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22 10:33:56作者:佚名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假如讓他再活一次,重新選擇出生的城市,他會舍棄二十世紀的倫敦,選擇七世紀的長安。
一個精研世界歷史、遍覽東西方文化、一生中閱城無數、見多識廣的老人,為什么會對一座中國古代的城市如此情有獨鐘呢?在皇皇數千年的世界歷史上,長安究竟擁有怎樣獨特而崇高的地位,又有著怎樣引人矚目、亙古長存的魅力呢?
下面,就讓我們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一起走近那座光芒四射的城市
唐朝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它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米,全城周長36.7公里,面積約84平方公里,比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大1.4倍,是古代羅馬城的7倍。長安城內共有三個建筑群:位于北部正中的是宮城,為皇帝和皇族所居;宮城南面是皇城,面積比宮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為居民區(qū)和商業(yè)區(qū)。
整座長安城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軸線,它銜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城的明德門,把長安城分成了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東部是萬年縣,西部是長安縣,東、西兩部各有一個商業(yè)區(qū),稱為東市和西市。城內南北11條大街,東西14條大街,把居民住宅區(qū)劃分成了整整齊齊的110坊,其形狀近似一個圍棋盤。
長安的每條街道都筆直而寬廣,其寬度達到了今人咋舌、近乎奢侈的地步。比如南北主干道朱雀大街的寬度就達150多米,而今天中國的第一街——北京長安街最寬的地段也沒有超過120米。再如位于宮城與皇城之間的承天門橫街,寬度更是達到441米,堪稱人類有史以來最寬的街道,其氣勢之雄偉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寬闊平坦的街道兩側大多種有整排的槐樹和榆樹,而宮城與皇城中則遍植梧桐和垂柳,整座城市綠樹成蔭,風景宜人,既繁華熱鬧,又不失幽雅和靜美。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東北部的龍首原上初建了大明宮。龍首原地勢高聳,可以俯瞰整座長安城,故而大明宮的氣勢遠比太極宮更為煊赫。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又對大明宮進行了擴建,使其功能更為完備,規(guī)模更為宏大。從此,大明宮取代了太極宮,成為唐朝歷代皇帝的起居和聽政之所。
大明宮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為宏大、規(guī)制最為嚴整、規(guī)劃最具特色的宮殿建筑群,其周長7.6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比明清紫禁城大了4.5倍;宮城四面有11座城門,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墻護衛(wèi);目前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基址共有40余處。在大明宮的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是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大明宮就是以這三個宮殿群為中心組成的。其中,含元殿是大明宮正殿,是唐朝皇帝舉行朝會大典以及閱兵、獻俘等重大儀式的殿宇;此殿殿基高達15.6米,面闊75.9米,進深41.3米,面積3134.67平方米,比現(xiàn)存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面積還大1.3倍。
在含元殿主殿的兩翼、即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建有比主殿位置突出的翔鸞閣和棲鳳閣,兩閣相距150米,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筑兩翼突出、主殿縮進,呈凹字形。主殿前是左右兩條各長78米的蜿蜒迤邐而上的龍尾道。
在整個含元殿建筑群的前方,是一個南北寬615米、東西長750米的大型廣場,總面積達461250平方米,比今天北京的天安門廣場還大,相當于60多個標準的現(xiàn)代足球場。
站在這樣一個氣勢磅礴的廣場上仰望巍峨壯麗的含元殿,任何人都會為之悚然動容、心潮澎湃!
走在長安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寬衢大道上,你遇見的絕不僅僅只有唐朝人。
你隨時會遇見突厥人、西域人、波斯(伊朗)人、大食(阿拉伯)人、拂菻(東羅馬)人、日本人、新羅人、天竺(印度)人、真臘(柬埔寨)人、驃國(緬甸)人他們中有元首、大臣、使節(jié)、士兵、商人、學者、留學生,還有僧侶、藝術家、醫(yī)生、工匠、歌姬,甚至有色黑如墨、唇紅齒白的昆侖奴,可謂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在公元七世紀和八世紀,要感受什么叫做國際性大都市,你必須來長安;要感受什么叫做對外開放、與時俱進,你也要來長安;要了解當時的東西方和亞洲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交流的盛況,你更要來長安。
因為當時的大唐帝國是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發(fā)達的國家,而大唐帝京長安則是整個亞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歷史學家向達先生說,在唐朝,一切文物亦復不間華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湯因比說:長安是舊大陸文明中心所有城市中最具世界意義的城市,在這方面超過了同時代的君士坦丁堡,唐帝國和中國文明不僅為朝鮮,而且為更遠的日本所贊賞和效仿,這顯示了中國的威望。
