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2 09:47:21作者:未知
稷下學宮建在齊國。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zhàn)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于田齊桓公田午。位于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稷門附近。“稷”是齊國國都臨淄城(今山東省淄博市)一處城門的名稱。“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故因?qū)W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為“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官學為黃老之學。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間,學術著作相繼問世。有《宋子》、《田子》、《蝸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書之編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參與。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學術和政治結合起來游說當權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時受上大夫稱號之稷下士多達七十六人。
稷下學宮創(chuàng)設的歷史條件
齊本是周開國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齊奉行尊賢上功的國策,很快開發(fā)成為強國,春秋時期,一度成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失去社會支持的姜氏失去政權,經(jīng)過幾代努力而獲得齊國上下廣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為齊國國君,衰微的周王朝代表周朝各國對此表示承認,這一事件被稱為田氏代齊。王族換了,國家依然興盛,對于這次“篡位”,一直以來很少聽到批評的聲音,甚至很少有人以“篡位”稱呼此事。對此莊子有句辛辣的評論道“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見《莊子·外篇·胠篋第十》』田齊的第三代國君齊桓公田午,為聚集人才,在齊國都臨淄西門外創(chuàng)建稷下學宮,將學者封為“大夫”。學宮延續(xù)至末代齊王田建時期方才衰弱。這個學宮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時候才消失,和田齊政權存在時間基本一致。
稷下學宮的性質(zhì)和特點
稷下學宮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無官守,無言責”的方針,學術氛圍濃厚,思想自由,各個學派并存。人們稱稷下學宮的學者為稷下先生,隨其門徒,被譽為稷下學士。齊威王即位,為革新政治,選賢任能,廣開言路,進一步擴建了稷下學宮。齊宣王時期,采取了更加開明的政策,“趨士”、“貴士”、“好士”,稷下學宮的規(guī)模和成就達到頂峰。齊宣王對稷下學宮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四方游士、各國學者紛至沓來,“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huán)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
儒、道、名、法、墨、陰陽、小說、縱橫、兵家、農(nóng)家等各家學派林立,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fā)展,稷下學宮達到鼎盛。世稱“百家爭鳴”。對此,司馬光在《稷下賦》中說:“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然而,齊閔王后期,不聽諫言,鄒衍很快離開齊國去了燕國,隨后,齊幾乎為燕將樂毅攻滅。齊襄王時期,齊國重建,雖然努力發(fā)展稷下學宮,但是稷下學宮仍然沒有能夠恢復到鼎盛時期的面貌。稷下學宮最有名的兩個人是孟子和荀子。兩人都曾在稷下學宮任職,荀子在齊襄王時期曾三為“祭酒”。至齊襄王的兒子齊王建即位,稷下學宮未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并隨著齊的滅亡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