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15 10:22:31作者:智慧百科
既然“明朝沈萬三”是虛構(gòu)的,那么,有原型嗎?答案是有。他應該是江浙富戶的一個代表符號。
沈萬三傳奇的版本極多,但大致都離不開一個主題:出巨資幫朱元璋修筑南京城、犒勞軍隊、家產(chǎn)被沒收,本人卻遭流放。
元朝富翁沈萬三自然趕不上修筑南京城這項大工程,更不可能與朱元璋“對半而筑”,或者獨力承包三分之一的工程。南京城的修筑之所以會跟沈萬三扯上關(guān)系,其實與朱元璋大肆強行遷徙江浙地區(qū)的富戶來“充實都城”有關(guān)。
早在還是吳王的時候,朱元璋就將大批蘇州的富戶強行遷徙到濠州。建立明朝之后,這一政策變本加厲。洪武三年,將蘇州、杭州、嘉州、湖州等地四千多家富戶集體遷往濠州;洪武十三年的聲勢更大,蘇浙地區(qū)四萬五千多戶富戶被朱元璋強行遷到南京以充實首都的經(jīng)濟。
在大批的富戶被強行連根拔離本鄉(xiāng)的同時,南京城的修筑工程也正如火如荼。富戶們帶到南京城的大量財富被征用是不可避免的。南京城的許多建筑,像鐵橋、酒樓、水關(guān)等等,或許都是用這些富戶的錢財所建。這可能就是傳說中將南京城墻以及其他建筑,都說成是沈萬三一人所建的原因。
充軍云南這段傳說也可以找到出處。
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平定,朱元璋就不斷從內(nèi)地往云南移民,美其名曰“充實邊疆”。這些移民當中,江浙地區(qū)的富戶占了很大一部分。以至于移民人數(shù)多于當?shù)赝林?,這些人的服飾、禮法、語言、習尚,都與南京類似。(見明朝謝肇淛的《滇略》)
在虛構(gòu)的傳奇里,富翁沈萬三被朱元璋流放到了云南。在真實的歷史里,一批又一批的江浙富戶們,也正千里迢迢,拖家?guī)Э?,像牲畜一樣被趕往那煙瘴之地。
幾乎所有的沈萬三傳說里,都少不了沈萬三被抄家、或者被課以重稅以致破產(chǎn)的情節(jié),當時江浙富戶們也同樣遭遇到這樣的悲慘命運。
強制遷徙、課以重稅是朱元璋打擊富戶們的常規(guī)手段。羅織罪名將富戶們牽扯進“朋黨案”,則屬于非常規(guī)手段。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事發(fā),殺了三萬多人,江浙富戶被牽連者甚多,沈萬三的女婿、豪富不遜于沈家的陸仲和,就不幸成了胡黨成員,全家?guī)缀醣粴⒘藗€雞犬不留。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謀反案,都是遍地人頭亂滾,許多江浙富戶一夜醒來,都莫名其妙地成了藍黨成員。
朱元璋是個對富人缺乏好感的人。一方面可能源于其早年的坎坷經(jīng)歷,做乞丐、當和尚,應當遭遇過不少富人的白眼;另一方面,和他本人對明帝國的整體設計有關(guān)。小農(nóng)出身的他希望自己的帝國是一個絕大部分由小農(nóng)組成的社會,做過游民的他見識過游民們的威力——他們摧枯拉朽般推倒了龐大的元帝國,所以他自然更希望自己的帝國是個靜態(tài)社會。在這套設計藍圖里,沒有富戶們的存身之地——富戶們作為地主,他們與生俱來的“兼并”欲望會破壞小農(nóng)社會,小農(nóng)們失去土地,又會成為游民,破壞靜態(tài)社會;富戶們作為商人,商業(yè)的流動性對靜態(tài)社會的威脅顯而易見;即使不農(nóng)、不商,而僅僅通過權(quán)力“致富”,也無法為朱元璋所容忍,因為那樣會損害他的統(tǒng)治??偠灾?,財富,在朱元璋眼里是有原罪的,于是他不遺余力地掃蕩江浙富戶。
由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沈萬三故事里的具體情節(jié)雖然是偽造的,但歷史背景是真實的。
農(nóng)業(yè)社會里,富戶階層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對較高,其中有很多是知識分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表達憤怒的情況下,知識分子們就有可能捏造傳奇故事,以發(fā)泄自己的不滿。依附在沈萬三身上的那些故事,雖然不是沈萬三自己的故事,但卻是整個朱元璋時代,江南富戶們集體遭遇過的故事,沈萬三不過充當了這些故事的一個巧妙載體罷了。
這些傳奇故事被后世治史者當真,甚至添油加醋,并煞有介事地傳播,終于將傳奇變成了“史實”。
清朝“剃發(fā)”災難的始作俑者是漢族人滿人入關(guān)后,推行“剃發(fā)令”,此令一行,天下嘩然。有的邊哭邊剃,有的寧死不屈。對于不合作者,清王朝采取了強硬的舉措,既然“衣冠發(fā)型比命重”,那么“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一時間,清初護發(fā)抗清運動風起云涌。腥風血雨中,有了“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漢人的血流成了河。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清末民初,辮子又成了落后、愚昧的象征,剪辮子成了全國范圍內(nèi)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的革命運動,與當初留發(fā)一樣的風起云涌,大動干戈。
強迫漢人剃發(fā)留辮子,被認為是清代最顯著的“愚民”政策,是滿人對漢人的污辱,但是這個愚蠢的“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卻是個名叫孫之獬的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