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生吃是甜的還是苦的?生菜生吃會有寄生蟲嗎
2022-12-04
更新時間:2022-06-16 11:06:23作者:佚名
(一)病毒性皮膚病
l.痘瘡病
病原 痘瘡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病毒直徑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狀病毒顆粒感染所致。
病癥 早期病魚體表出現乳白色斑點,以后變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澤由乳白色逐漸轉變?yōu)槭灎?,長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脫落,但又會重新長出。當增生物數量不多時,對病魚無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魚體的大部分,就嚴重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消瘦,并影響親鯉的性腺發(fā)育。
痘瘡病流行情況此病不常見,只有鯉魚對這種病較為敏感,流行面不廣,危害性不大。
防治方法 (1)將病魚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飼養(yǎng)一段時間,體表的增生物會逐漸脫落轉愈。 (2)每立方米水體用0.4~l克紅霉素全池潑酒,對治療痘瘡病有一定的效果。
2.鯉水腫病
病原 此病是由病毒和細菌雙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診斷為鯉春病毒。細菌主是點狀產氣單胞菌。病毒是原發(fā)性病原,細菌是繼發(fā)性病原,不利的環(huán)境因素是催化劑。
病癥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魚皮膚和內臟有明顯的出血性發(fā)炎,皮膚紅腫,身體的兩側和腹部由于充血發(fā)炎,出現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浮腫紅斑。鰭的基部發(fā)炎,鰭條間組織破壞,形成蛀鰭,肛門紅腫外突,全身豎鱗,鰓蒼白,全身浮腫。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病魚行動遲緩,離群獨游,有側游現象,有時靜臥水底,呼吸困難,不食不動,最后尾鰭僵化,失去游動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魚一般2~l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開始皮膚表層局部發(fā)炎出血,表皮糜爛,脫鱗,而后形成潰瘍,肌肉壞死,鄰近組織發(fā)炎,呈現紅腫,有時局部豎鱗,鰭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發(fā)病過程長,可拖至45~60天或更長一些時間。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腫,腹腔積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現豎鱗。流行情況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水腫病的發(fā)生,主要在危害2~3齡鯉魚,在鯉魚產卵孵化季節(jié),最為流行。病魚池的鯉魚因該病死亡率可達45%,最高達85%,成魚飼養(yǎng)池的鯉魚,死亡率也可達50%以上。
防治方法 (1)嚴防魚體受傷,受傷魚不能用作親魚,更不要將受傷魚和健康魚-起混養(yǎng)。 (2)產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 (3)每立方米水體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魚24小時。 (4)對患病鯉魚,每尾體重l50~400克個體,注射土霉素3毫克。 (5)每千克餌料中加土霉素l.8克做成顆粒餌料,每50千克魚每天投喂顆粒餌料l.5千克,連喂8天。 (6)用l/20000的高錳酸鉀涂擦患處,以加速傷口愈合,減少細菌感染。
(二)細菌真菌性皮膚病
l.白皮病
病原 此病是由白皮極毛桿菌所引起的。
病癥 開始發(fā)病時,尾鰭末端有些發(fā)白,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迅速蔓延到魚體后半部軀干,蔓延的部分出現白色,故又稱白尾病。嚴重的病魚尾鰭爛掉或殘缺不全,不久病魚的頭部朝下,尾部向上,在水中掙扎游動,不久即死去。
流行情況此病傳染性大,廣泛流行于全國各養(yǎng)殖場的魚種培育池,主要危害鰱、鳙魚的夏花魚種,夏花草魚為次,流行季節(jié)以6~7月最盛,這時正是夏花分塘時期,因操作不慎,碰傷魚體,病菌乘機侵入,引起該病的流行。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的死亡率可達45%以上。該病的病程較短,從發(fā)病到死亡只要2~3天時間,對魚種生產威脅較大。
防治方法 (1)在牽捕、運輸過程中操作要細致,避免魚體受傷。 (2)魚種放養(yǎng)前或發(fā)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魚體半小時,藥液濃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l2.5 克或土霉素25克。 (3)發(fā)病嚴重的魚池,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l克或五倍子2~4克,全池遍酒。 (4)向病魚池潑酒痢特靈,每立方米水用藥0.3~0.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