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6 09:40:47作者:佚名
全琫準簡介:全琫準生平故事是怎樣的?如何評價全琫準?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全琫準簡介
全琫準(朝鮮語:???,1854年—1895年),朝鮮王朝后期農民起義的領袖。字明淑,號海夢,別名綠豆,初名全永準。本貫天安,出生于朝鮮全羅道古阜郡(今屬韓國全羅北道井邑市),出身農村知識分子家庭。
全琫準后來加入東學道,1894年他開始領導農民起義,提出“逐滅倭夷”、“盡滅權貴”的口號,并多次擊退官軍,攻占了重鎮(zhèn)全州,史稱“甲午農民戰(zhàn)爭”。
這是朝鮮半島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農民起義,也是朝鮮近代史上第一個革命高潮。再后來這次起義被日本軍和官軍聯合鎮(zhèn)壓下去,全琫準被逮捕并被判處絞刑。
全琫準生平故事
一、早年生平
朝鮮甲午農民戰(zhàn)爭的領袖全琫準1854年出生于朝鮮南部全羅道古阜郡楊橋村(一說高敞郡德井面堂村),他的家族——天安全氏原本是一個官宦世家,始祖全樂是高麗王朝的開國元勛,離全琫準所處時代已經有900多年了,而朝鮮王朝著名將領全尚毅、全東屹也出自天安全氏家族。
但到了全琫準這一代,家世已經沒落了。他的父親全彰赫是鄉(xiāng)校掌議(本鄉(xiāng)儒生之首領),在私塾教書。全琫準雖然家境貧寒,但受父親影響也受過良好教育。
他5歲入學,學習漢文,12歲時所作的漢詩《白鷺詩》,為鄉(xiāng)里稱道。詩曰:
自在沙鄉(xiāng)得意游,雪翔瘦腳獨清秋。蕭蕭寒雨來時夢,往往漁人去后丘。許多水石非生面,閱幾風霜已白頭。飲啄雖煩無過分,江湖水族莫深愁。
長大后,全琫準又繼承父親的事業(yè),在古阜、泰仁一帶“以學究為業(yè)”,成為“訓導若干童蒙”的鄉(xiāng)村教師。后來全琫準先后娶崔氏和宋氏為妻,生下2子2女,一家6口過著清貧而安定的生活。
全琫準一家非常貧寒,耕地不足三畝。所以全琫準在1890年左右離家游歷,當時他主要在全州、漢城(今韓國首爾)一帶活動,過著“朝飯夕粥”的流浪生活。
他在游歷期間,目睹了統治者的暴虐腐敗、侵略者的橫行霸道和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萌生了推翻這個腐朽社會的志向。
全琫準曾經出入云峴宮,與興宣大院君等“具有改革企圖的人士交往”,決心獻身于“為民除害”的事業(yè)。所以有人認為全琫準與大院君有密約,起義后準備攻占京城的真實目的是要推戴大院君執(zhí)政。
二、發(fā)動起義
1893年4月,東學道教主崔時亨在忠清道報恩郡舉行大規(guī)模集會,與會者達到2萬人,全琫準作為古阜郡接主,也參加了這次集會。
這次集會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掃破倭洋”的口號,引來了朝鮮政府的武力驅散。全琫準并沒有被朝鮮政府的鎮(zhèn)壓所嚇倒,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武裝反抗的決心。
報恩大會后,東學道正式分化為“南接”和“北接”兩派,北接以崔時亨、孫秉熙為首,主張和平斗爭,而全琫準則是屬于南接,要求武力推翻現政權,驅逐外國侵略者,實現宗教自由和平等社會的夙愿。報恩大會是甲午農民戰(zhàn)爭的前奏。
全琫準在報恩大會后回到古阜,當時古阜郡一帶適逢歉收,郡守趙秉甲依然巧取豪奪,強征萬石洑水稅,規(guī)定每下一斗種子,好田要交稅二斗糧食,次田交一斗。
農民多次要求減免,他非但不允,反而拘捕遞送呈文的農民代表,并把這筆共計700石的重稅納入私囊。農民們被趙秉甲徹底激怒,他們推全琫準之父全彰赫為首,率40名農民到官衙為民陳情,質問趙秉甲為何非法征收水稅。
誰知趙秉甲竟誣稱全彰赫等人為“亂民”,并將全彰赫等為首幾人施以杖刑,結果全彰赫被亂杖打死。全琫準在悲傷之余,決心繼承父親的遺志,救民于水火之中。他在1893年12月聯絡當地宋大和等東學道徒密議起兵,計劃攻打古阜直至占領京城,他們的計劃被稱為“沙缽通文”。
1894年2月15日(農歷甲午年正月初十),全琫準率領東學道徒與非道徒農民數千人,趁夜攻破古阜郡城三門,襲擊郡衙,奪取武器,占領該城。
郡守趙秉甲倉皇而逃。起義農民在全琫準指揮下,燒毀地契、賣身契,懲辦或趕跑殘暴的官吏、地主和土豪,砸開牢門釋放無辜的百姓,打開倉庫把強征去的稅米重新發(fā)還農民。全琫準領導農民起義達到初步目的后,便解散了。
他將主力轉移到離古阜不遠的馬項市場待機,一面觀察政府動向,一面呼吁鄰近地方的東學道接主發(fā)動民眾,舉旗響應?!肮鸥访駚y”標志著甲午農民戰(zhàn)爭(東學黨起義)拉開序幕。
朝鮮政府得悉“古阜民亂”的消息后后,馬上派長興府使李容泰為按核使,前往古阜收拾亂局。李容泰來到古阜,出動800名衙役按名簿對東學道徒和參加古阜起義的農民大肆捕殺,沒收財產,甚至株連家屬,“一郡居民,痛入骨髓”。
因此,全琫準于1894年4月底在茂長發(fā)動起義,史稱“茂長起包”,他率領農民群眾再度攻占古阜,趕跑李容泰。接著,全琫準攻克泰仁縣,活捉了縣監(jiān)李冕周,后又占領軍事要地和政府糧庫所在地——白山,以其地為大本營,稱“湖南倡義所”(朝鮮王朝時期,全羅道別稱“湖南”,忠清道別稱“湖西”)。
全琫準在白山召開大會,將8000多名起義農民收編成軍隊,并在4月30日(陰歷三月二十五日)公布了起義的綱領,即“四大名義”:一、弗殺人,弗傷物;二、忠孝雙全,濟世安民;三、逐滅倭夷,澄清圣道;四、驅兵入京,盡滅權貴。5月4日(陰歷三月二十九日)發(fā)布了有名的白山檄文,闡明斗爭宗旨:
“吾輩舉義至此,決非他故。所望拯百姓于涂炭,奠國家于磐石。當內斬貪虐之官吏,外逐橫暴之強敵。舉凡苦于兩班、富豪之民眾,與夫受辱于方伯、守令之小吏,皆與吾輩同其怨恨,勿少躊躇,勿失良機,其速奮起。若失良機,追悔莫及?!?/p>
全琫準在“白山倡義”后幾天,起義隊伍就發(fā)展到13000多人。他們在孫華仲、金開南、金德明等人帶領下,從四面八方云集而來。其中,不僅有東學道徒和普通農民,還有奴婢和城市貧民,甚至還有一部分失勢沒落的兩班、儒生、鄉(xiāng)班(即農村中的兩班)和吏胥,因此這次起義已經遠遠突破了東學道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