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3-22 09:36:06作者:未知
生病而死,享年70歲。
久視元年(700年11月11日),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所以后世稱其為:狄梁公)。
歷史上的狄仁杰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公元696年,狄仁杰立下大功后,武則天親筆在他身著的紫袍上寫了“敷政術(shù),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12個金字,以示表彰。這一表彰名為“制袍字賜狄仁杰”。全詩既是對狄仁杰的表彰,也是對他的激勵。前兩句概括了狄仁杰的功績,說他輔佐朝廷,志守清廉而勤政,后兩句是要求狄仁杰率勵朝中大臣,要他居宰相之位,激勵大臣們同心協(xié)力,治理好國家。寥寥數(shù)語,既高度肯定了狄仁杰的勤勉施政,又對狄仁杰給予厚望,成為武則天心目中選拔高管的標準版本。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為梁國公。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
狄仁杰不負皇帝的褒獎,忠于皇室,為李氏、武氏均能竭心盡力;在治理民生方面,后人評價其“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難怪狄仁杰故去,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
狄仁杰從小就見識不凡,出語驚人。這是聰明人的做法,在默默無名時要語出驚人,引人注意,方能得到名人的推薦與關(guān)注,才能獲得提拔,一展所長。
初唐雖有科舉,但受魏晉南朝影響,推薦式的人才選拔,依然大行其道。如大詩人李白便不欲經(jīng)由進士、明經(jīng)等常規(guī)考試進入仕途,而企圖一朝蒙受帝王賞識,獲得重用。故廣事干謁,投贈詩文,以表現(xiàn)才能,培養(yǎng)聲名。狄仁杰雖沒有李白的張揚個性,卻也知道如何出人頭地。
他是山西太原人,祖、父都做過官。幼年時父親做夔州長史,《舊唐書·狄仁杰傳》上說:“仁杰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杰堅坐讀書。吏責之,仁杰曰:‘黃卷之中,圣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幼年時他家中有門客被殺,官吏來查,大家都接受了訊問,只有狄仁杰在那里讀書,置之不理。官吏責怪他,他說,正和書里的圣賢對話,哪里顧得上你。這就是見識不凡,出語驚人。且不論他的見識言論對與不對,但這種風度是很為當時人所推崇的。
所以,在他中了明經(jīng)科舉,做了一個小官員汴州判佐后,就有朝廷大吏、大畫家閻立本賞識他了。“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為吏人誣告,立本見而謝曰:‘仲尼云,觀過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薦授并州都督府法曹。”果不其然,“仁杰孝友絕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zhì),母老且病,當充使絕域。仁杰謂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zhì)而行。”同府法曹鄭崇質(zhì),該當出使遠方,但其母老而患病。狄仁杰說,“伯母有病,怎么可以讓她為萬里之外的兒子憂心?”于是請求長官讓他代鄭崇質(zhì)出使。
青年成長時期的狄仁杰,聰明,獲大人物賞識,德才兼?zhèn)?。既能得到上?閻立本)的高度贊譽,又能為同事(鄭崇質(zhì))分憂解難,由此,打下了他的事業(yè)基礎(chǔ)。
身陷囹圄斗酷吏
自然,人生當中總會有低潮,成長道路上總會有風險。狄仁杰在官場上遇到的最大危險,來自于酷吏來俊臣。
他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出任大理寺(最高法院)官員。在武則天天授二年(691),轉(zhuǎn)任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當上了宰相,位極人臣。但福兮禍之所伏,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jié)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未幾,為來俊臣誣構(gòu)下獄。時一問即承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協(xié)仁杰,令一問承反。仁杰嘆曰:‘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俊臣乃少寬之……既承反,所司但待日行刑,不復(fù)嚴備。仁杰求守者得筆硯,拆被頭帛書冤,置綿衣中,謂德壽曰:‘時方熱,請付家人去其綿。’德壽不之察。仁杰子光遠得書,持以告變。則天召見……故得免死。”這是狄仁杰生死一線之際。他被酷吏來俊臣構(gòu)陷而入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認“謀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他說:大周革命,什么都想換新的,我是唐朝舊臣,心甘情愿被殺戮,說我謀反沒錯。但狄仁杰并未坐以待斃。他向看守討得了筆硯,偷偷寫了密信藏在棉衣里,跟來俊臣下屬王德壽說,“現(xiàn)在天氣熱了,請交給我家人抽出衣服中的棉絮。”他兒子收到衣服,取得密信,向武則天鳴冤。武則天召見了狄仁杰,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杰說,“要是不承認,這時已經(jīng)被打死了。”于是武則天免了狄仁杰的謀反死罪。
從這個故事中能看出狄仁杰的智慧與城府,不是品行高尚,卻不知見機行事之輩。他以退為進,被捕后先承認罪名,在對方放松警惕之后,再想出辦法,為己脫罪。這等人生低谷中的從容不迫,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