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6 22:55:36作者:未知
今天奇妙奇聞小編就給大家?guī)泶筌妷壕吵拐咧v笑話退敵?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lǐng)諸侯聯(lián)軍南伐荊蠻,這是華夏民族第一次全體動員對抗外虜,總計出動了八國聯(lián)軍,可謂規(guī)??涨?,史無前例,再加上進軍神速,攻其不備,無論從哪方面看,楚國這次恐怕都兇多吉少了。然而,事情的發(fā)展再次讓天下大跌眼鏡,楚國人似乎有預言神力般 ,在諸侯聯(lián)軍剛陳兵楚境,他們就奇跡般的組織了一支大軍迅速北進,與諸侯軍針鋒相對,接著,一名楚國使者來到聯(lián)軍大營,要求面見齊桓公,開展軍事談判。
這就奇怪了,在此之前,齊桓公以伐蔡為名,極妙的掩蓋了千里行軍伐楚的真實意圖,可謂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楚國人是如何預知這個秘密情報的,難道他們真的是神仙不成?
閑樂生生通讀《左傳》,終于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蛛絲馬跡。原來在《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中有這么一段記載:“齊寺人貂始漏師于多魚?!?/p>
看來,早在兩年前,齊國就有一個叫“貂”(又名豎貂,“豎”意為未成年)的“寺人”(即太監(jiān))在多魚這個地方(今河南虞城縣界)開始出賣齊國的軍事機密了。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內(nèi)鬼的通風報信,楚國人才能反應(yīng)如此迅捷,將齊桓公的全盤計劃打亂。
豎貂,好你個閹豎,你可真成,兩千多年前就會玩兒無間道了!
關(guān)于這個死太監(jiān),他后面還有很重的戲份兒,且不提。我們先回過頭來,講講這場意料之外的齊楚談判。
楚使代表楚成王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成語“風馬牛不相及”源出于此)
此言一出,諸侯們強忍笑意了半分鐘,最后終于忍不住,全體爆笑起來。
原來,這句話里面的“風”,不是刮風的風,而是男女或公母之間的一種動物本能活動,文雅一點兒說,就是交配、做愛、make love。
比如,古人情緒十分激動或想罵人的時候,經(jīng)常脫口而出一句話“大風!”,意思不是刮大風,而是我們現(xiàn)代人常說的那句國罵:“我靠!”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咱們齊楚二國,一個在北海稱霸,一個在南海稱雄,八竿子打不著之程度,就如同貴國的馬想跟我國的牛交配一樣,一則“鞭”長莫及,二則也物種隔離啊!而您老人家卻千里迢迢興師動眾而來,啥意思啊你!
在如此嚴肅的外交場合里說出如此粗俗搞笑之語,楚國人實在太有才了,簡直低級趣味的可愛,簡直一抖音網(wǎng)紅啊。其中還暗諷齊桓公如牛馬禽獸一般無法溝通,簡直是罵人不吐臟字的典范。
如此邪門兒的外交使臣,齊桓公聞所未聞,他一時間也不知該如何應(yīng)對,只得愣在當場。好在管仲反應(yīng)快,他及時救火道:“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即五服之侯,九州之伯),汝實征之,以夾輔周室?!n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隸。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p>
原來早在周初,周王室就賦予了齊國先君姜太公代天子征伐無道諸侯的特權(quán),規(guī)定: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楚國的穆棱關(guān)(位于今湖北麻城縣),北至無隸(即前面提到的孤竹國),全都是齊國“多管閑事兒”的范圍。所以,齊桓公是有征伐楚國的“尚方寶劍”的。只要楚國有罪,齊桓公就有權(quán)力打。
那么楚國有什么罪呢?首先,不給天子進貢“包矛”。
所謂“包矛”,就是楚國的著名土特產(chǎn)“菁茅”,用于在祭祀中“縮酒”,古時人們飲用的酒是渾濁的米酒,所以需要用成束的茅草來過濾酒中的糟粕也就是雜質(zhì),使之成為可以饗神的清酒。在今天湖北的某些苗寨,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極深的韓國,仍然有這種遺俗存在。
總之,所有茅草之中,楚地的“菁茅”質(zhì)量最佳,所以成為楚國進貢周王室的重要貢品。而現(xiàn)在楚國自恃強大,已經(jīng)很久沒向王室進貢了,搞得周天子祭祀的清酒都純度不夠了,神明很生氣,后果很嚴重,這罪名還不該打么?
