寧寺塔、明代的大報恩寺塔等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了。幸而佛教持續(xù)流行,古塔建造也是繁多,因此現(xiàn)在還遺存眾多各類古塔。


        今天將整理出108處古塔為大家奉上,望君收藏,做按圖索驥之用。

        注:關(guān)于塔的時代,采用網(wǎng)絡(luò)信息,沒有經(jīng)過嚴(yán)格的考古論證,僅供參考。

        1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國一-III-14)

        北魏密檐式磚塔,高15層,37.045米。現(xiàn)存唯一的十二面塔。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磚塔。


        2

        山西五臺佛光寺祖師塔

        (國一-III-33)

        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祖師塔是創(chuàng)建佛光寺的初祖禪師的墓塔,磚結(jié)構(gòu),高約8米,平面六角形,塔的形制是國內(nèi)僅見的孤例。


        3

        河南安陽靈泉寺北齊塔

        (國四-IV-3)

        大齊河清二年(563)三月十七日(西塔正面)、寶山寺大論師憑法師燒身塔題銘;東塔無題銘,體量形式與西塔類似。


        4

        山東濟(jì)南四門塔

        (國一-III-15)

        隋大業(yè)七年(611)造,別名神通寺塔,單層庭閣式石塔。高15.4米,底邊寬7.4米。1997年3月,隋代石刻經(jīng)典阿閦佛佛首被盜走,幾經(jīng)輾轉(zhuǎn)由臺灣法鼓山以圣嚴(yán)法師送還四門塔。


        5

        陜西西安大雁塔

        (國一-III-16)

        唐永徽三年(652)造,別名大慈恩寺塔。四方閣樓式磚塔,玄奘為保存經(jīng)卷佛像建造,最初五層,后來曾經(jīng)加至九層,現(xiàn)在為7層,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6

        陜西西安興教寺塔

        (國一-III-20)

        唐高宗總章二年(664年),平面呈四方形,5層樓閣式磚塔,高21米,為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墓塔,旁邊有玄奘兩位徒弟的塔,共三座。


        7

        陜西西安香積寺善導(dǎo)塔

        (國五-III-224)

        善導(dǎo)大師在681年圓寂后,其嫡傳弟子懷惲將先師遺骨葬于神禾原上并建造塔。平面方形,底層邊長9.5米,外輪廓成方尖錐體。密檐式磚塔十三層,已殘裂,現(xiàn)存11層,通高33米。


        8

        陜西西安小雁塔

        (國一-III-17)

        唐景龍年間(707-710)建,別名薦福寺塔,方形密檐式塔,原有15層,現(xiàn)存13層,高43.3米。


        9

        陜西周至八云塔

        (國五-III-227)

        唐景龍二年(708)中宗李顯敕建瑞光寺,建塔于寺中。塔共十一層,全高約42米。一至五層為磚砌隱起的斗拱,柱、枋為樓閣式,六層以上為密檐式。塔基周長35.94米。


        10

        北京房山云居寺塔群

        (國一-III-19)

        四座小唐塔分別建于唐景云二年(711)、唐太極元年(712)、唐開元十年(722)、唐開元十五年(727)。


        北塔別名紅塔,磚塔,高30.4米,塔身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八角形,上層為圓錐形。建于遼代頂部近似圓錐形的覆缽相輪,為明代改建。


        11

        河南汝州風(fēng)穴寺七祖塔

        (國三-III-56)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弟子建塔將風(fēng)穴寺開山七祖禪師貞和尚于開元13年,84歲圓寂后的舍利安放塔中。高24.16米,方形九層密檐式磚塔,塔身外輪廓呈拋物線。


        12

        河南登封凈藏禪師塔

        (國三-III-85)

        唐天寶五年(746)建,高10.34米。該塔為平面八角形單檐仿木構(gòu)的磚塔,是中國古代佛教高僧墓塔凈藏禪師塔,也是已知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塔身背面嵌塔銘一方,記述凈藏禪師的生平。


        13

        河北贊皇治平寺石塔

        (國四-III-3)

        唐天寶八年(749)至十二年建。又名嘉應(yīng)寺石塔。平面呈八角形,均為青石雕砌,高約12.5米。每節(jié)塔身及塔檐分別用一整塊大石雕琢而成。各面并浮雕有佛教故事。


        14

        新疆吐魯番臺藏塔遺址

        (國五-I-144)

        始建年代為麹氏高昌時期即6、7世紀(jì)。14世紀(jì)末,察合臺汗國統(tǒng)治者強(qiáng)迫高昌地區(qū)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之后,臺藏塔逐漸毀破。塔身殘高約20米,夯土筑成,基部為正方形,邊長20米,塔身四面有佛龕,龕內(nèi)存佛像和佛教壁畫。塔內(nèi)中空,內(nèi)邊方約15米。南向正中有寬約3米的缺口。


