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17 08:22:18作者:智慧百科
每一個鼎盛王朝都是踏著一條鮮血和白骨鋪成的路而來。李世民就是通過發(fā)動“玄武門政變”,殘殺自家兄弟,不光彩地登上帝王寶座。
不過,李世民不是個不講人倫的人,因此,可以想象,“玄武門政變”是李世民一個解不開的心結?;蛟S正是這個原因,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韙,打破了歷代皇帝不能調(diào)閱記錄自己言行的《起居注》的慣例,成為日后修訂歷史的重要疑點。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鑒》時,就明確地指出,《太宗文皇帝實錄》中關于玄武門之變的部分不可輕信。
時至今日,經(jīng)過千余年時間的沖刷,“玄武門之變”的真相早就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而人們面對那千年的歷史迷霧時,依然充滿探求欲。
揭開這層迷霧,首先應該對太子李建成有一個正確的估計。歷來史書所記載的李建成,陰險狡詐,好色貪功,讓位于襟懷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實屬應該,否則中國就不可能有大唐盛世。然而,透過歷史的重重濃霧,我們隱約看到,李建成與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離的。
首先要說的是李建成的能力。前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在李家起兵之前,李建成與李世民兄弟并肩作戰(zhàn),所起的作用不相上下。李淵晉陽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黃河,攻克隋都長安。隨后李世民攻下王世充占領的洛陽。當時,長安的戰(zhàn)略地位并不亞于洛陽,甚至猶有過之。李建成在戰(zhàn)爭初期即占據(jù)長安,頓時使唐軍成為最有希望問鼎中原的一支割據(jù)力量。此后,蜀地的勢力不得不下決心依附于唐,西秦霸王薛舉被切斷在西北成為孤軍,王世充占據(jù)的洛陽以西也成了死路,當時蠢蠢欲動的突厥更是不得不顧忌強大的唐軍,以及堅固的長安城而按兵不動。隨后,李建成又與夏王竇建德相持,將當時氣勢正盛的夏軍擋在太原之外,軍功與李世民相比毫不遜色。雖說李世民更善于用奇兵,并且有虎牢一戰(zhàn)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但是并不能就此認定李建成的軍事能力比李世民差很多。
李世民的軍功高于李建成,很大一部分原因還在于李建成是太子,后來只鎮(zhèn)守長安,沒有太多上戰(zhàn)場的機會。這樣的人物歷史上比比皆是,諸如隋煬帝的哥哥楊勇、康熙兩立兩廢的太子胤礽,等等。
再看李建成的人品。史書上最不堪的記載大概就是其與父親的妃子通奸。有史書說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即玄武門之變當年)密奏高祖,說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后宮,但李淵沒有采取過激的行為。這一點看起來似乎不太可能,就算李淵脾氣再好,也不會窩囊到讓此事不了了之,并且到對當事人繼續(xù)寵幸的地步。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就含糊道“宮禁深秘,莫能明也”,或許這條罪名本就是莫須有的。
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稗史小說中,李建成搞內(nèi)斗的智慧并不高明。雖然他一直以陰謀家的身份出現(xiàn),但其陰謀卻屢屢失敗,而弟弟則一舉成功。這一點讓人不能不認為,李建成根本不擅長窩里斗。事實上,李建成不斷排擠李世民,起初確實不完全是他的本意,其三弟李元吉在背后點了不少邪火。后來感受到了威脅,才開始主動地排擠這個弟弟。
反過來再看李世民。正史中,李世民對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謂一忍再忍,直至忍無可忍,是忠義孝悌的道德典范。那么,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究竟是否真的一直在被動地忍讓呢?似乎不是,相反,根據(jù)史書的記載,李世民確有代替李建成的想法。
