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生吃是甜的還是苦的?生菜生吃會有寄生蟲嗎
2022-12-04
更新時間:2022-06-18 19:30:25作者:未知
別名:黑藜蘆、山蔥、大葉藜蘆、棕包頭、人頭發(fā)、七厘丹。
性味:辛、苦,寒。有毒。
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百合科藜蘆屬植物藜蘆,以根部或帶根全草入藥。
用法:0.5~1錢;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炮制:5~6月未抽花莖時采挖,除去苗葉,曬干或用開水浸燙后曬干。
功效:祛痰,催吐,殺蟲。
主治:用于中風痰壅,癲癇,瘧疾,骨折;外用治疥癬,滅蠅蛆。
內(nèi)服宜慎,孕婦忌服。
不宜與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同用。
?、俳祲鹤饔?/p>
天目藜蘆之總堿及天目藜蘆寧堿,貴州產(chǎn)黑藜蘆根的初提液,遼寧烏蘇里藜蘆混合堿,云南產(chǎn)小藜蘆的提取成分,毛穗藜蘆之總堿,毛葉藜蘆之總堿,興安藜蘆根浸膏的水溶液及精制品的醇溶液,經(jīng)過多種麻醉動物實驗均證明具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無急速耐受現(xiàn)象,在降壓的同時伴有心率減慢、呼吸抑制或暫停(即Bezold-Jarisch效應(yīng))。天目藜蘆的初提液乙較上海市中藥行購得之藜蘆(經(jīng)鑒定為百合科藜蘆屬)的初提液甲降壓作用強2~3倍,于麻醉貓的降壓實驗中,毛穗藜蘆總堿較毛葉藜蘆總堿作用強,天目藜蘆總堿較前兩者弱,肌肉注射量需大于靜脈注射量10倍以上方有降壓作用,可維持較長時間,口服需大于靜注量15倍以上方有效,此時已有個別動物表現(xiàn)中毒癥狀(惡心、嘔吐),甚至死亡,故肌肉注射與口服給藥不太安全;預先應(yīng)用氯丙嗪可防止發(fā)生惡心、嘔吐。上海市中藥行購得之藜蘆的初提液甲對慢性腎型高血壓犬(灌胃)表現(xiàn)降壓作用,貴州產(chǎn)黑藜蘆初提液對腎型高血壓兔亦有降壓作用。關(guān)于藜蘆生物堿一類的降壓原理,一般認為,由于頸動脈竇及心肺感受區(qū)經(jīng)竇神經(jīng)及迷走傳入纖維反射性地抑制血管運動中樞,引起血壓下降。離體兔耳及貓后肢灌流無直接擴張血管作用。毛穗藜蘆堿的降壓作用中,腦和腎血管舒張起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短暫。日本產(chǎn)蒜藜蘆提取物亦有降壓作用,并謂與綠藜蘆相似。
②其他作用
天目藜蘆對感染日本血吸蟲的小鼠無明顯治療作用。興安藜蘆對妊娠毒血癥有良好的效果。黑藜蘆對家蠅有強大的毒殺效力。
天目藜蘆毒性甚大,其半數(shù)致死量與萱草根相似,但無蓄積中毒現(xiàn)象,黑藜蘆浸出液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1.78±0.38克/公斤。興安藜蘆根的粉劑對口、鼻、眼粘膜有刺激作用,其中所含之藜蘆定堿中毒時主要影響橫紋肌,動物死于呼吸停止。
國外產(chǎn)綠藜蘆(美國及加拿大),白藜蘆(歐洲)根莖中的原藜蘆堿A和B等均有降壓作用,并應(yīng)用于高血壓的治療。藜蘆定堿(作用與原藜蘆堿不完全相同)靜脈注射于狗,可引起血壓突然下降,在迷走神經(jīng)切除后,更大劑量可釋放腎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在原藜蘆堿降壓的基礎(chǔ)上,藜蘆定堿可引起明顯的升壓作用。藜蘆一類生物堿的降壓原理系通過左心室、肺迷走神經(jīng)纖維反射性引起血管運動中樞抑制,小劑量反射性抑制呼吸,大劑量直接抑制呼吸中樞,口服量為肌肉注射量的5~20倍,藜蘆堿的治療量與中毒量距離很小,最常見者為惡心、嘔吐,有時引起心律不齊,低血壓,用阿托品及麻黃堿可糾正之,小量藜蘆和其他降壓藥物合用,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降低毒性。
①治諸風痰飲:藜蘆十分,郁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和服探吐。(《經(jīng)驗方》)
