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31 21:04:19作者:佚名
1、吃餃子,冬至的習俗在我國北方,每年農(nóng)歷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冬至的習俗,是為了紀念?!t(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東漢時期。有位叫張仲景的名醫(yī),各種疑難病癥,經(jīng)他治療都能藥到病除。有一年冬天,張仲景的家鄉(xiāng)南陽一帶天氣奇冷,不少人耳朵生了凍瘡。張仲景就讓弟弟在村中一塊空地上搭起栩子,盤卜大鍋臺,然后把辣椒和一些祛寒藥物放到鍋里熬,又把用面皮、羊肉包成的食物“嬌耳”下鍋煮。煮好后發(fā)給梅個生瘡者一碗藥湯、兩個“嬌耳”,張仲景把這叫做“祛寒嬌耳湯”。據(jù)說病人吃后渾身發(fā)暖,兩耳發(fā)熱。凍瘡很快就好了。因為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施舍“祛寒嬌耳湯”的,后來又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所以為紀念這位妙手回春的名醫(yī),從此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餃子。
2、吃餛飩,冬至時節(jié),吃的習俗真不少,除了餃子,較為常見的還有吃餛飩。據(jù)《燕京歲時記》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說冬至這天,北京人家多食餛飩。南宋臨安(今杭州)也有冬至吃餛飩的習俗,宋人周密說,起初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據(jù)說,餛飩為西施所創(chuàng)造,所以每年冬至蘇州人都要吃餛飩。如今,餛飩制作方法很多,遍布全國各地,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shù)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則稱曲曲,等等。
3、吃湯圓,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與北方的餃子相對應。據(jù)說冬至吃湯圈是從赤豆糯米飯發(fā)展而來的。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后陽氣始生,因湯團是圓形的,可象征“陽圓”,所以,冬至吃湯圓的主要用意是慶賀“陽生”。湯圓主要作供品,也可贈送親鄰或待客,是冬至日上的必備食品之一。其中湯圓還分大小,有餡而大的稱為粉團,是晚上祭祖的供品,無餡較小的食粉圓,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4、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淵遠流長,相傳源自漢代。據(jù)說,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狗肉,覺得味道極為鮮美,十分稱贊。自此之后,冬至吃狗肉在民間逐漸形成了習俗。現(xiàn)在,人們在冬至日,都會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物,期盼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吃紅豆米飯,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的冬至習俗。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6、吃冬至團,在南方某些地區(qū)比較盛行冬至日吃冬至團(冬至丸)這一冬至的習俗,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日(陽歷12月22日前后)清晨,各家各戶都會開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萊、果、更豆、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倍脸詼珗A,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
7、金銀團,也是冬至節(jié)南方的吃食。金銀團實為兩種團子。一種白色似銀,一種黃色似金,將兩種團子放在一起,便稱金銀團,在冬至節(jié)討個好口彩。金銀團都是甜味。餡芯多為豆沙,銀團為七成糯米粉,三成梗米粉,用沸水拌和揉韌做皮面,包入豆沙餡上籠蒸熟即成。金團的制作略為復雜。它的皮面用料與銀團一樣,但用天然植物南瓜作色素。先將南瓜刨去外皮、挖去內(nèi)瓤洗凈,切成方塊狀后上籠蒸爛,(南瓜極易蒸爛)待略冷卻后,與粉一起搓揉,這樣皮面便成金黃色,再包入豆沙餡上籠蒸熟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