        15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

        (國五-III-162)

        唐代盛期(八世紀(jì)前半葉),塔呈方形,底層面寬約7米,密檐15層,總高34.18米。法王寺塔的輪廓線中部微微臌出,整體呈梭形,檐端連成極柔和的弧線。


        16

        河南安陽修定寺塔

        (國二-III-1)

        唐代單層磚砌浮雕方塔。別名三生寶塔、紅塔。塔基平面呈八角形,下為束腰須彌座。塔身殘高9.5 米, 塔身四面均為8.25 米寬,外壁浮雕磚3775塊嵌砌,共300多平米。修定寺塔磚上世紀(jì)被部分盜賣,流落世界各地。



        17

        西藏扎囊桑耶寺四塔

        (國四-III-12)

        公元8世紀(jì)吐蕃王朝時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內(nèi)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觀進(jìn)行布局,主殿四周又建紅、白、綠、黑四塔,以鎮(zhèn)服一切兇神邪魔,防止天災(zāi)人禍的發(fā)生。



        18

        陜西戶縣草堂寺鳩摩羅什舍利塔

        (國五-III-220)

        唐代建,是后秦高僧鳩摩羅什的舍利塔。俗稱八寶玉石塔,廳閣式造型、高2.44米,雕刻均極雄健精美。體形雖然不大,卻是一件唐代建筑雕刻精品。


        19

        吉林長白靈光塔

        (國三-III-89)

        渤海國時代塔。磚砌樓閣式空心方塔,共5層,層層收分,通高12.86米。塔剎呈葫蘆形,塔身均磨磚對縫,黃泥作漿,疊澀式塔檐,底邊長3.3米,頂邊長1.9米。


        20

        陜西周至仙游寺法王塔

        (國四-III-2)

        隋仁壽元年(601)楊堅為了安置佛舍利始建,現(xiàn)存塔為唐代重建,塔7層,高35米,塔底層8.7米見方。1998年10月,因修建黑河水利工程,法王塔被整體遷移至原址北側(cè)2公里的金盆村北梁上。


        21

        河南登封永泰寺塔

        (國五-III-161)

        唐,單層密檐式磚塔,采用青磚黃泥壘砌而成,平面呈方形,塔體通高24米。塔身有11層密檐。塔身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塔檐逐漸內(nèi)收,外輪廓的連線呈柔和的拋物線狀。


        22

        山西運(yùn)城泛舟禪師塔

        (國五-III-56)

        唐長慶二年(822),為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閣式塔之一,圓形唐塔的典型實(shí)例、孤例。塔的銘文有自己特色,是從左到右排列豎寫,在全國屬于罕見,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


        23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國一-III-18)

        南詔王勸豐祐時期(823-859)建。三塔中間最大的塔又名千尋塔、文筆塔。高69.13米(主塔)底方9.9米,為大理地區(qū)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16層磚塔。南北小塔為十級,高42.17米,八角形為樓閣式空心磚塔。


        24

        浙江寧波天寧寺塔

        (國六-III-262)

        唐咸通四年(863年)造,因塔比較矮小,形似烏龜,俗稱“烏龜塔”。天寧寺塔原有東西雙塔,東塔清光緒年坍塌。現(xiàn)存西塔系磚結(jié)構(gòu),立面呈拋物線狀.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約3.20米,共五層。塔高約12米,壁厚約0.76米,占地面積為10.42平方米。


        25

        廣東董塘云龍寺塔

        (國三-III-86)

        唐乾寧光化年間(894-898年)建,該塔為平面四方形,磚構(gòu)實(shí)心塔。各層四面用仿木構(gòu)筑法,塔基四周殘留著大量的唐代蓮花瓣瓦當(dāng),是研究廣東早期古塔建筑形式的珍貴實(shí)物。


        26

        山東濟(jì)南神通寺龍虎塔

        (國三-II-7)

        推測塔身為唐,塔頂為宋,高10.8米,磚石結(jié)構(gòu)。塔身每面有刻著火焰狀紋樣的券門,周身布有刻工精致的高浮雕龍虎、羅漢、力士、伎樂、飛天等形象,氣勢飛動,華麗壯觀。


        27

        山東濟(jì)南九頂塔

        (國三-II-7)

        始建于唐代,因其塔身一塔起,九頂出而得名,高13.3米,基呈八角形,單層磚塔,為水磨磚對縫砌筑而成。在塔檐上端各隅角處,筑有方形3層小塔8座,中央筑有中心塔。



        28

        山西平順明惠大師塔

        (國五-III-43)

        唐乾符四年(877)建,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6.5米,邊長2.21米,單檐單層五迭四注式,覆缽尖錐頂。全由石質(zhì)雕造。



