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3 15:51:32作者:佚名
顧和是晉朝官員,出生于吳郡吳縣,祖父是東吳荊州刺史顧容。其實顧和的一生并沒有太多波瀾可講,只是在《世說新語-雅量》中有記錄一個關于顧和的故事,名叫顧和“搏虱如故”?!安绻省边@個故事主要道出了一個人世常態(tài),人心是最難看透的,可能也只有那些胸懷寬廣、博學多聞的人才能把一個常態(tài)給看破。下面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下顧和,看看他的一生究竟是如何度過的。
在古代官場,虱子是一塊極有分量的“敲門磚”。比如,東晉初年的吳郡人顧和(公元288年~351年),便用小小的虱子敲出了一條廣闊仕途。
據《世說新語雅量》載:
顧和始為揚州從事,月旦當朝,未入,頃停車州門外。周侯詣丞相,歷和車邊,和覓虱,夷然不動。周既過反還指顧心曰:“此中何所有?”顧搏虱如故,徐應曰:“此中最是難測地?!敝芎罴热?,語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p>
說,顧和在揚州府當官時,一日,坐車去見上司,忽停路邊。恰恰這當兒,比他官大牛掰的武城侯周顗從旁經過。孰料,顧和不僅沒下車拜見,居然連招呼都沒打一聲。
武城侯不由心犯納悶,掉頭一瞧,嘿,這老哥倒安閑,正在那兒懶洋洋地捉虱子呢。
武城侯指其胸口問道:“這里面裝些啥?”顧和照舊捉虱不誤,慢吞吞道:“這里面,是最難捉摸的地方?!?/p>
嗯,自古人心,最是難測。武城侯進府,對王導說:“你手下有一號牛人,將來定是做尚書令或仆射的材料。”
王導,東晉中興名臣,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也便是在武城侯的提點,在王導的扶持下,顧和平步青云,歷任司徒掾、散騎侍郎、吏部尚書等職,拜左光祿大夫;去世后追贈侍中、司空。
每一個職務,都響當當有實權。而能擁有這一切,不得不說,虱子功不可沒。
東晉皇帝司馬睿時期的宰輔王導(也是王羲之的伯父,東晉時著名的書法家),有一次去下面指導工作,讓隨行的下屬評判俸祿二千石的官員們在工作中的得失,于是大家各抒己見,唯獨一名名叫顧和的隨行下屬不說話,王導覺得奇怪,就問顧和一言不發(fā)的原因。
顧和說:“我覺得您作為當朝宰輔,不應當聽信一面之詞,讓官員養(yǎng)成打小報告的風氣,對下面那些真正做實事的基層官員,應該從大局出發(fā),不拘小節(jié),要有網漏吞舟的度量,不要聽風就是雨?!?/p>
按理說,被顧和當面頂撞,王導應該惱羞成怒才對,可是他卻非常開心,還一個勁地夸顧和“說得好!”這個事情雖然不大,卻反映了一個生活中,特別是在職場上經常遇到的現象,那就是領導與下屬的思維錯位,究其原因,還是各自的崗位不同,眼界責任還有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各不相同,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沖突。
站在顧和的立場,他的觀點確實沒有毛病,他只是看問題的高度和角度與王導是不一樣的,或者說,他沒有更多地去揣摩這位王總裁的真實意圖,王導的視覺是站在高崗上俯瞰大地,而顧和則是站在半山腰仰望著山峰。
在顧和看來,大領導應該在工作上,給下屬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并且允許在一定范圍內出現錯誤,畢竟有些事情大家都是第一次去辦,如果不進行嘗試,誰又能找到合適方法呢?
如果上層領導的眼睛里只盯著下屬日常工作的錯誤率,那么下屬做事必定會束手束腳、謹小慎微?,F代的職場上不是也有這么一句流行語:“只要做事,就會犯錯”。可見容許有一定范圍的“糾錯成本”,不僅不會影響下級的工作質量,說不定還會成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動力。
顧和的這種心態(tài),是不是似曾相識?是不是在我們周圍,經常會有人抱怨領導給制定的規(guī)矩太多,讓下面的人沒法干活,甚至為了不扣獎金,只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看來這種高層領導與下屬員工間,因為錯位思維產生的矛盾,真是古來有之,古今相同呀。
一條船要走得穩(wěn)走得快,除了劃槳的,掌舵的更是至關重要,類似王導這樣的角色,只要穩(wěn)穩(wěn)掌好舵,把持好前行的方向即可,如果讓掌舵的還得琢磨著劃槳,別說讓船行得穩(wěn)行得快,只怕不翻個底朝天就阿彌陀佛了。
雖說下屬出現紕漏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但也要看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出現的無心之過,那的確應該有一定限度的包容和理解,并給予時間,限期糾錯?!八燎鍎t無魚”,學會與問題并存,且能一邊解決問題,一邊帶動團隊向著既定的目標,不斷前行壯大,才是一個真正合格的領導人。這個看似冒失的顧和,其實心里非常明白這個道理,從這點來說,確實值得表揚,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