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1 12:19:25作者:佚名
明妮·魏特琳(MinnieVautrin),中國名華群,美國傳教士。1886年9月27日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西科爾小鎮(zhèn)。家境不裕,從小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勤奮勇敢的個性,花費了大量時間用于打工掙取上大學(xué)的學(xué)費。
1912年,初到中國安徽,見女子多不識字,便矢志推動中國女子教育,創(chuàng)辦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學(xué)。1917年魏特琳考取伊利諾州師范大學(xué)(IllinoisStateNormalUniversity),畢業(yè)后在LeRoy(伊利諾伊州)中學(xué)開始教學(xué)生涯。
1937年11月11日夜,上海完全淪陷,日軍分三路撲向南京。在所經(jīng)之處奸淫、虜掠、燒殺無惡不作。12月5日,日軍未經(jīng)激烈戰(zhàn)斗,就進駐南京各要鎮(zhèn)。上?!鞍恕ひ蝗笔伦兒?國民政府為安全計,明令:“接近戰(zhàn)區(qū)各大學(xué)另籌開學(xué)辦法?!?/p>
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地處南京市中心,吳貽芳校長和她的同事們經(jīng)過商議決定:在校教職工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西遷辦學(xué),一部分留校本部保護校產(chǎn),救濟難民。留校教職工組成駐校維持委員會,推美籍教授華群女士為主任。
其時,在南京的外籍人士絕大多數(shù)已逃離,留下的一二十位外國人挺身而出,組織“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1937年11月中旬,日軍兵分三路向南京進逼。17日,魏特琳致信美國大使館,建議設(shè)立一個安全區(qū),讓那些無法撤離南京的難民有一個相對安全的棲身之地,以躲避戰(zhàn)火。
她在信中表示:“無論從地理位置或建筑物的牢固性來說,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作為難民收容所是再合適不過了”。不久,由德國西門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經(jīng)理拉貝為主席的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成立,接著又請求上海國際紅十字會和中國紅十字會承認,成立了“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魏特琳為紅十字會委員。
在日軍占領(lǐng)南京前,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也設(shè)立了婦女兒童難民收容所。華女士臨危受命,不敢貽誤。魏特琳自己說,她的日記是“抽空寫的———有些是在空襲的間隙寫的;有些是經(jīng)過一天漫長而繁忙的工作后于夜晚寫的”(1937年9月26日),但這并不影響它的重要價值,反而讓后人欽佩她人格的魅力。
12月13日晨,日軍首批由中華門入城后,到處奸淫掠燒殺。此時婦女兒童蜂擁而來金女院的難民收容所。有青年婦女裝扮成老婦的,有女扮男裝的,還有老婦、兒童和男人,一個個驚恐萬分。華女士守著大門勸說,為了多保護一些年輕女子和兒童,請男士和老婦回家。難民們哭著求著,只要能在草坪上有一個立足之地。
保護上萬婦孺的人生安全,在當時特殊的環(huán)境里,談何容易!華女士面對的是一群比野獸更為兇殘的日本侵略兵,他們不可理喻。美國教會學(xué)校的牌子,國際安全區(qū)的布告,對他們沒有任何約束力。在日軍進城的頭10天里,每天至少有10到20群日本兵到金女院抓人,強奸婦女、搶劫錢財。他們不僅從學(xué)校的大門、側(cè)門強行入內(nèi),還有翻越圍墻進校園,更有夜間從學(xué)校低矮的籬笆上爬過來,在無燈光的大樓里,樓上樓下亂摸一氣,摸著哪一個就對她強奸。
華群女士一面組織校內(nèi)教職員工巡邏校園,一面請來在“國際安全區(qū)”服務(wù)的外籍男士輪流守夜。她自己更是日夜操勞,不是守在門房,就是被叫去阻止進校來奸掠的日兵,從他們手里奪回中國婦女。她整天無法吃上一餐安頓的飯,無法睡上一個安頓的覺。不少日兵因此惱怒,拿著血跡斑斑的刺刀威脅她;還有的野蠻地打她耳光。華女士都忍受了,她自覺地承擔(dān)了保護萬余名中國婦女兒童的重任,她說,金陵女院就是我的家,我絕不離開。