        29

        甘肅永昌圣容寺塔

        (國五-III-240)

        唐,甘肅省境內(nèi)唯一保存完整的唐代佛塔,有大小二塔,隔山谷相望。大塔平面呈方形,塔基邊長10.8米,為方形七級密檐式空心磚塔,通高16.2米,小塔通高4.9米,為實(shí)心。


        30

        浙江臨安功臣塔

        (國五-III-109)

        后梁貞明元年(915年)始建。塔因山而得名,1982年維修。功臣塔為磚砌仿木構(gòu)樓閣式,方形平面,通高25.3米,由基座、塔身、塔剎組成。


        31

        福建福州崇妙保圣堅牢塔

        (國五-III-136)

        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準(zhǔn)備建九層,建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告結(jié)束。塔為八角七層,通高35米,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因用青石料又名烏塔。


        32

        浙江杭州閘口白塔

        (國三-III-90)

        吳越國石塔,共九層,高約15米,平面八邊形的樓閣式塔建筑,逐層劃分,比例適度,出檐深遠(yuǎn),起翹舒緩,輪廊秀麗挺拔。須彌座束腰上刻有佛經(jīng)。是現(xiàn)存的五代吳越末期仿木構(gòu)塔建筑中最精美、最真實(shí)、最典型的一座。



        33

        河南武陟妙樂寺塔

        (國五-III-148)

        后周顯德二年(955年)重修。塔為十三級密檐疊澀式磚塔,平面呈方形,內(nèi)部空心,底邊長9米,高34.19米。據(jù)碑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19所,妙樂寺塔其一也序列第15。


        34

        江蘇蘇州云巖寺塔

        (國一-III-21)

        北宋建隆二年(961)落成,別名虎丘塔。塔七級八面,內(nèi)外兩層枋柱半拱,磚身木檐,高47.7米。


        35

        廣東廣州光孝寺南漢鐵塔

        (國一-III-36)

        南漢西鐵塔,鑄于大寶六年(963),原為7層,現(xiàn)存3層。東鐵塔,鑄于南漢大寶十年(967),完整地保留了7層。此塔由南漢后主劉鋹捐造,觀其龍紋,繼承大唐之遺風(fēng)。



        36

        江蘇南京棲霞寺舍利塔

        (國三-III-91)

        南唐(937~975年)重建,密檐式五級八面。高15米。白色石灰?guī)r石砌造。1930年由建筑家劉敦楨主持維修,重新設(shè)計制作塔剎(原剎已毀),并修補(bǔ)基座損毀部分。



        37

        浙江杭州六和塔

        (國一-III-25)

        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建,外圍木構(gòu)為清代重建,塔內(nèi)部磚石結(jié)構(gòu)分七層,外部木結(jié)構(gòu)為8面13層,高59.89米。


        38

        上海徐匯龍華塔

        (國六-III-208)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吳越王錢俶重建,又稱“報恩塔”。磚木樓閣式塔,八面七層,總高41.03米。每層伸出平座圍以木欄,以斗拱向外挑出飛檐,出檐甚寬。


        39

        江蘇蘇州羅漢院雙塔

        (國四-III-6)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至雍熙中,王文罕兄弟捐資重修殿宇,并增建磚塔兩座,千余年來僅多次修理塔剎相輪,結(jié)構(gòu)式樣保持不變。塔的外壁雖為八角形,但內(nèi)部方室仍沿襲北魏以來舊制,實(shí)為唐宋之間磚塔平面演變的實(shí)物例證。


        40

        河南滑縣明福寺塔

        (國五-III-159)

        北宋早期建筑,塔高九層,八角亭子頂。后遭雷擊,五層以上倒塌。民國18年(1929年),當(dāng)?shù)厝思Y修復(fù)至七層,塔頂改為桃狀。


        41

        山東濟(jì)南靈巖寺辟支塔

        (國二-III-6)

        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重建,竣工于仁宗嘉祐二年(1057)高55.7米,9層磚塔。下三層為重檐,上六層為單檐。塔座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浮雕,塔頂冠有鐵剎。



        42

        甘肅敦煌老君堂慈氏塔

        (國一-II-2)

        北宋初年(1000)建,單檐亭閣式木塔。塔平面八角形,塔身四周設(shè)有一圈圍廊。該塔是西北黃土高原就地取材的土木建筑的典型。從三危山中遷移至莫高窟。



        43

        廣東南雄三影塔

        (國三-III-92)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始建,明朝正統(tǒng)十一年(1446)重修,原名延祥詩塔。六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通高50.2米,塔造型規(guī)整,為南雄城的象征。


        44

        江蘇蘇州瑞光塔

        (國三-III-95)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重建時改為7層8面。高約43米。第三層為全塔的核心部位,砌有梁枋式塔心基座,抹角及瓜棱形倚柱、額枋、壁龕、壸門等處還有“七朱八白”、 “折枝花”等紅白兩色宋代粉彩壁塑殘跡。