據統(tǒng)計,唐朝曾先后與世界上3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有所交往。為了接待各國使節(jié)和來賓,唐朝專門設立了鴻臚寺,由當時朝中的國際政治專家擔任主管官員。長安城中甚至有專供外國人長期居住或定居的番坊。有很多外國留學生到唐朝讀書之后,進而參加科舉考試,最后終身在唐朝為官。如日本人阿倍仲麻呂,中國名字叫晁衡,于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來到長安的太學就讀,當時年僅19歲,完成學業(yè)后留在唐朝任職,歷任左補闕、秘書監(jiān)、左散騎常侍等職。
七世紀中葉,波斯為大食所滅,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泥涅斯,先后定居長安,客死唐朝。當時,許多波斯商人也流亡到了唐朝,紛紛在中國落戶。長安、洛陽、揚州、廣州等地都有波斯商人開設的胡店,以經營寶石、珊瑚、瑪瑙、香料、藥材馳名。通過貿易活動,波斯的菠菜、波斯棗傳入唐朝,而唐朝的絲綢、瓷器、紙張也傳入了波斯。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在當時統(tǒng)稱天竺。唐初,中天竺的戒日王征服了五天竺,統(tǒng)一了印度半島,隨即遣使與唐通好。從此,天竺與唐朝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印度半島東西兩岸常有唐朝商船泊港,天竺商船也到廣州、泉州進行貿易。唐朝輸往天竺的商品有麝香、纻絲、色絹、瓷器、銅錢;天竺輸入的物品有寶石、珍珠、棉布、胡椒。中國的紙和造紙術傳入印度,從此結束了印度用白樺樹皮和貝葉寫字的時代。唐太宗也派人到中天竺學習制糖技術,據說學成歸國后制出的糖,其顏色和味道比印度原產的還好。#p#分頁標題#e#
由于佛教經典的翻譯,在唐朝產生了與佛教密切相關的變文。敦煌、云崗、麥積山、洛陽龍門石窟的壁畫、雕塑,都受到印度北部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影響。此外,天竺的天文、歷法、醫(yī)學、音韻學、音樂、舞蹈、繪畫、建筑,都對唐朝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唐朝十部樂中便有天竺樂,舞蹈中也有天竺舞的成份。
唐初,朝鮮半島上,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都同唐朝有所往來。高宗時期,唐朝先后出兵平滅了百濟和高麗,新羅遂于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此后與唐的關系進一步發(fā)展,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商人運至唐朝的牛黃、人參、海豹皮、朝霞?、金、銀等物,占唐朝進口物產的首位。他們同時也從中國帶回絲綢、瓷器、茶葉、書籍等物品。
新羅曾派遣大批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在唐朝的外國留學生,數量最多的就是新羅人。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學成歸國的新羅學生一次就有一百零五人。不少新羅學生還參加唐朝的進士科考,中舉后就留在唐朝為官。
從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起,新羅就相繼設立醫(yī)學、天文、漏刻博士,專門研究唐朝的醫(yī)學、天文、歷法。公元675年,新羅開始采用唐朝歷法。八世紀中葉,新羅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行政機構。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新羅采用了科舉考試制度選拔官吏,以《左傳》、《禮記》、《孝經》為主考科目,此外又根據唐律改訂了刑律。新羅原來沒有文字,七世紀中葉,新羅學者薛聰創(chuàng)造了吏讀法,用漢字作音符來標注朝鮮語的助詞、助動詞等,幫助閱讀漢文,推動了文化的普及和發(fā)展。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新羅使者帶回了茶葉種子,開始種茶。唐末五代,雕板印刷術傳入新羅。(參見施建中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
有唐一朝,與中國交往最為密切、受唐朝影響最大的國家,當屬日本。
當時的日本仍處于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對大唐繁榮昌盛的文化和發(fā)達的物質文明無比向往、高度崇拜。日本人迫切希望能過上像漢人那樣燦爛的文化生活,于是不斷向中國派出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從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到唐昭宗乾寧元年(公元894年)的260年間,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13次,派船迎送唐朝使者6次,共計19次,其中實際到達長安為15次。唐初,遣唐使團不超過200人,可從八世紀初起,人數已多達550人以上。
晁衡在長安與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結成了好友。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晁衡作為唐朝回訪日本的使者,與日本遣唐使一起返回日本,不料途中遇險,船只漂到越南,友人們誤以為他已經遇難,極為悲傷,李白為此寫下了一首《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后來晁衡又輾轉回到了長安,一直到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去世,前后在中國一共生活了53年。
有一些外國使臣出使唐朝后也留了下來。比如波斯大酋長阿羅撼,于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出使中國后便留在唐朝為官,此后又以唐朝使者的身份出使拂菻(東羅馬)等國,因功被授予右屯衛(wèi)將軍、上柱國、開國公,位尊爵顯,并一直在中國活到了95歲高齡。
西方著名漢學家李約瑟說過:唐代確是任何外國人在首都都受到歡迎的一個時期。長安和巴格達一樣,成為國際間著名人物薈萃之地。(《中國科學技術史》第1卷)
除了留學生和使節(jié),在唐朝定居數量最多的就是商人。唐朝專門設立了互市監(jiān)和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當時的長安、洛陽、揚州、廣州、泉州、蘭州、涼州、敦煌,都成了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貞觀時,西域各國入居長安者近萬家,而各國商人在長安西市開店經商、長期居住的也有數千家之多。廣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有唐一朝,曾有大量的外商在廣州定居,從事各種貿易活動,僅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死于戰(zhàn)亂的外商就達12萬人以上。
