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0 07:01:36作者:未知
關于九一八事變(即日方所通稱之“滿洲事變”),雙方雖然在事變發(fā)生的近因與具體過程上還有些爭論,但對于其性質問題并無異議。在九一八事變以后,中日關系歷時六年,并沒有迅速走向全面戰(zhàn)爭,因此,如何看待九一八事變以后中日關系的走向,就是需要討論的第一個問題。
首先要指出的是,中日史學界對于九一八事變的下限問題,一直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學界一般認為是在1932年9月日本承認偽滿洲國,日本學界基本上以1933年5月《塘沽協(xié)定》的簽訂為標志。筆者在報告書和本文所述,遵從中方的一般見解。
日軍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后,迅速侵占了中國的東北三省,并在一二八事變的硝煙掩護下,迅速扶植了偽滿洲國,隨后予以外交上的承認。這個歷史過程是非常清晰的,無需贅述。問題在于九一八事變期間,日本的對華政策是否僅限于侵占東北三省、扶植與承認偽滿洲國?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不久,9月24日,日本政府發(fā)布了《關于滿洲事變的第一次聲明》,聲稱將采取“不擴大”方針。30日,陸軍省、參謀本部研究并制訂了《關于解決滿洲事變的方針》,不但提出了“解決滿蒙問題的目標”,而且進一步提出了“對中國本部的方策”。
為此而首先規(guī)定的對華政策,提出了將“對滿蒙政策”與“對中國本部政策”區(qū)別開來、分別對待的方針;在對中國本部的政策上,雖然在正文中規(guī)定的方針是“主要使其發(fā)揮貿易及企業(yè)市場的性能”,但又規(guī)定當前要按照附件甲號的“對中國本部政策”進行處理。該附件則規(guī)定“我方要密切注視因近來中國本部的地方政權愈加明顯的分立狀態(tài)而帶來的政局演變。
對采取比較穩(wěn)健態(tài)度的政權,應盡可能尊重其立場及體面,或者進而采取善意態(tài)度,使其有利于我方”;“在情況允許之時,努力謀求與各地方政權之間實際解決各種案件,并避免發(fā)生事端”。該附件還規(guī)定了日本對于上海方面、沿海及長江沿岸地區(qū)以及“山東地方及華北”的不同對策;對于“山東地方及華北”,“萬一該地區(qū)治安發(fā)生顯著混亂、帝國臣民的生命財產及其他重要權益絕對需要保護時,就應當出兵”。
自從1927年7月田中義一內閣在東方會議上決定的對華政策將滿蒙與中國本土分離的方針以來,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即將結束之際,由齋藤內閣閣議決定的上述文件,具有承前啟后的過渡意義。如同犬養(yǎng)內閣在滿洲事變期間閣議決定了日本的對滿蒙政策一樣,齋藤內閣閣議決定的這份文件,標志著在事變之后,日本的對華政策已經完全轉向了“對中國本部政策”。
10月5日,陸軍次官以“陸滿1489號”電報,向天津的中國駐屯軍參謀長通報了閣議決定的上述《對中國本部政策》。1933年2月23日,內田外相致電駐華各總領事,重新解釋了上述對華政策。他說這不過是把以前的一貫方針,重新以閣議的方式加以決定,陸海軍方面已經貫徹。他還把上述文件中的對華政策內容加以綜合,取消了原先的附件形式,而改稱《處理對華時局的方針綱要》,其要點計有五項。內田外相的這個解釋,就使得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的“對中國本部政策”,進一步明確而完善起來。
綜上所述,日本政府與軍部在九一八事變期間決定的在“滿蒙政策”之外的“對中國本部政策”,實際上就是日本將繼續(xù)向以華北為中心的中國本土進行侵略與擴張的政策,它因此決定和規(guī)定了九一八事變以后中日關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