        45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萬部華嚴(yán)經(jīng)塔

        (國二-III-3)

        遼圣宗年間(公元983-1031年)建,蒙古語稱“查干·索布爾嘎”,因其白色,又俗稱“白塔”。高55.5米,磚木7層塔,內(nèi)壁上寫滿了從金代起,來自祖國各地的各族人民用漢、藏、契丹、女真、蒙古、維吾爾等文字書寫的題記。


        46

        河北涿州雙塔

        (國五-III-24)

        遼太平十一年(1031)建南塔,又稱智度寺塔,五級,通高44米。北塔稱“云居寺塔”,六級,通高56米,遼興宗重熙6~7年(1037~1038)。雙塔均為八角形磚仿木構(gòu)樓閣式舍利塔,彼此相距300米。形制基本一致,南塔略顯粗壯,北塔更秀美勻稱。


        47

        遼寧朝陽北塔

        (國三-III-88)

        遼重熙十三年(1045)維修,更名為延昌寺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85),是皇后馮氏在三燕龍城宮殿舊址上,為其祖父北燕王馮弘而建“思燕佛圖”,木構(gòu)樓閣式塔。后毀于火災(zāi)。隋文帝仁壽年詔命原址重建密檐式磚塔。


        48

        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

        (國三-IV-18)

        遼興宗重熙16年至18年(1047~1049)建,俗稱遼慶州白塔,當(dāng)?shù)厝朔Q“金金察罕索布爾嘎”,八角七級,通高73.27米的磚木結(jié)構(gòu)拱閣式塔。系遼興宗耶律宗真為其生母“章宣皇太后”特建。塔身通體白色,遍飾各種精美的浮雕;七層出檐上綴掛2240個生鐵鑄造的風(fēng)鈴,隨風(fēng)鳴聲;銅制鎏金的剎頂及塔身嵌裝的幾百面銅境。



        49

        河南開封祐國寺塔

        (國一-III-22)

        北宋皇祐元年(1049)重新修建。別名開封鐵塔、開寶寺塔,八角十三層,高55.88米,是仿木構(gòu)的樓閣式磚塔。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在900多年中,歷經(jīng)了37次地震,18次大風(fēng),15次水患,而巍然屹立。



        50

        河北臨城普利寺塔

        (國五-III-23)

        北宋皇祐四年(1052)在寺內(nèi)建舍利塔,又名萬佛塔、臨城縣舍利塔,此塔為磚結(jié)構(gòu)樓閣式,平面方形,高33米,共8層。首層塔身南面辟門通塔心室,外壁各面略向內(nèi)凹作弧狀。


        51

        河北定州開元寺塔

        (國一-III-23)

        北宋至和二年(1055)建,別名:料敵塔,高84.2米,塔全部為磚木結(jié)構(gòu),11層,平面八角形。


        52

        山西應(yīng)縣佛宮寺釋迦塔

        (國一-III-24)

        遼清寧二年(1056)建,別名應(yīng)縣木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五層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噸,內(nèi)部的彩塑佛像。



        53

        陜西旬邑泰塔

        (國五-III-223)

        北宋嘉祐四年正月(1059)建。泰塔是樓閣式磚塔,八角七層,高56米。據(jù)塔身第六層北面東側(cè)檻窗上的一塊磚刻題記記載了建造的時間。



        54

        湖北當(dāng)陽玉泉寺鐵塔

        (國二-III-2)

        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建,別名如來舍利寶塔,又稱當(dāng)陽鐵塔,高17.9米。13層鐵質(zhì),由玉泉寺僧務(wù)本禪師領(lǐng)工分段用生鐵澆鑄,依次疊放而成的,鑄有2279尊佛像。


        55

        北京房山萬佛堂花塔

        (國五-III-6)

        遼咸雍六年(1070),是中國現(xiàn)存準(zhǔn)確年代最早的花塔。磚砌,六角形五層密檐式,坐北朝南?;⌒嗡?,造型優(yōu)美。塔剎早已無存,此塔為萬佛寺高僧之靈塔。


        56

        江蘇鎮(zhèn)江甘露寺鐵塔

        (7-0954-3-252)

        宋元豐年間改建9級鐵塔,塔身每層皆8面4門,上鑄飛天、立佛等,原塔在明代因海嘯傾塌,僅遺存有最下四層。


        57

        上海松江興圣教寺塔

        (國四-III-5)

        北宋代熙寧至元祐年間(1068~1094)建,俗名“方塔”,1977年經(jīng)歷復(fù)原大修。塔為樓閣式磚木結(jié)構(gòu),高42.5米,四面九級,因塔的平面呈四方形而俗稱方塔,保留了大量宋代原物,為江南古塔建筑所罕見。