為了適應國際交往的需要,唐朝的對外交通相當發(fā)達。陸路從長安出發(fā),經河西走廊,出敦煌、玉門關西行,直達中亞、西亞、東歐,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海路方面,可由登州(今山東蓬萊)、楚州(今江蘇淮安)或明州(今浙江寧波)出海,前往朝鮮半島和日本;此外,由揚州、明州、泉州或廣州出發(fā),經越南海岸,在馬來半島南端穿越馬六甲海峽,過印度洋,可到達斯里蘭卡、印度等地;再越過阿拉伯海,可到達阿曼灣、波斯灣,并可遠至紅海,抵達埃及和東非的港口,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通過陸地和海上這兩條黃金通道,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來到了中國。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東羅馬皇帝波多力遣使來唐,獻赤玻璃、綠金精等物,唐太宗回書答禮,贈綾、綺等絲織品。東羅馬的皇帝、貴族和婦女都極其喜愛中國的絲織品,拂菻也成了唐朝絲織物傳入其他國家的重要轉輸地。
七世紀初葉,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統(tǒng)一了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本人對中國文化非常向往,曾對他的弟子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阿拉伯)遣使與唐通好,在此后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里,大食遣使來唐共達36次。唐朝文化因此大量傳入阿拉伯世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造紙術。
中國的造紙術后來又從這里傳入了歐洲,極大地推動了西方文明的發(fā)展。唐朝后期,火藥的主要成份——硝也傳入阿拉伯。阿拉伯人稱之為中國雪。與此同時,阿拉伯的天文、歷法、數學、建筑、醫(yī)學也對唐朝產生了一定影響。阿拉伯的醫(yī)學是近代歐洲醫(yī)學的基礎,而其外科醫(yī)術就是在這時候傳入了中國。
遣唐使給唐朝帶來了珍珠絹、琥珀、瑪瑙、水織等貴重禮品。唐朝回贈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遣唐使團將中國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文學、書法、宗教、音樂、美術、舞蹈、醫(yī)學、建筑、雕刻、工藝美術、生產技術、生活習俗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的全面發(fā)展,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日本留學生中最知名的是吉備真?zhèn)?,學問僧最知名的是空海。吉備真?zhèn)浠貒?,用漢字楷體偏旁創(chuàng)造了片假名,學問僧空海不僅將中國大乘佛教的密宗學說帶回了日本,而且用漢字草體偏旁創(chuàng)造了平假名,使日本文化逐漸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
而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傳播大唐文化,最著名的是鑒真和尚。
鑒真俗姓淳于,揚州人,對于大乘佛教的律宗造詣精深,在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戒。應日本圣武天皇之請,他東渡日本傳法,經六次努力,歷盡艱險,終于在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到達日本。鑒真大師其時已經年近七旬、雙目失明,可他不僅將中國佛教的律宗傳到了日本,而且還向日本人傳授了佛寺建筑、雕塑、繪畫、醫(yī)藥等各種知識。日本現(xiàn)存的唐招提寺,便是鑒真主持修建的。他在日本整整居住了10年,圓寂后葬在了招提寺。#p#分頁標題#e#
七世紀以前,日本沒有固定都城,直到公元694年,日本才興建了藤原京,此后又于公元710年修建了平城京,公元794年修建了平安京。而這些都城的設計理念、城市布局和建筑風格,無一例外,全都是模仿唐朝的長安城。比如城中均有朱雀大街、東市、西市等等,甚至連建筑用的磚瓦紋飾也和唐朝如出一轍。
除了上述國家之外,唐朝與南亞的林邑(越南)、真臘(柬埔寨)、驃國(緬甸)、尼婆羅(尼泊爾)、獅子國(斯里蘭卡),以及中亞的吐火羅(阿富汗)等國都有廣泛的商業(yè)聯(lián)系與外交往來。
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文化交流中,南亞的佛學、醫(yī)學、歷算、語言學、音韻學、音樂、舞蹈、美術,東亞的音樂、舞蹈,西亞和西方世界的祅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等,如八面來風紛紛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美國漢學家伊佩霞說:與二十世紀前中國歷史上任何其他的時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時期的中國人自信心最強,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鮮事物。這個時期的中國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開自己。
英國歷史學家韋爾斯說:第七、八世紀,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國家。當時的歐洲人民尚處于茅舍塢壁的宗教桎梏之境,而中國人民的生活卻已經進入安樂慈愛、思想自由、身心愉悅的境域。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這么一句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鑒》卷一九八)正是因為以李世民為首的大唐君臣能夠具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公元七世紀初到八世紀中葉的唐朝,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自信、最開放、最寬容、最大氣、最具生機和活力、最具世界主義色彩的一個時代。
這就叫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這就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