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04 00:10:22作者:未知
1、襄陽最早的文化遺存主要集中在漢水北岸,包括軍營坡、龔家洲、金雞嘴、山灣等舊石器時代遺址。器物制作方法多采取直接單面打擊,制作特點與陜西“藍田人”、山西“丁村人”使用的同類器相似。遺址時代約為距今10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或偏晚階段。
2、至少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襄陽先民開始嘗試磨制石器,制造工具,漁獵采集,刀耕火種。經調查,襄陽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點達180余處,它們基本沿漢水及其支流兩岸較為密集地分布,尤其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逐步在漢水中游北岸的南襄盆地西南部、西岸的襄宜平原和東岸的隨棗走廊形成了相對集中的較大規(guī)模聚落群,在山體較大的鄂西山地邊緣也有少量分布。
夏分天下為九州,今境分屬荊、豫二州之域。
3、商周時期,今境封國林立。如鄧國、鄾國、鄀國、谷國、羅國、邔國、陰國、唐國、盧國、樊國、楚國等。
4、春秋時期,楚國強盛,先后滅掉諸國,今境全屬于楚,遂置北津戍。(今境指現(xiàn)今地級襄陽市的管轄范圍,下同)
5、戰(zhàn)國爭霸,楚不敵秦。前223年,秦滅楚,今境入秦。秦置郡縣,今境分屬南郡、南陽郡。南郡治江陵,領六縣,其中邔、鄀、鄢為今境宜城市;南陽郡治宛,領十四縣,其中鄧、筑陽、山都、酂等縣屬今境。
6、西漢今境依然分屬南郡、南陽郡,而兩郡則同隸荊州刺史部。今境共置十二縣,南郡有襄陽、宜城、中廬、邔、鄀;南陽郡有鄧、山都、陰、酂、筑陽、蔡陽、舂陵等。約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建襄陽城,置襄陽縣,以縣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
7、東漢,除舂陵改為章陵、析蔡陽置襄鄉(xiāng)縣外,基本沿襲西漢。
王莽時(8~23年)襄陽曾一度改稱“相陽”。
8、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至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劉表徙治襄陽,襄陽遂成為南郡、南陽郡、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章陵郡等八郡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荊州,今境分屬南陽郡、襄陽郡、南鄉(xiāng)郡。南陽郡有鄧、章陵、襄鄉(xiāng)、蔡陽等縣;襄陽郡有襄陽、宜城、中廬、邔、山都、鄀等縣;南鄉(xiāng)郡有酂、陰、筑陽等縣。
9、三國時,今境屬魏,分隸南陽、襄陽、南鄉(xiāng)、義陽、新城五郡。襄陽郡、南鄉(xiāng)郡領縣同東漢。南陽郡領鄧、蔡陽二縣。義陽郡乃章陵改置,領安昌縣(亦為章陵改稱)、平林縣(為析隨縣新置)。
10、西晉時期,今境分屬襄陽、順陽、新城、義陽諸郡。襄陽郡所領襄陽、宜城、中廬、臨沮、邔、山都、上黃七縣。順陽所領酂、筑陽、陰縣。新城所領沶鄉(xiāng)。義陽所領鄧、蔡陽、安昌。
11、東晉郡縣大致沿襲西晉?!坝兰沃畞y,三輔豪族,流于樊沔,僑居漢水之側。立雍州,因人所思以安百姓也”。永和九年(353年)或寧康二年(374年),于襄陽縣僑置雍州,領京兆、扶風、始平、廣平、河南、北河南六郡。加上成帝時所立之義城郡,共為七郡皆統(tǒng)于襄陽。襄陽又曾兼為梁州、司州治,故云“一郡治所,三州寄焉”。
12、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荊州之襄陽、南陽、新野、順陽、隨置雍州,治襄陽縣。有襄陽郡(領縣襄陽、中廬、邔)、京兆郡(領縣鄧城、杜、新豐)、扶風郡(領縣筑陽、汛陽)、河南郡(領縣蔡陽、襄鄉(xiāng))、廣平郡(領縣陰)、義成郡(領縣義城、萬年)、馮翊郡(領縣鄀)、始平郡(領縣酂)、華山郡(領縣華山、藍田、上黃)等。此外,梁州新城郡之沶鄉(xiāng)(今??稻常┮嘣诮窬?。齊、梁郡縣設置混亂,今境基本仍屬雍州、梁州。梁朝時蕭詧以襄陽降西魏(554年)。
13、西魏恭帝得襄陽,置襄州總管府,領襄陽、河南、山都等十三郡。今襄城區(qū)境有襄陽縣、中廬縣、義安縣。今宜城市境有邔縣、鄢、率道、漢南、武泉縣。今南漳境有上黃、開南、穰、歸仁等縣。今老河口境有酂、陰城、陰、順陽、安山、龍泉、湖里、白亭等縣。今谷城境有筑陽、義成等縣。今樊城區(qū)境有樊城、安養(yǎng)、山都等縣。今??稻秤写蠛榭h。得蔡陽,置蔡州。領蔡陽、千金二郡。今棗陽境有蔡陽、雙泉、瀴源等縣。今襄州區(qū)境,無考。