管仲給楚國安上的第二條罪名,叫做“昭王南征而不復?!边@件事兒發(fā)生在周武王的曾孫周昭王時期,當年(約公元前985年),周昭王率領(lǐng)六師南伐荊楚,前后用兵三年,回程時不知怎的船翻了溺死在漢水里,管仲有理由懷疑這是楚國人干的,所以借此興師問罪。(其實具體兇犯是誰,《左傳》《史記》都沒有記載,只有不太可靠的史料《帝王世紀》稱是造船工匠刁民厭惡周昭王,所以像黃藥師那樣用膠水粘船,結(jié)果船到江心,膠水融化,周昭王與六師全都喂了魚鱉。)
前面管仲說的都很對,但是最后昭王這一點,就有點牽強了。首先,昭王南征不返,這是西周第一大無頭公案,到底是死于野生動物、交通事故還是蓄意殺人現(xiàn)在誰也搞不清楚,具體兇犯是誰也沒查清楚,管仲根本就沒有證據(jù)證明它跟楚國人有關(guān);再說了,這件案子已經(jīng)過去好三百多年了,屬于陳年老黃歷,早已過了“刑法追訴期”。他老周家早都不追究了,這會你卻來拿它來說事,是不是太晚太扯了一點兒!
其實,管仲應(yīng)該拿僭稱王號、無故侵伐中原諸侯一事來問罪于楚國才對,這樣楚使根本沒辦法反駁,然而管仲最后卻退縮卻避重就輕了,這真的很奇怪。
我猜,管仲之所以沒有這么說,恐怕還是在畏懼強楚的軍事實力而尋求妥協(xié)。其實至始至終,齊聯(lián)盟都沒有與楚聯(lián)盟拼力一戰(zhàn)的勇氣;而楚國面對聯(lián)軍入侵并不立刻開戰(zhàn)而是只派了一個楚使來,也是為了引而不發(fā),先行試探。畢竟,在當時人的地理概念中,這就差不多相當于爆發(fā)“世界大戰(zhàn)”了,他們沒法兒不慎之又慎。這和企業(yè)經(jīng)營也是一個道理,當企業(yè)處于發(fā)展時期,往往富于冒險精神;但一旦做大做強后,為了保住已有成果,經(jīng)營策略往往趨于保守。
當然,如果豎貂事前沒有泄露軍情,聯(lián)軍的閃擊戰(zhàn)略得以順利實施,恐怕歷史的發(fā)展就不是后來這個樣子了,唉,可惜啊,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果然,管仲一露怯,楚使就看出來了,他哈哈大笑道:“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p>
之前沒有進貢茅草,那是我們的錯,以后補上不就得了,咋呼啥呀!至于昭王那件糊涂官司,你最好去問問河伯水神,他們比較了解情況。幾百年前的陳芝麻爛谷子事兒了,你現(xiàn)在跑來來問我,鬼知道他是怎么死的撒,反正不是我推下水的撒!
真是一個有才的楚使啊,仨兩下就把管仲搞了個啞口無言。要說論經(jīng)濟才能治國才能,一百個楚使也比不過管仲,但耍嘴皮子的功夫,管仲就不行了。當然,我們也說了,管仲之所以避重就輕,還是不想跟楚國火拼;他的目的,只是讓楚國服軟,所以既要逼迫楚國,又不能逼得太緊讓楚國下不來臺,這個度必須把握好。否則,沒有回旋余地,那就只有打到底了,不打的楚國放棄王號返還土地就不能算完,那么全天下都會陷進戰(zhàn)爭泥潭里拔不出來了。
所以,楚使也就相當有默契地承認了“不進貢”這條無傷大雅的輕罪,雙方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勢頓時緩和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