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17 17:22:29作者:智慧百科
胡政之是誰?怎樣評價胡政之?以下為您介紹胡政之。
胡政之簡介
胡政之(1889—1949),四川成都人。新記《大公報》創(chuàng)辦人之一,任總經理兼副總編輯。
開創(chuàng)新記《大公報》他和張季鸞等一起走出了一條百年報業(yè)的“新路徑”,創(chuàng)造了中國報業(yè)史上的一個高峰,一個至今難以跨越的高峰。
1949年4月14日逝世。
胡政之生平經歷
一、胡政之早年工作經歷
胡政之幼年隨做知縣的父親到安徽,在私塾讀書,后進安慶省立高等學堂,接觸到了《申報》、《蘇報》、《新民叢報》等,對林譯小說尤其迷戀。
1907年,在嫂子的一副金鐲資助下自費到日本勤工儉學,進東京帝國大學讀法律,至少通曉三、四種外語。
1912年進《大共和報》任日文翻譯。
1913年受聘任《大共和報》總編輯,并在中國公學兼法律教員。
1915年,他到北洋政府做幕僚。因為這一段經歷,1916年9月他受聘出任當時有安福系背景的《大公報》經理兼總編輯,從此一生以辦報為業(yè)。
在他第一次主持《大公報》期間,有兩件事值得一提,一是1917年,段祺瑞在天津馬廠誓師反對張勛復辟,胡政之以記者身份獨家采訪;二是1919年,他作為唯一的中國記者采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戰(zhàn)勝國舉行的巴黎和會,這也是中國記者第一次采訪重大的國際事件,使他成為“采訪國際新聞的先驅”,也是他終生津津樂道、引以自豪的一件事。對他熱愛的新聞事業(yè),他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1920年回國時,《大公報》奄奄一息,他沒有回到天津,一度在北京和林白水合辦《新社會日報》,不過為時很短。
1924年8月,他又成功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國聞通訊社和《國聞周報》,《國聞周報》還同時對外發(fā)行英文版。1926年,他在《國聞周報》發(fā)表《作報與看報》一文“社會需要好報,新聞記者就不敢不努力,……讀者鞭策記者的力量,比什么力量還大?!薄洞蠊珗蟆泛髞淼膶嵺`證明了他的辦報思想。
胡政之編的《國聞周報》既發(fā)表過張季鸞落托時的政論,也發(fā)表過年輕作家沈從文的小說名著《邊城》,發(fā)行量最高時達二萬五千多份。他主持的國聞通訊社通訊網遍布全國,發(fā)掘、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新聞人才,這些都為后來新記《大公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胡政之接掌《大公報》
1926年,他和吳鼎昌、張季鸞共同以新記公司接掌《大公報》。接辦之初,《大公報》職工不過70人,月支出不滿六千元,發(fā)行量僅2000多份,第二年發(fā)行量就翻了三倍,達6000多份,第三年突破萬份。
到1936年上海版創(chuàng)刊,職工人數(shù)增加到700人,是當初的10倍,月支出10萬元,全國分銷機關達1300多處,發(fā)行量超過10萬份,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報。
經過胡政之等多年的苦心經營,《大公報》在采訪、編排、言論等方面的改革都逐漸趨向規(guī)范化。胡適一再稱許《大公報》是“矮人國”里的“巨無霸”。
在抗戰(zhàn)的烽火硝煙中,《大公報》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相繼創(chuàng)辦了漢口版、香港版、桂林版、重慶版,1938年8月13日,《大公報》香港版創(chuàng)刊時,胡政之發(fā)表《本報發(fā)行香港版的聲明》這一年的嚴重外患。
1941年2月15日,《大公報》桂林版創(chuàng)刊,他在《敬告讀者》中指出,“本報雖系營業(yè)性質,但不孜孜以’求利’,同人雖以新聞為業(yè),但決不僅僅為’謀生’”。正是這種精神使《大公報》在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繼續(xù)成長,成為中國新聞界最奪目的一面旗幟。
至1945年,《大公報》重慶版發(fā)行量已達到97000多份,至1949年前夜,加上復刊后的上海版、天津版、香港版,總發(fā)行數(shù)達20多萬份。這一數(shù)字在那個年代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其產生的輿論影響也與日俱增。
在經過15年不懈努力之后,1941年5月,《大公報》榮獲了具有世界聲譽的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獎章。密蘇里大學教務長馬丁寫信給胡政之說:"貴報今年被推得獎,端為一外國之自由的報紙,在其悠久的過程中,對于公眾具有優(yōu)異的貢獻。吾人此項決定,兼得深知貴報偉大貢獻之美國記者的一致贊許。"同年開始了胡政之獨自領導整個《大公報》的時期。
《大公報》風云天下“是與胡政之的眼光、氣魄和信心是分不開的?!?945年,《大公報》如日中天,處于鼎盛時期。
1948年初,胡政之化大量經費在美國創(chuàng)辦英文版的《大公報紐約雙周》,3月15日,又恢復《大公報》香港版,作為今后的出路。對時局的發(fā)展、風云的變幻他有著職業(yè)性的敏感,他計劃以香港為退路,以后再到新加坡、美國辦報。
三、胡政之積勞成疾
胡政之在1948年春天所作的那些安排如同當年他在香港淪陷前安排好了桂林版的退路一般,都是未雨綢繆,有先見之明。他說自己“已經是六十歲的人了,這次香港復刊恐怕是我對事業(yè)的最后開創(chuàng)?!碑敃r胡政之由于長期積勞成疾而突然病倒,只得回上海養(yǎng)病,無奈地告別了心愛的報紙。
胡政之的評價
通常認為,開創(chuàng)新記《大公報》三巨頭中只有張季鸞以文章名世,但如果沒有胡政之的經營管理、吳鼎昌的資本,《大公報》的成功也是無法想象的。三個人中,胡政之主持《大公報》的時間最長,從1926年到1949年,如果再加上1916到1919年,先后達27年之久。對胡的貢獻常用管理來加以概括。但近些年學界也開始對其早期獨自經營大公報時期的作用開始重新審視。
胡政之一生,有兩件事最為后人爭議,一是他為了《大公報》的發(fā)展,曾經向國民政府申請過20萬美元的公價外匯,這被許多人指為是受國民黨的津貼;二是在國共和談將破裂的時候,蔣介石要開"國大",要制定"憲法",胡政之作為社會賢達,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