14、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郡,以州統(tǒng)縣。大業(yè)三年(607年)改州為郡,以郡統(tǒng)縣。今境分屬襄陽、舂陵、房陵、南陽四郡。襄陽郡領襄陽、安養(yǎng)、常平、谷城、上洪、率道、漢南、鄀、陰城、義清、南漳等縣。舂陵郡領棗陽、舂陵、清潭、蔡陽等縣。房陵郡之永清縣(保康西境),南陽郡之順陽縣(老河口境東北)。
15、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今境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為十五道,今境屬山南東道。襄州襄陽郡領七縣: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宜城、樂鄉(xiāng)。州治、道治于襄陽縣。今境之棗陽市屬隨州漢東郡棗陽縣、唐城縣。今境之??悼h屬房州房陵郡永清縣。
五代政區(qū)大致沿襲唐制。
16、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國為十五路。京西路治河南府(今河南洛陽),轄十六州,其中襄州領有襄陽、鄧城、谷城、宜城、中廬、南漳六縣。今境棗陽屬隨州,老河口屬光化軍。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十五路分為二十三路。京西路分為京西南路(治襄陽)、京西北路(治河南府)。南路轄(金州、均州、鄧州、唐州、隨州、郢州、襄州、房州)八州。襄州領縣不變,省光化軍,乾德縣改為光化縣隸屬襄州。今棗陽市境屬隨州棗陽縣。元祐初,復置光化軍,光化縣復名乾德縣為軍治。宣和元年(1119年),襄州升為襄陽府。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縣),入襄陽”,襄陽縣轄境遂擴展至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17、元代襄陽路,屬河南江北行省。至元十一年(1274年)升襄陽散府為襄陽路總管府。領襄陽、鄧城(后省入襄陽)、宜城、谷城、南漳五縣。十九年(1282年)割南陽府之光化、棗陽二縣來屬。
18、明代,洪武初年今境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襄陽府轄七州縣,今境有襄陽、南漳、宜城、谷城、光化、棗陽六縣,今保康縣隸屬鄖陽府。
19、清代今境初屬湖廣布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屬湖北布政司,今境之縣與明代相同。
20、1912年廢襄陽府,今境共置8縣(均州與??悼h隸屬互換)。初屬安襄鄖荊道,后改屬鄂北道。1914年設襄陽道,治襄陽,領20縣,其中今境有襄陽、棗陽、南漳、宜城、谷城、光化、??灯呖h。
21、1949年組建襄樊市,隸屬桐柏行署第三專署。1950年5月,襄樊市隸屬襄陽專署。次年6月,襄陽行政區(qū)專員公署改稱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陽區(qū)專員公署。1979年,襄樊市升格為省轄市。
22、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1983]164號函批準撤銷襄陽地區(qū),其行政區(qū)域并入襄樊市。
23、2001年8月31日,撤銷襄陽縣,設立襄樊市襄陽區(qū)。將原襄陽縣的張灣鎮(zhèn)、東津鎮(zhèn)、雙溝鎮(zhèn)、張家集鎮(zhèn)、峪山鎮(zhèn)、黃龍鎮(zhèn)、程河鎮(zhèn)、朱集鎮(zhèn)、古驛鎮(zhèn)、伙牌鎮(zhèn)、黃集鎮(zhèn)、石橋鎮(zhèn)、龍王鎮(zhèn)和襄樊市樊城區(qū)的米莊鎮(zhèn)劃歸襄陽區(qū)管轄。
24、2010年12月9日,據鄂政函[2010]366號《省人民政府關于襄樊市更名的通知》,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襄陽區(qū)正式更名為襄州區(qū)。至此,襄陽市所轄政區(qū)為:南漳縣、谷城縣、??悼h;宜城市、棗陽市、老河口市;襄城區(qū)、樊城區(qū)、襄州區(qū);襄陽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魚梁洲經濟開發(fā)區(qū)、襄陽經濟開發(fā)區(qū)(東津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