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上有先王禪讓的傳說,認為堯、舜、禹三代政權的交接,是通過推薦、考察和任用等程序和平實現(xiàn)的。所謂禪讓,是指在位君主生前將統(tǒng)治權讓給他人,目的是讓更賢能的人來統(tǒng)治國家。通常,禪讓將統(tǒng)治權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的更替,稱為“外禪”;讓位給自己的同姓血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內(nèi)禪”。禪讓的做法,可看作原始社會部落聯(lián)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
最早的禪讓是由堯帝傳給舜帝,堯開創(chuàng)了禪讓的先河?!妒酚洝飞现v,堯帝在“四岳”(各部落首領)會上說:“朕在位七十年了,你能穩(wěn)定政權,你來接班吧?”四岳回答:“我們德不行,還不適合當首領。”堯又說:“那就發(fā)揚你們的光明,推舉埋沒的人。”眾首領推薦:“有矜(單身男子)在民間,曰虞舜。”于是堯帝將舜招來做女婿,“堯妻之二女。”經(jīng)過三年的考察,堯?qū)λ礉M意了,在祖廟里舉辦了莊嚴的禪讓儀式,之后,“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在試用期間倒不負眾望,在堯的支持下,處理了共工、讙兜、三苗、鯀,“四辠(罪)天下咸服。”堯老了,對于兒子丹朱,“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堯崩后,舉喪三年,舜禮讓丹朱,自己躲到南河的南邊去了,然眾人不服,于是舜說“這是天意啊”,這才正式登上帝位,完成禪讓的整個過程。舜帝就位后面臨洪災泛濫,鯀治水不力被斬,四岳推薦禹為司空治水,禹治水成功,豐功偉績,天下眾望所歸,于是“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就是說舉辦了禪讓儀式,確立了禹為繼承人。帝舜崩后,三年喪畢,禹又禮讓舜的兒子商均,自己躲到陽城去了,又是眾人不服,禹只好出來就天子位。從堯、舜到禹的禪讓,古書記載如此,可以看出從推選,考察、舉辦禪讓儀式、舉喪三年、形式上禮讓先王的兒子,然后自己再正式就位的完整程序。
仔細看看禪讓的程序,就會發(fā)現(xiàn)禪讓制漏洞百出,沒有監(jiān)督機制,要改變禪讓制并不困難。禹帝上任后已是晚年了,兒子啟也有六十多歲。按慣例“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史記》。皋陶是很能干的,眾人也都沒意見,不過皋陶的年紀比帝禹還要大,這哪象是選繼承人啊,所以不久皋陶就壽終正寢了,沒能禪讓成功。“而后舉益,任之政”《史記》。這里有個細節(jié),就是帝禹對皋陶和伯益都沒有舉辦禪讓儀式,沒有“薦之于天”,這恐怕不是疏漏,于是埋下了改禪讓制的伏筆。其次,帝禹將軍政大權都交給兒子啟,伯益看來沒有實權,所以啟的權威遠高于伯益。這還不夠,平時外出時,帝禹都帶著兒子啟同行,增加“曝光率”,以提高兒子的威望。到帝禹崩了之后,三年喪畢,伯益按部就班地禮讓,“辟居箕山之陽”,沒想到啟多年大權在握,人多勢眾,已經(jīng)集團化了,“古者禹死,將傳天下于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韓非子》。于是,啟用武力奪得政權,他說:“吾君帝禹之子也。”天下是我老子的,我是兒子啊,天下當然歸我了。從此,開始了王位由父子世代相傳的“世襲”制,“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被“天下為家”的奴隸社會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