        58

        浙江龍游湖鎮(zhèn)舍利塔

        (國五-III-101)

        北宋嘉祐三年(1085)建,為六面七層仿木樓閣式實(shí)心磚塔,高27.31米。每面中央設(shè)壺門式壁龕,內(nèi)供佛像,塔檐起翹弧度較大,頂層檐角安風(fēng)鐸,轉(zhuǎn)角及補(bǔ)間用四鋪?zhàn)鲉纬窎怼?/p>


        59

        山西靈丘覺山寺塔

        (國五-III-251)

        遼大安六年(1090)建,十三層,高43.54米。塔基分三層,下為八角形須彌座,中為平座勾欄,上為蓮臺,雕刻多在須彌座束腰處和中層平座、上層勾欄華板處,題材豐富。


        60

        內(nèi)蒙古寧城大明塔

        (國一-V-25)

        遼大安八年1092年建,所在地是遼代的中京。塔高80.22米,在高度上是全國第三高塔,體積為全國第一,基座直徑36米,周長112米,每面雕有菩薩坐像浮雕。


        61

        安徽宣城廣教寺雙塔

        (國三-III-93)

        北宋紹圣3年(1096)建,雙塔均為七層,高約20米,東西對峙,相距26.9米,形制相同,均為平面方形的仿木樓閣式磚塔,雙塔的實(shí)體雖然多有殘破,仍保留了北宋建造時原貌。



        62

        山東濟(jì)寧崇覺寺鐵塔

        (國三-III-94)

        北宋崇寧四年(1105)建,又名釋迦寺。寺院也由此俗稱“鐵塔寺”,鐵塔原7層,明萬歷九年(1581)重修時增至9層。


        63

        安徽涇縣水西雙塔

        (國五-III-120)

        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建大觀塔。小方塔,建于南宋紹興年間,故又稱“紹興塔”。大觀塔,屬樓閣式磚塔,八面七層,高45米,底層直徑12米,壁厚3.5米,第一層南北兩面塔壁嵌有石刻佛像,佛像北面為浮雕佛光。


        64

        河北景縣開福寺舍利塔

        (國四-III-4)

        北宋時期(960~1127)建,原名釋迦文舍利寶塔,俗稱景州塔,磚塔。呈八面棱錐形,共13層,總高63.85米,底層周長50.5米。塔頂裝有銅鑄葫蘆,高2.05米,剎網(wǎng)與洞戶被天風(fēng)鼓蕩,作水濤聲,顧有古塔風(fēng)濤之說。


        65

        河北蔚縣南安寺塔

        (國五-III-25)

        遼天慶元年(1111)建,8面13級實(shí)心密檐磚塔,因坐落在南安寺,故名南安寺塔。此塔上下渾然一體,巍峨矗立,宛如一幢造型精美、典雅莊重的閣樓。


        66

        遼寧朝陽青峰塔

        (7-0932-3-230)

        遼代,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磚筑,存高約36米。基座長方形,南北長8米,東西寬4.8米。基座南面開卷門,有門樓式抱廈,磚雕斗拱承挑瓦檐,通過劵門進(jìn)入塔心室。


        67

        北京西城天寧寺塔

        (國三-III-98)

        遼天祚帝天慶9年至10年,即公元1119-1120年建,是北京城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塔高57.8米, 為八角十三層檐密檐式實(shí)心磚塔。



        68

        河北淶水慶化寺花塔

        (國五-III-29)

        遼,花塔為磚結(jié)構(gòu) , 通高 13 米 , 圍長 19.2 米 , 八角形基座 , 基座上須彌座 高 3.4 米 , 束腰各角皆雕力士一尊。


        69

        福建莆田釋迦文佛塔

        (國三-III-97)

        南宋乾道元年(元年1165年)。塔高約30米,五層八角形,石構(gòu)。仿木樓閣式建筑,外形玲瓏,古樸莊重。須彌座束腰間浮雕著觀音菩薩。檐下兩層迭澀,塔內(nèi)為八角空心室,寬敞明亮。


        70

        遼寧北鎮(zhèn)崇興寺雙塔

        (國三-III-99)

        遼,因塔北有崇興寺故名。塔東西對峙,相距43米,形制相同,均為八角十三層實(shí)心密檐式青磚砌筑,遼代中晚期的遺物,是中國遼代密檐式磚塔的重要實(shí)例。


        71

        遼寧遼陽白塔

        (國三-III-100)

        遼代建,塔高71米,磚石建造,全塔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結(jié)構(gòu)?;矶家源u雕的佛教圖案為飾。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龕,龕內(nèi)磚雕坐佛。



        72

        遼寧朝陽云接寺塔

        (國六-III-200)

