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7-02 12:25:16作者:未知
“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幾乎可以概括整個晚清、民國。
而在戰(zhàn)國時,這句話是可以反過來的。因為此時的中國正在強大,因為強大,所以即使此時中國還沒有完成大一統(tǒng),但其各方面的實力就足以讓當時的任何一個國家望而生畏。
這里的任何一個國家,自然包括征服印度的馬其頓。
所以,當時的亞歷山大并非是因為某些史學(xué)家認為的走錯路而放棄攻打中國,他們之所以放棄中國乃是因為:此時的中國太強大,他們根本不是對手。
亞歷山大帶領(lǐng)他那戰(zhàn)無不勝的馬其頓方陣殺入印度時,是公元前327年。此時中國尚處于戰(zhàn)國時代,可即便尚處分裂,此時的秦國因為剛剛完成商鞅變法,國力、軍力都是很強的時候。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是獎勵軍功、鼓勵戰(zhàn)斗,實際上,商鞅變法是秦國兵力走向強盛的關(guān)鍵。
查看大圖
亞歷山大進入印度這年,秦國的兵力由先前的20萬縮減到了10萬,但,這卻恰是軍力變強的象征,因為這10萬將士全是精選出來的,所以它實際的戰(zhàn)斗力甚至要強于30萬普通將士。
而此時的亞歷山大帶了多少兵馬:3萬,10萬是這個數(shù)字的三倍還要多。從數(shù)量上看,當時的亞歷山大如果進攻中國明顯沒有便宜可占。
但如果從戰(zhàn)斗力來看呢?答案依舊是:他們絲毫討不到便宜,很可能全軍覆沒。
馬其頓方陣厲害,可秦國也有方陣,且秦國的方陣絲毫不比馬其頓弱。之所以秦國的方陣名氣小,僅僅因為:中國從來沒有遠征過,所以在國際上名氣不那么大。
口說無憑,接下來具體分析下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和當時中國的軍事力量對比。
馬其頓方陣的最大特點是:它是聯(lián)合陣法,由重裝步兵、輕裝步兵、騎兵和輔助兵組成,以四個小方陣組成方陣聯(lián)盟。
當時亞歷山大帶領(lǐng)的30000人,剛好可以組成一個方陣聯(lián)盟。
此外,這種方陣還有一個重大的特點,就是以長矛為主要武器,這長矛有多長呢:答案是4米。
查看大圖
聽起來很厲害對吧,但在中國軍隊面前,它是有破綻的。
第一,它既是整體方陣,作戰(zhàn)時就有場地要求,非得是平原才好戰(zhàn)斗。而若他們不能集成整體的陣型,其戰(zhàn)斗力將會大大減弱??芍袊牡匦?,呵呵,絕是對這種方陣不利的。
第二,武器很長正面進攻時是優(yōu)勢,可這恰恰也是他們機動性差的主因。因為機動性差不靈活,所以,這種方陣一旦遭遇對方從側(cè)翼或后方攻擊打,他們將陷入被動。而與此同時,他們有如此長的武器,可當時的中國卻有更長的矛,多長呢:答案是7米。
這意味著,若真的是正面的長矛對長矛,中國軍隊戳刺了他們,他們卻連我們的毛都碰不到。
在這些之外,從整體來看,中國軍隊還有一個極強的優(yōu)勢:擅長排兵布陣和各種謀略。
查看大圖
中國的古代軍法,從來是讓外國軍事專家燒壞腦子都摸不到道的存在,自然,中國人一旦用軍法,也將是亞歷山大之流難以應(yīng)付的。
單純從謀略上來講,亞歷山大在當時的中國,可能僅僅只相當于一個二流的謀士。雖然,他英勇無比,可戰(zhàn)場上,從來不是完全逞逞英勇就能得勝的。
最主要還在于,當時亞歷山大及其將士們已經(jīng)征戰(zhàn)了太久,他們的士兵由于長期處于戰(zhàn)斗狀態(tài)明顯已經(jīng)有些疲軟了,此外他們還要面對水土不服、地形不熟等等各種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征服當時的中國,真真有些異想天開。
說實話,在當時的情況下,亞歷山大即便是只想要征服戰(zhàn)國七雄中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幾乎是沒有勝算的。
亞歷山大的繞道,也從側(cè)面啟示我們:一定要強大強大再強大,畢竟,落后就要挨打!
查看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