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鼠麴草拼音:shǔ qū cǎo 拉丁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 Don別 稱:鼠曲草、佛耳草、鼠耳草、田艾、清明菜、菠菠草 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桔梗目亞 目:科:菊科亞科:管狀花亞科族:旋覆花族屬:鼠麴草屬
形態(tài)特征

鼠麴草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或基部發(fā)出的枝下部斜升,高10-40厘米或更高,基部徑約3毫米,上部不分枝,有溝紋,被白色厚棉毛,節(jié)間長8-20毫米,上部節(jié)間罕有達5厘米。葉無柄,匙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匙形,長5-7厘米,寬11-14毫米,上部葉長15-20毫米,寬2-5毫米,基部漸狹,稍下延,頂端圓,具刺尖頭,兩面被白色棉毛,上面常較薄,葉脈1條,在下面不明顯。頭狀花序較多或較少數(shù),徑2-3毫米,近無柄,在枝頂密集成傘房花序,花黃色至淡黃色;總苞鐘形,徑約2-3毫米;總苞片2-3層,金黃色或檸檬黃色,膜質(zhì),有光澤,外層倒卵形或匙狀倒卵形,背面基部被棉毛,
頂端圓,基部漸狹,長約2毫米,內(nèi)層長匙形,背面通常無毛,頂端鈍,長2.5-3毫米;花托中央稍凹入,
無毛。雌花多數(shù),花冠細管狀,長約2毫米,花冠頂端擴大,3齒裂,裂片無毛。兩性花較少,管狀,
長約3毫米,向上漸擴大,檐部5淺裂,裂片三角狀漸尖,無毛。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長約0.5毫米,
有乳頭狀突起。冠毛粗糙,污白色,易脫落,長約1.5毫米,基部聯(lián)合成2束?;ㄆ?-4月,8-11月。
生長習性

鼠麴草生于濕潤的丘陵和山坡草地、河湖灘地、溪溝岸邊、路旁、田埂、林綠、疏林下、無積水的水田中。多星散分布,常成優(yōu)勢群落。
藥用價值

鼠麴草全草性味甘,平,無毒。莖葉入藥,為鎮(zhèn)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以及非傳染性潰瘍、創(chuàng)傷之尋常用藥,內(nèi)服還有降血壓療效。幼苗或嫩株春季采集開水燙后可食,在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均有清明前后采集鼠麴草制作清明果的習俗。此外可將鼠麴草與糯米煮飯同食,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和肺虛咳嗽等具有一定療效。
在中國古老的三月三上巳節(jié)(宋代后消亡),福建、臺灣一帶叫“三月節(jié)”,人們采集鼠麴草合上米粉做稞,作為節(jié)日食品和祭祀祖先。
鼠麴草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