        遼,該塔為方形十三層密檐式實(shí)心磚塔,高37米。分為塔座、塔身、塔檐、塔頂四個部分。塔座為須彌式,四面各有一假門,兩側(cè)各雕有三個壸門。



        73

        陜西彬縣開元寺塔

        (國五-III-229)

        北宋,又稱彬塔,民間稱“雷峰塔”,塔高46.94米,塔底寬度14.04米,為樓閣式磚塔。塔體呈八角形,七層中空,每層有4孔拱狀門洞,與長方形假門相間,逐層變換方位。


        74

        廣東廣州六榕寺花塔

        (國六-III-384)

        宋,磚木結(jié)構(gòu),平面八角形,外九層、內(nèi)十七層,樓閣式,高57.6米。塔身為井筒式結(jié)構(gòu),底層直徑12米并有副階,花塔整塔朱欄碧瓦,丹柱粉壁。


        75

        河北正定臨濟(jì)寺澄靈塔

        (國五-III-14)

        金大定年間(1161-1189)重修。為收藏臨濟(jì)宗開創(chuàng)人義玄禪師的衣缽而修建的八角九級密檐式實(shí)心磚塔,通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磚砌基臺上。


        76

        四川邛崍石塔寺石塔

        (國五-III-191)

        南宋乾道五年至八年(1169-1172年)建,原名釋迦如來真身寶塔,寺院內(nèi)尚存有古火井遺址,具有一定的科技史價值。


        77

        河北正定廣惠寺華塔

        (國一-III-26)

        宋代建造(以前斷代為金,近期有學(xué)者斷為宋),別名多寶塔,3層磚塔,高40.5米。八角形樓閣式華塔(也稱為花塔)。



        78

        河南洛陽齊云塔

        (國一-III-45)

        金代密檐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塔,本稱釋迦舍利塔,又稱白馬寺塔,13層,高35米。


        79

        河北正定靈霄塔

        (國三-III-87)

        金,塔身一至四層是宋代在唐塔殘址上重修,全磚結(jié)構(gòu),其上各層則為金代重建。磚木結(jié)構(gòu)九層樓閣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臺基之上,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dá)塔頂?shù)哪举|(zhì)通天柱,并依層位用放射狀八根扒梁與外搪相連。


        80

        河南沁陽天寧寺三圣塔

        (國五-III-147)

        金大定十一年(1171)建,總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方形基座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邊長8.6須彌座,承托著十三層密檐式塔身?;厦嬉蝗T上方有青石題額一方,上書“中天一柱”四個大字,為懷慶知府張甑題。


        81

        河北昌黎源影寺塔

        (國五-III-21)

        金代,因塔所在地有一“源影寺”而得名。源影寺塔為八角十三層實(shí)心密檐,其建筑結(jié)構(gòu)精細(xì),遠(yuǎn)望古塔,雄偉壯觀,特別是在晚霞輝映時,更顯得瑰麗多姿。



        82

        寧夏銀川拜寺口雙塔

        (國三-III-102)

        西夏時期建,拜寺口原為百寺口,西夏皇帝高度崇佛,曾在賀蘭山修建百余座廟宇,雙塔均高13層,是一對磚砌佛塔,每層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種獸頭的浮雕。


        83

        廣東廣州瘞發(fā)塔

        (國一-III-36)

        是光孝寺內(nèi)六祖惠能削發(fā)受戒后埋藏頭發(fā)的地方。高度:7.8米,7層。以石基灰沙磚筑成,仿樓閣式塔,塔形秀麗,基座為紅色砂巖,未見其它唐代建筑用此種石料,又有人認(rèn)為是南宋時重建而保留早期特點(diǎn)。


        84

        浙江湖州飛英塔

        (國三-III-96)

        南宋。內(nèi)部石塔始建于唐中和四年(884)至乾寧元年(894),名上乘寺舍利石塔。后因稱有神光見于絕頂,遂于北宋開寶年間(968—976),于石塔之外增建木塔經(jīng)罩護(hù)之,從而形成別具一格的“塔里塔”,外塔亦于南宋端平初年(1234)“茸而新之”,外塔為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樓閣式塔。外塔七層八面,通高55米,被譽(yù)為湖州三絕之一。


        85

        福建泉州開元寺雙塔

        (國二-III-5)

        南宋嘉熙二年(1238)至淳佑十年(1250)建東邊“鎮(zhèn)國塔”,由原來的五層木塔改為七級石塔,高48.24米。西邊叫“仁壽塔”,南宋紹定元年(1228)至嘉熙元年(1237)重建,高44.06米,此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jīng)明萬歷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臺風(fēng)屹立不倒,塔身浮雕精美。


        86

        山西五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

        (國二-III-11)

