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23 07:54:51作者:未知
在中國,一個傳言經(jīng)久不衰:中國著名作家老舍進入了1968年諾獎文學獎的提名短名單,并在內(nèi)部投票中得了第一名。但因諾獎只頒發(fā)給在世的人,而當時老舍已經(jīng)去世2年,才讓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撿了便宜”。
那么,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究竟有沒有提名老舍?本文這就為你揭秘:
根據(jù)諾貝爾獎的保密規(guī)定,當年的評選過程要在50年后才能對外公布。因此這個傳聞從未獲得官方佐證,真假不明。
不過,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過程近日終于被瑞典皇家科學院公開,也解開了在讀者心中一個長久的謎團:老舍并沒有獲得過諾獎提名。
其實,最早認為老舍入選諾貝爾獎的并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根據(jù)學者傅光明的追查和考據(jù),最早將“老舍與1968年諾貝爾獎失之交臂”這種說法傳入中國的,是日本人藤井榮三郎,時為1981年4月,他在訪問北京時,把這種說法告知了老舍夫人及其子舒乙。
據(jù)藤井榮三郎回憶,當時雜志上有一名日本國際筆會的作家,聲稱自己從瑞典大使館的朋友的電話中得知,因老舍去世,川端康成才獲獎的消息。
老舍后人舒乙對這個說法曾經(jīng)深信不疑,在2009年《寧波日報》的采訪中,他還表示已故作家蕭乾曾攜夫人文潔若到瑞典證實過,老舍在終選中確實得票排第一。當年決選名單公開后,有記者再向目前唯一的當事人舒乙證實,但被告知舒乙目前病重,拒絕回應。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總數(shù)為83人。最終候選名單里有六位候選人,除川端康成外,還有英國詩人奧登(W.H. Auden)、法國小說家安德烈·馬爾羅(Andre Malraux)、愛爾蘭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等人,并無老舍的名字。
中國文學界曾有傳言稱,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曾推薦中國作家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而且有人舉證稱魯迅曾在自己的書信中提到”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認為魯迅確實受到過赫定的邀約。
不過,據(jù)史料記載,魯迅并沒有進入赫定的視野,相反,梁啟超、徐志摩、胡適等人卻是赫定心目中的諾獎人選。赫定想要提名中國作家為諾獎候選人,始于1920年代中期。
1924年,他寫信給德國漢學家衛(wèi)禮賢(Richard Wilhelm),詢問他“中國文學目前的狀況如何?那里還有沒有可考慮的、在世的、真正的大作家?”
衛(wèi)禮賢在回信中,向赫定重點推薦了梁啟超,并將胡適和徐志摩作為第2和第3候補,且表示愿意將他們的作品翻譯到西方。
在征詢衛(wèi)禮賢的意見的同時,赫定也尋求了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的幫助。與衛(wèi)禮賢不同,高本漢認為,目前的中國,“根本無法找到任何一位諾貝爾文學獎人選”,梁啟超“不夠資格”,胡適“也不行”。
1926年,赫定與衛(wèi)禮賢繼續(xù)就中國候選人之事進行書信往來。他們討論的對象,包括了梁啟超和徐志摩。而在1927年9月,赫定真正屬意的諾獎候選人,并不是魯迅,而是胡適。
赫定一生著作豐富,但始終嚴守諾獎規(guī)則,從不在任何公開出版物中透露評選內(nèi)情。不過,在消息已經(jīng)于1927年泄露之后,他確實當面和胡適談過諾獎候選人之事,時為1929年2月25日,是在列車之上。
胡適在日記中寫道:“hedlin同我談:他是瑞典皇家學會十八會員之一,可以推舉諾貝爾文學獎金的候選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譯成英文。此事我有我的意見:如果他們因為我提倡文學革命有功而選舉我,我不推辭;如果他們希望我因為希冀獎金而翻譯我的著作,我可沒有那厚臉皮。我是不配稱文學家的?!?/p>
因為胡適未曾積極翻譯自己的著作,所以,直到1939年,赫定才正式提名胡適為諾獎候選人;失利后又于次年提名了林語堂。
所謂的“魯迅拒絕諾貝爾獎”無從談起,但從他對諾貝爾獎的態(tài)度來看,他對此是冷靜而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