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羅浮山5A級名勝景區(qū) 惠州羅浮山風景區(qū)旅游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5-23 11:35:25作者:未知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姑蘇的冬夜,拙政園里,昆曲《牡丹亭》,曲調婉轉細膩,余韻悠長,與蘇式園林相得益彰。
挑燈夜看,其池多曲,其境柔和,芊芊錯錯,東方美學娓娓道來。任誰在這明朝的園林,聽著明代的名曲,都會有一種夢回明朝的感覺。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為江南重鎮(zhèn),桑蠶養(yǎng)殖與紡織業(yè)造就了一方財富神話。加之臨山傍水,氣候宜人,交通發(fā)達,自古以來,不少官宦和讀書人在此購置田宅,興建園林。如今,蘇州已經(jīng)成為了“百園之城”。
2004年,大學教師王惠康路過蘇州東山,步入了一座已經(jīng)被改建為羊毛衫廠宿舍的園林建筑內。為了居住更多的人,磚墻將兩進的園子切割得面目全非,白蟻則將木梁都蛀塌了?!肮砦荨笔峭趸菘到o出的形容詞。
老屋衰敗,唯有兩棵古臘梅樹始終保持著300年前的活力。
但王惠康卻感受到了其中的價值。在賣掉了為兒子準備的婚房之后,王惠康花費三百萬元買下了這座兩進的宅院,隨即又花費四五百萬元對嘉樹堂加以修繕。
把花園建在房子里,是人們能夠想象得最為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王惠康將原先600多平米的住宅拆除了一半,將面積留給了奇石、樹木、花草、水體,恢復了這座蘇式古宅原本的樣貌。
此后十年,上班、下班,生活、休憩,成為了王惠康夫婦在這棟300年的老宅里的日常。每當元旦,兩顆古臘梅的香味和一片金燦燦的黃花,便是對他們的付出最好的回報。“不能只有居住”,是王惠康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不過,再美的園林不及現(xiàn)代建筑舒適,卻是不爭的事實。重金改造修復的老宅在寒冬里需要靠燒炭來取暖,嘉樹堂能否得到兒子兒媳的喜愛和接納,十多年前賣掉了金雞湖畔的景觀學區(qū)房是否是明智之舉,這些都始終困擾著王惠康。
但在薛林根看來,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薛林根和父親薛福鑫都是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過去的幾十年中,他們參與了拙政園、滄浪亭、網(wǎng)師園、耦園等多個蘇州園林工程的修復工作,在蘇州的園林中留下了經(jīng)典無數(shù)。
從亭臺館舍之美到意境營造之妙,從雕鏤刻畫到布局擘劃,漫步于蘇州園林,一半人工,一半天然,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也奠定了蘇州古城的淡雅基調。這都得益于匠人們的精雕細琢。薛林根如今已經(jīng)72歲,他依然當著泥瓦匠,,向徒弟們和兒子傳授著古建技藝。
薛林根堅信,園林要幾百年,幾千年地傳下去,而匠人們的手藝也要幾百年,幾千年地傳下去。
風情萬種的昆曲,溫婉細膩的蘇繡,“澆頭”考究的蘇式湯面,是屬于蘇州水鄉(xiāng)的精致和講究。
斑駁的粉墻黛瓦,古樸的小橋流水,這些浸潤著古老文明的技藝還有生活方式,幸得有人欣賞,必將代代相傳。
盡管選擇住在現(xiàn)代住宅之中,王惠康的兒子王之石還是很理解父親,一家人時常在嘉樹堂聚餐?!捌鋵嵨矣X得我爸爸很有品味?!蓖踔J為園林里的花草樹木都是園主人品格的體現(xiàn),“像我父親他就是這個里面的一部分,他也是貢獻了一部分的園林的文化。”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朱厚真 楚華 李維瀟 程康 黨志輝 實習生:吳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