        元大德六年(1302)建,別名五臺山大白塔,是五臺山的一大標(biāo)志。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shè)計建造,覆缽式磚塔,高75.3米,將以前的慈壽塔置于大塔腹中。


        87

        北京西城妙應(yīng)寺白塔

        (國一-III-27)

        元代磚塔,別名靈通萬壽寶塔。高50.9米,阿尼哥設(shè)計建造,臺基高9米,底座面積1422平方米,臺基分三層,最下層呈方形,上、中二層是亞字形的須彌座。


        88

        河南安陽天寧寺塔

        (國五-III-158)

        元,后周廣順二年(952)始建,高38.65米,周長40米。又稱文峰塔。五層八面。由下往上一層大于一層,逐漸寬敞,是傘狀形式,現(xiàn)存建筑被梁思成先生斷代為元。


        89

        江蘇鎮(zhèn)江昭關(guān)石塔

        (國六-III-223)

        元至大四年(1311)建,其形如瓶又名瓶塔。塔的下半部用塊石壘砌,成四根石柱,頂部鋪滿條石,筑成一個框架形的臺座,石塔即建于這個臺座上,下面可以通行人馬。江南的喇嘛塔式過街塔,是我國目前僅存過街塔實(shí)例,塔高4.69米。


        90

        海南澄邁美榔雙塔

        (國四-III-8)

        元代古塔,俗稱“姐妹塔”,元代人陳道敘有二女,長女出嫁,次女出家為尼,他為了紀(jì)念二女而建此塔,一座為平面呈六角形長層,現(xiàn)存六層仿木結(jié)構(gòu)閣樓式。


        91

        山西代縣阿育王塔

        (國五-III-40)

        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為穩(wěn)健挺拔的造型和磚雕的印度"陀羅彌經(jīng)"磚塔,俗稱白塔,使其成為藏式佛塔中的佳作。


        92

        湖北黃梅四祖寺塔

        (國五-III-165)

        唐、宋、元古塔,共三座,形制各異,是佛教禪宗重要遺存。


        93

        浙江舟山普陀山多寶塔

        (國六-III-249)

        元元統(tǒng)二年(公元1334年),塔高32米,四面五層,有臺無檐,全用太湖美石砌成,塔上身三層四面各鏤古佛一尊,瑞容妙麗,尤以觀世音圣像,神態(tài)溫和。


        94

        福建石獅六勝塔

        (國六-III-283)

        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錦江人凌恢甫重建的。塔系渾體石砌,為仿木結(jié)構(gòu)的樓閣式建筑,八角五層,底圍約46米,高約31米,其外形與結(jié)構(gòu)與泉州開元寺塔類似。


        95

        云南昆明妙湛寺金剛塔

        (國四-III-9)

        明天順二年(1458)建 ,又名“穿心塔”,該塔全部以沙石砌筑,塔基呈方形,高4.8米,邊長10.4米?;_下有東、西、南、北4道券門十字貫通,基臺上建有5座佛塔,屬于金剛寶座式塔。



        96

        北京海淀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國一-III-28)

        明成化九年(1473)建,俗稱五塔寺塔,磚構(gòu),南北長18.6米,東西寬15.73米,高17米。



        97

        湖北襄陽廣德寺多寶塔

        (國三-III-104)

        明弘治七至九年(1494~1496)建,通高16.8米,塔座平面呈八方形,邊5.5米。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以青磚平砌,八角砌圓弧形磚柱,上飾石雕螭首,下奠石柱礎(chǔ)。


        98

        山西臨汾廣勝寺飛虹塔

        (國一-III-49)

        明正德11年(1516)始建,嘉靖六年(1527)完工,天啟元年(1621),京師大慧和尚又在底層加建了一圈平面八角形圍廊。由于其塔身五彩斑斕如雨后彩虹,故名“飛虹塔”,是中國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塔高47.6米,內(nèi)為青磚,外為琉璃,十三層檐樓閣式塔。



        99

        湖南邵陽北塔

        (國五-III-171)

        明萬歷元年(1573)建,高26米,七級八角,磚石結(jié)構(gòu),鐵頂。



        100

        山西太原永祚寺雙塔

        (國六-III-170)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建文峰塔,另一塔是9年后妙峰和尚所建,建成后與舊塔一起并稱宣文塔,雙塔高均為54米,南北對峙,相距46.6米,均用磚砌仿木構(gòu)筑。


        101

        甘肅張掖大佛寺土塔

        (國四-III-34)

        明代建,原名彌陀千佛塔,為磚塊、土坯混造土木結(jié)構(gòu),總高為33.37米。造型仿北京妙應(yīng)寺白塔,突出特點(diǎn)是在第一、第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民國十六年張掖地震時頂部被毀,去年維修一新。



        102

        北京北海白塔

        (國一-III-59)

        清順治八年(1651)建藏式喇嘛塔,塔高35.9 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shè)有寶蓋、寶頂,并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


