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17 22:22:33作者:智慧百科
魏源簡介:魏源生平經(jīng)歷是怎樣的?魏源評價如何?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魏源簡介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遠達,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原邵陽縣金潭)人。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
魏源認為論學應(yīng)以“經(jīng)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shù)。并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tǒng)轉(zhuǎn)向近代的重要標志。
魏源生平經(jīng)歷
一、革新圖強
魏源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他積極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強調(diào):“天下無數(shù)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p>
他著重于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改革,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運、鹽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國計民生”,認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
這些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于后來的資產(chǎn)階級變法維新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反對侵華
魏源堅決反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侵華活動,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張與辦法。他對人民群眾的力量有一定的認識,同林則徐“民心可用”的觀點相一致,提出“義民可用”的主張。
他從三元里和臺灣等地人民抗英斗爭中得到鼓舞。在三元里人民痛擊英國侵略者之后,他滿懷激情地以“同仇敵愾士心齊,呼市俄聞十萬師”,“前時但說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縱夷”的詩句,熱情謳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憤怒聲討投降派為侵略軍解圍的可恥行經(jīng)。
在《海國圖志》中寫道:“三元里之戰(zhàn),以區(qū)區(qū)義兵,圍夷酋,斬夷師,殲夷兵,以欵開網(wǎng)之而逸,孰謂我兵陸戰(zhàn)之不如夷者?”又說“廣東之斬夷首,捐艦者皆義民”,“兩禽夷舶于臺灣,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義民”。他主張利用和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抵抗外來侵略的主要力量,與投降派“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動政策形成鮮明的對照。
為了有效地進行抵抗,他反對“浪戰(zhàn)”,而主張“以守為戰(zhàn)”。他總結(jié)鴉片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教訓,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守海口不如守內(nèi)河;一曰調(diào)客兵不如練土兵,調(diào)水師不如練水勇”,主張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設(shè)阱以待虎,設(shè)以待魚”,以殲滅來犯者。
這種相信熟悉情況的當?shù)厝嗣袢罕?,發(fā)揮他們的長處和抗敵的積極性來組織反侵略武裝力量,并采取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是切合于當時敵強我弱,敵寡我眾的客觀實際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三、興辦實業(yè)
魏源同林則徐一樣,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睜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堅決反抗侵略,又重視了解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作為對付侵略的重要方法。
他在《海國圖志》中很好貫徹并發(fā)揮了林則徐了解和學習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正確口號,認為“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學習西方的“長技”提高到關(guān)系國家民族安危的大事來認識,使之在當時社會上發(fā)生了振聾發(fā)聵的重大影響。
針對當時封建頑固派把西方先進的工藝技術(shù)一概目之為“奇技淫巧”的無知,他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必須認真加以學習,而不能盲目自大,自甘落后。
為此,他提出一套具體方案,不但包括了官辦軍事工業(yè),改進軍隊武器裝備的內(nèi)容,而且提出了興辦民用工業(yè),允許商民自由興辦工業(yè)的主張。
其中包含了例如:“量天尺、千里鏡、龍尾車、鳳鋸、水鋸、火輪舟、自來火、自轉(zhuǎn)碓、千金秤之屬,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主張以后“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設(shè)廠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聽之”。
他還倡議“立譯館翻夷書”,并“于閩粵二省武試,增設(shè)水師一科,有能造西洋戰(zhàn)艦、火輪舟、造飛炮火箭、水雷奇器者,為科甲出身”,以獎勵科學發(fā)明。
他認為這樣做,即可以“盡得西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逐步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從而達到“制夷”之目的。他滿懷著民族自豪感,對中華民族的智慧才能充滿信心,認為“中國智慧無所不有”,中國“人材非不足”,“材料非不足”,中國有著豐富的礦藏和資源,具有自己的有利條件。
他相信中國人民有能力掌握西方的新式生產(chǎn)技術(shù),可以逐步做到“不必仰賴于外夷”,指出只要經(jīng)過努力,若干年后,必然“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中國一定能富強起來,趕上并超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四、推崇民主
魏源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生產(chǎn)技術(shù),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他稱譽瑞士“不設(shè)君位,不立王侯”,“推擇鄉(xiāng)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
又說“墨利加北洲(指美國)之以部落代君長,可垂奕世而無弊”。在封建專制制度長期統(tǒng)治下的當時中國,敢這樣贊美沒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說是很有膽識的見解。
五、賦稅思想
在賦稅問題上,魏源主張培植和保護稅源,指出“善賦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他指責苛重稅斂,“不善賦民者,譬則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認為重稅破壞了納稅人的財產(chǎn),也就破壞了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彼貪人為政也,專脧富民;富民漸罄,復脧中戶;中戶復然,遂致邑井成墟”,“有因何不種稻稷?秋收不給兩忙稅,洋銀價高漕斛大,納過官糧余秸秷。”
魏源主張國家利用賦稅手段保護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認為“士無富民則國貧,士無中戶則國危,至下戶流亡而國非其國矣”。他所強調(diào)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業(yè)者。提出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
魏源還對生產(chǎn)經(jīng)營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對財政稅收的影響作了一定的分析,例如他認為淮鹽成本之高是由于細商所支付的浮費和勒索太多。如果廢除細商專賣制度允許散商憑票運銷,即可大大降低成本從而降低價格,這樣既可促進食鹽銷售,抵制走私,又可增加國家的鹽稅收入。魏源的這一觀點在中國19世紀以前的經(jīng)濟思想中是極為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