在難民所里,許多難民失散了親人,生離死別的痛苦籠罩著難民營。華女士安慰鼓勵他們,給他們勝利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氣,她說,“中國沒有亡,中國不會亡,日本一定會失敗?!蓖瑫r她為難民尋找失散的親人。每天早上,她都派員工到難民中去登記,寫上失散人的姓名,然后由她轉(zhuǎn)交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或交日本使館,催促他們?nèi)ピO(shè)法尋找。
1937年11月下旬,攻占上海的日軍兵分三路向南京進逼與包抄。12月1日,美國大使館最后一次召集所有尚滯留南京的為數(shù)不多的美國公民,警告他們:“再不撤離,以后我們將無法保證你們的生命安全?!蔽禾亓赵俅螆远ǖ乇硎?“我不能在這個時候拋開中國!”然后,她在大使館出示的“無論如何也不離寧”的證書上簽上自己的姓名———這已經(jīng)是她第四次鄭重拒絕了美國大使館要她離開南京的要求。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城,一直生活在和平環(huán)境與工作在學(xué)校中的魏特琳第一次目睹了日軍令人發(fā)指的暴行,感到震驚與憤怒。12月16日她在日記中寫道:“今晚一輛載有8—10名女子的車子從我們這兒經(jīng)過。當車子開過時,她們高喊‘救命,救命’。街上和山下不時傳來的槍聲,使我意識到又有一些人遭受悲慘的槍殺命運,而且很可能他們不是士兵?!?/p>
盡管金女大校園門口掛著美國國旗與日本大使館的公告,但對兇暴發(fā)狂的日軍官兵已不起作用。每天都有成批的日軍或從校門口強行入校,或爬過圍墻入校。魏特琳一會兒守在大門口,攔阻喝斥企圖強行入校的日軍,一會兒又趕到校內(nèi)其他地方趕走偷爬進墻的日軍。
正如她在12月16日的日記中所寫:“一天中的大多數(shù)時間我都像衛(wèi)兵一樣守衛(wèi)在前門或是被叫去處理其他問題——跑到學(xué)校的其他地方去對付進入校園的一批又一批日本兵?!庇性S多晚上她都是和衣而睡,以便能隨時起來去應(yīng)對突發(fā)事件。她還組織起巡邏隊,日夜守衛(wèi)校園,保護難民的安全。
魏特琳作為南京大屠殺的重要見證人,她在日記中寫道:“我們這些人認為戰(zhàn)爭是民族的罪行,是違反在天地萬物心靈深處創(chuàng)世精神的一種罪過,但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力量奉獻給那些無辜受害者,以及獻給那些家庭被燒、被搶,或是那些在戰(zhàn)爭時期被大炮、飛機炸傷的人,幫助他們康復(fù)?!?/p>
一次,她看見一個中國小男孩戴著日本國旗的臂章來給住在金女大的姐姐送飯,便上前對那小孩說:“你不用佩戴太陽旗,你是中國人,你們的國家沒有亡!你要記住是哪年哪月戴過這個東西的,你永遠不要忘記!”說著,她幫那個男孩把那臂章取了下來。她在日記中寫道:“從軍事角度而言,占領(lǐng)南京也許會被認為是日軍的一個勝利,但從道義方面而言,這是失敗,是日本民族的恥辱?!?/p>
1940年5月14日,她在多方的勸說下離開南京回美國治病。她在日記中寫道:“多年來我深深地愛著金陵女大,并且試圖盡力幫助她?!彼@樣說了,也確實這樣做了。但是她將不得不離開她無限熱愛的這一切了。
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她選擇這一有意義的日子,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在了印第安納州一間普通公寓里,年僅55歲。在遺書中,她寫道,她在中國的傳教失敗了,與其受精神之苦,不如一死了之。臨終前說:“如果能再生一次,還是要為中國人服務(wù),中國是我的家?!彼哪贡嫌糜⑽目讨?明妮·魏特琳,觀音菩薩,到中國去的傳教士。但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的,卻是四個中國漢字——金陵永生。
明妮魏特琳沒有雙親,沒有家庭,她在密執(zhí)安州的弟弟把她的遺體運回了一個叫雪柏的小鎮(zhèn),簡單安葬。在當時的美國,只有很少的人知道,曾有這樣一個女人。但在中國,魏特琳的死引起了很大的關(guān)注,遠遠超過美國。
在她葬禮的同一天,金陵女大的師生在成都也舉行了悼念儀式,國民政府也在獲悉魏特琳去世的消息后,表示哀悼,并授給他一枚精致的銀質(zhì)獎?wù)隆?/p>
這個孤獨的女人在臨終的一刻,仍然記掛著遙遠的中國。
她被安葬在美國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鎮(zhèn),墓碑上雕刻著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的平面圖,并且刻著“金陵永生”這四個中文字,1940年6月10日,國民政府頒布了嘉獎令,以褒揚魏特琳在中國的特殊功績。
在《拉貝日記》中,她的功績,被記敘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