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09 22:55:48作者:未知
“宰相”一詞,是對歷史上主持朝政、掌握朝廷大權(quán)的職官的一種通稱,并不是一種具體職官的名稱。
在秦代,可稱為“宰相”的職官其實就是“丞相”一職。漢代也有“丞相”一職,不過為了分割丞相之權(quán),又出現(xiàn)了“左丞相”、“右丞相”的官職。
宋代的文武大權(quán)掌握在設于禁中的中書門下(簡稱“中書”)和樞密院兩個部門,中書省和樞密院這“二府”也有分工,中書省掌管行政,樞密院掌管軍隊調(diào)遣、配備和給養(yǎng)。中書侍郎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加“參知政事”銜就是副宰相,又稱為“執(zhí)政”。
明太祖為了加強皇權(quán),于明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廢中書省及丞相之職,設立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的顧問,并任用這些大學士在內(nèi)廷討論政務,草擬詔敕,處理軍政大事,實際上成了“內(nèi)閣”,是管理全國政務的最高機關。
清代初期在八旗制的基礎上,凡軍國大事都要經(jīng)過議政王各大臣討論通過。同時又設立了“南書房”掌管內(nèi)閣事務,并設“南書房行走”之職,是實際宰相。
至清末,改革官制,成立責任內(nèi)閣,所屬外務部、民政部、度支部、學部、法部、陸軍部、海軍部、郵傳部、農(nóng)工商部、理藩部共十部,長官稱大臣,十部大臣都是國務大臣。
總的來說,我國歷史上“宰相”一職,經(jīng)歷了從個人宰相制到集體宰相制的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