②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曳鋸聲,口中涎沫: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于臍子上陷一個坑子,納入陳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用生面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經(jīng)驗后方》)
③治頭痛不可忍:藜蘆一莖,暴干,搗羅為散,入麝香麻子許,研勻吹鼻中。(《圣濟總錄》吹鼻麝香散)
④治頭痛鼻塞腦悶:藜蘆(研)半兩,黃連(去須)三分。上二味,搗研為散,每用少許,搐入鼻中。(《圣濟總錄》通頂散)
⑤治黃疸:藜蘆著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shù)服。(《肘后方》)
⑥治老瘧久不斷者: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黃)。依法搗,蜜丸如小豆??招姆煌?,未發(fā)時一丸,臨發(fā)時又一丸,勿次食。(《補缺肘后方》)
⑦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則已:大藜蘆末半錢,溫虀水調(diào)下,以吐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藜蘆散)
⑧治諸瘑瘡,經(jīng)久則生蟲:藜蘆(去蘆頭)、白礬(燒灰細研)、松脂(細研)、雄黃(細研)、苦參各二兩(銼)。上藥,先搗藜蘆、苦參為末,入豬脂一斤相和,煎十余沸,綿濾去滓,次入松脂、雄黃、白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于瓷合中,旋取涂之,以瘥為度。(《圣惠方》藜蘆散)
⑨治鼻中息肉漸大,氣息不通:藜蘆三分(去蘆頭,搗羅為末),雄黃一分(細研),雌黃一分(細研)。上藥,同研令勻,每用時以蜜調(diào)敢,用紙拈子,展藥,點于息肉上,每日三度,則自消化,不得涂藥在于兩畔,恐涕落于藥上。(《圣惠方》)
⑩治牙疼:納藜蘆末于牙孔中,勿咽汁。(《千金翼方》)
⑾治白禿:末藜蘆,以臘月豬膏和涂之,先用鹽湯洗,乃敷。(《補缺肘后方》)
⑿治頭生蟣虱:藜蘆末摻之。(《仁齋直指方》)
⒀治疥癬:藜蘆,細搗為末,以生油調(diào)敷之。(《斗門方》)
⒁中風,牙關(guān)緊閉:用藜蘆一兩,去苗頭,在濃煎的防風湯中泡過,焙干,切細,炒成微褐色,研為末。每服半錢,小兒減半。溫水調(diào)藥灌下。以吐風涎為效,末吐再服。
⒂誤吞水蛭:用藜蘆炒過。研為末,水送服一錢將水蛭吐出。
①《綱目》:噦逆用吐藥,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積之義。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蒂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也。
②《本草經(jīng)疏》:藜蘆,《本經(jīng)》主蠱毒、咳逆及《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導滯之力??酁橛縿誓苁剐皻馓禑?,胸膈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結(jié),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熱殺蟲,故主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殺諸蟲毒也。瘡瘍皆濕熱所生,濕熱不去,則肌肉潰爛,苦寒能瀉濕熱,則馬刀,惡瘡,爛瘡,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湯。藜蘆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則令人胸中煩悶,吐逆不止,凡胸中有痰飲,或中蠱毒惡氣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獲效一時,設(shè)病非關(guān)是證者,切勿沾唇,徒令人悶亂吐逆不止,虧損津液也。
附:藜蘆和常山都是驅(qū)痰藥,但作用不同。李時珍說: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丁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