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7 08:48:09作者:未知
樓蘭古城曾經那么繁華,為什么會從歷史中消失?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座古城消失的?
1979年,一支由我國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的樓蘭考古隊,進駐樓蘭,將這座沉睡了數(shù)千年的古城喚醒。在這里,人們發(fā)掘了古城的建筑遺址,出土了4000年前的樓蘭女尸,還有大量的銅器、鐵器、石器、飾物和文書等,這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往昔樓蘭的繁榮景象。
古城遺址東西長335米,總面積10萬平方米。城墻與敦煌附近的漢長城相似,采用夯筑法建造。城墻的四面有城門,城內有石砌的渠道。城區(qū)以古渠道為中軸線,分為東北和西南兩大部分。東北部以佛塔作為標志,西南部以“三間房”為重點,三間房周圍散布著一些大小宅院。
佛塔與古印度佛塔相似,外形如同覆缽。在佛塔附近,考古隊采集到了許多精美的絲毛織品,西漢及東漢的五銖錢,各色飾珠,來自外國的貝殼、珊瑚等,還發(fā)現(xiàn)了木雕坐佛像和飾有蓮花的銅長柄香爐等物品。大量的物品表明,這里曾是“絲綢之路”上的貿易中轉站,有過繁榮昌盛的歷史。
考古人員對樓蘭古城中唯一現(xiàn)存的用土壘砌的建筑遺跡——三間房遺跡進行了清理,發(fā)現(xiàn)了織錦、絲絹、棉布和小陶燈等物,另外還發(fā)現(xiàn)了一件比較完整的漢代文書。從文書的內容上判斷,這里曾是一個官署。在三間房西南的宅院遺址里,考古隊清理出了骨雕花押、木盤、門斗、木桶、牛骨、木紡輪、羊骨等。呈現(xiàn)在眼前的眾多器物,都是樓蘭昔日文明和歷史滄桑的見證物。
考古學家在通往樓蘭的古老通道上還發(fā)現(xiàn)了一大批古墓,這些奇特而壯觀的古墓里存放著幾具完好的樓蘭女尸。這些女尸臉龐不大,高鼻梁大眼睛,雙眼微閉,下頦尖圓,體態(tài)安詳,幾乎個個都是風姿綽約的年輕姑娘。這些姑娘都全身赤裸,以毛織布毯裹住全身,以骨針或木針連綴為扣,雙腳穿短筒皮靴。她們的頭上戴有素色小氈帽,帽邊插著幾支色彩斑斕的雉翎,帽緣綴著紅色毛線。
墓中出土的器物種類很多,有木器、角器、骨器、石器、草編器等,其中木器還有碗、盆、杯和鋸齒形刻木。這些女尸是些什么人?為什么她們在這里沉睡千百年保存得如此完好?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這些依然是難解之謎。
考古工作者們面對茫茫的沙漠,不禁發(fā)問:是什么原因導致樓蘭古國消失的呢?
據(jù)說,樓蘭古國曾經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羅布泊地區(qū)一個富庶繁榮的國家。它是絲綢之路的主要中轉站,周圍綠樹環(huán)繞,水流清澈,水土肥美。這里寺院林立,商業(yè)發(fā)達,還能鑄鐵,并制造工具和兵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若羌縣,這具女尸已有3800年的歷史,具有白種人特征。身著羊皮衣服和鞋子,頭戴裝飾著鵝羽的羊毛帽子。對這具有著1.5米高、40歲左右的女性尸體檢查表明,她的肺部被沙漠風塵和煤煙侵入。隨著氣候的變化,環(huán)境日益惡劣,這里的人們不得不面對那幾百米高的流沙,加之河流枯涸,居民開始遷移,最終樓蘭如其他古城一樣被風沙所湮沒。
根據(jù)歷史資料記載,漢朝時樓蘭國改名為鄯善國,是西域的一個重鎮(zhèn);三國時期歸魏國管轄;西晉時期,鄯善王被封為歸義侯;公元4世紀時被零丁國所滅,此后鄯善國便消失了。到了唐代,已經看不見樓蘭的蹤影,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道: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里的“樓蘭”只是西域的象征罷了。元朝時,馬可·波羅盡管對樓蘭很向往,但卻無緣見到。樓蘭就這樣神秘地消失了,消失得沒有一點聲息。千百年來,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考古隊滿懷著希望一次次深入到這個白骨遍地的不毛之地,但每次都一無所獲,失望而歸。有的甚至一去不復返,永遠地留在了荒漠之中。
直到1900年,神秘的樓蘭終于重見天日。那是瑞典的一支探險隊,他們來到了荒涼的塔克拉瑪干羅布泊一帶,帶路的向導愛爾迪克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處廢棄古城的遺址。第二年這個探險隊又來到了這里,并從這里發(fā)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古錢幣、糧食、絲織品、毛筆、陶器、竹簡等??脊艑W家對這些文物進行分析和鑒定,認為這里就是古樓蘭。從此,樓蘭成了著名的考古圣地。
那么,一個樓蘭人世代眷戀的家園,一個異常迷人的綠洲為什么會突然變?yōu)橐蛔粘?,成了被一片荒沙掩埋的廢墟呢?考古學家從發(fā)掘的文書中了解到,當時這里的環(huán)境不斷惡化,生態(tài)失衡,水源日益不足,士兵的口糧越來越少。這一切都表明,到了公元4世紀,羅布泊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樓蘭人曾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斗爭過,但終無回天之力,只好將這個美好的家園放棄。那么,這些樓蘭人后來遷居到了什么地方?誰是他們的后代?直到今天這一切仍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