        103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

        (國三-III-106)

        清朝雍正年建,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又名五塔寺。塔高約13米,以磚石為結(jié)構(gòu)建造,建造在臺基上的長方形金剛座,下面是須彌座,束腰部分是磚雕獅、象、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圖案花紋。


        104

        云南景洪曼飛龍塔

        (國三-III-105)

        清乾隆年建,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直徑8.6米。主塔高16.29米,周圍由8個邊塔環(huán)繞聯(lián)成母子塔群。磚石結(jié)構(gòu),塔基為八角形須彌座,在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巖石上,有一人踝印跡,傳為釋迦牟尼的足跡,因而興建此塔。


        105

        青海湟中塔爾寺如來八塔

        (國一-III-64)

        清乾隆41年(1776)建。八塔從東到西分別是:蓮聚塔(佛陀降生時行走七步,步步生蓮花);菩提塔(佛陀修行成正覺);四諦塔(佛陀初轉(zhuǎn)法輪);神變塔(佛陀降伏外道);降凡塔(佛陀從天堂返回人間);息諍塔(佛陀勸息諸比丘爭端);勝利塔(佛陀戰(zhàn)勝一切魔鬼);涅槃塔(佛陀涅槃,不生不滅),每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米。


        106

        寧夏銀川海寶塔

        (國一-III-29)

        清代乾隆43年(1778)建,別名:赫寶塔、黑寶塔。11層高53.9米,平面呈正方型,四壁出軒,即每層四面設(shè)券門的部分均向外突數(shù)十厘米,構(gòu)成十二棱角磚塔。


        107

        北京朝陽清凈化城塔

        (國五-III-12)

        清乾隆47年(1782)11月建成,乾隆御書《清凈化城塔記》?!扒鍍艋恰币饧催h(yuǎn)離一切煩惱、塵垢、罪惡等,不染塵俗,能接引眾生成佛的場所。清凈化城塔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剛寶座式樣而設(shè)立的金剛寶座塔,即在一塊方形的高臺之上建立起五座方、圓形密檐塔,中間一座大塔為主塔,四角有四座小塔。連同金剛寶座一起,整塔高約24.82米。



        108

        甘肅張掖木塔

        (省保)

        民國初年重建,又名萬壽寺塔,九級磚木結(jié)構(gòu),塔高33米。


        來源:中式營造


        本文標(biāo)簽: 古塔  石塔  舍利塔  花塔  寺塔  

        為您推薦

        山西省·長治市景區(qū)景點(diǎn)29個,長治市有哪些景區(qū)

        下轄: 4區(qū):潞州區(qū)、上黨區(qū)、屯留區(qū)、潞城區(qū) 8縣:襄垣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guān)縣、長子縣、武鄉(xiāng)縣、沁縣、沁源縣 —————

        2023-01-31 08:44

        惠州羅浮山5A級名勝景區(qū) 惠州羅浮山風(fēng)景區(qū)旅游

        羅浮山由不透水的花崗巖地層組成,山體切割程度大,大小432座山峰,峭壁危崖,980多道瀑布流泉,“山山瀑布,處處流泉”。尤以

        2023-01-31 08:44

        河南省·洛陽市景區(qū)景點(diǎn)82個,洛陽景點(diǎn)有多少個

        下轄: 7個市轄區(qū):澗西區(qū)、西工區(qū)、老城區(qū)、瀍河回族區(qū)、洛龍區(qū)、偃師區(qū)、孟津區(qū) 7個縣:新安縣、宜陽縣、伊川縣、洛寧縣、嵩

        2023-01-31 08:44

        江蘇省南通市景區(qū)景點(diǎn)57個(江蘇省南通旅游景點(diǎn)有哪些)

        下轄: 3區(qū):崇川區(qū)、通州區(qū)、海門區(qū) 3市:如皋市、啟東市、海安市 1縣:如東縣 —————— 崇川區(qū): 1. 南通濠河風(fēng)景名勝區(qū)

        2023-01-31 08:44

        一生必去的福建省13個景區(qū)(福建旅游最好的景區(qū))

        福建省地處沿海,這些年經(jīng)濟(jì)很發(fā)達(dá),福建要說旅游除了廈門其他地方都不怎么好,但是福建也有很多不錯的旅游景點(diǎn),包括自然風(fēng)景

        2023-01-31 08:44

        山東省·濰坊市景區(qū)景點(diǎn)106個 濰坊市主要景點(diǎn)

        下轄: 4個市轄區(qū):奎文區(qū)、濰城區(qū)、寒亭區(qū)、坊子區(qū) 2個縣:昌樂縣、臨朐縣 4個管理/高新/經(jīng)濟(jì)區(qū):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濱海經(jīng)

        2023-01-31 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