根據(jù)史書記載,武德四年,李世民攻打洛陽前帶房玄齡拜訪了遠知道士,遠知預言:“你將作太平天子,愿自惜。”李世民對此話非常重視,當年攻下洛陽后,他招賢納士,設天策府、文學館,儼然君王氣派。大概此時他已堅定了奪位于建成的決心。
當時大臣封德彝便注意到,李世民自恃功勛卓著,不太甘心居于太子之下??梢?,在與李建成、李元吉的斗爭中,李世民于情于理都處在主動出擊的位置。只是,李建成得到了弟弟李元吉以及后宮、朝中多數(shù)高官,甚至父親的支持,李世民不可避免地處于弱勢地位。形勢要求李世民必須不斷示弱退讓,保存實力,營造環(huán)境,以求一擊必殺。
史書中有一件事讓人生疑。突厥退兵后,李淵命兄弟三人進行騎馬射箭比賽,一分勝負,李建成將一匹劣馬給了李世民,結果劣馬失蹄三次,李世民都適時跳離馬背,免于遭殃。此事疑點重重,更像是李世民設的陷阱,理由有三:第一,李世民與李建成明爭暗斗多時,如何會讓李建成為自己挑馬?第二,李建成明知李世民久歷沙場,騎術高超,不可能不識蹶弓劣馬,卻在父親和眾目睽睽之下使出這等拙劣手段,他的智商會如此之低嗎?第三,李世民即便礙于情面騎上劣馬,一蹶即當換騎,如何三蹶?只能理解為,李世民故意放大事態(tài),讓父皇和大臣看到李建成是有意加害于他。
玄武門之變前兩三天的一件事,也是決定性的事件,疑點更大。當天,李建成、李元吉招李世民入宮宴飲,給他喝了毒酒,結果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數(shù)斗”,卻大難不死。更不可思議的是,“吐血數(shù)升”的李世民,竟然在幾天后就生龍活虎地出現(xiàn)在玄武門前,力挽強弓射殺了長兄李建成。用現(xiàn)在話說,這真是把讀者當白癡了。
由上可以判定,我們從史書中看到的李世民是被施以重彩的,費心費力為他上妝的,應該就是他手下主管編修《國史》《實錄》的房玄齡等人。
當然,李建成也主動出擊過。面對日益增加的秦王勢力,太子李建成無疑比任何人都要焦慮。他的對策就是分化、瓦解秦王府的文武將佐,企圖孤立李世民,再一舉消滅他。然而,李世民的策略要高出一籌,他將計就計,讓手下假裝離開長安再偷偷潛回天策府。之后他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收買了許多東宮勢力下的要人,其中兩人在玄武門之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是王晊,他在玄武門之變前一兩天向李世民密奏說“李建成、李元吉正在密謀害秦王”,結果李世民決定先發(fā)制人,召集部下策劃政變;另一個更為重要的人物是玄武門總領常何。正是由于常何的合作,李世民才能夠伏兵玄武門,襲殺李建成、李元吉。而這個常何早在洛陽之戰(zhàn)時便追隨李世民,后雖曾跟隨李建成征討河北,但入長安卻是奉李世民之令。由此,不由得讓人懷疑,常何是李世民處心積慮埋在建成身邊的一顆棋子。
關于玄武門之變的資料,僅見于房玄齡等人刪改的《國史》、編修的《實錄》,后來的新舊《唐書》等正史均取材于此。在稗史中竟然找不到其他有價值的資料,不能不嘆服李世民與其史官心思之縝密。只可惜,事實再怎么掩蓋,總會露出些端倪,一點一滴留之后世,真相也就這樣一點點重新見光。
李世民篡改歷史對后世的治史產(chǎn)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自此,歷代正史收歸官修,像太史公一樣的個人修史,在原則上不被允許,稱為“稗史”,相關文簡不受國家的保護。而官修史書的最大弊病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一切以當局的利益為重,統(tǒng)一思想,刪益由人。
中國的史書自從收為官修之后,除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外,再未有散發(fā)生命力的作品。而之前,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未曾掩蓋歷史,司馬遷則是千古史筆千古文章,班固、范曄雖然稍遜也是直道而為,陳壽雖有私于魏也還未曾昧心刪改。自唐太宗開始,史家之風開始敗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