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4 21:22:41作者:智慧百科
明成祖朱棣的生平經(jīng)歷是怎樣的?朱棣是怎么死的?陵墓在哪里?一起了解一下明成祖朱棣的相關(guān)歷史資料吧!
明成祖朱棣簡介: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應天府(今南京)。
早起被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并調(diào)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后發(fā)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gòu),設(shè)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tǒng)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后的瘡痍局面發(fā)展至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朱棣駕崩后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廟號太宗,葬于長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改上廟號為成祖。
朱棣生平經(jīng)歷介紹: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戰(zhàn)亂時期。那時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正打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給兒子起名字的。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應天,是順應天命的意思。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慶(南京),就將集慶改名為應天。朱元璋意思是要順應天命,推翻元朝。
1360他又有了第四個兒子,幾乎與朱棣出生的同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涂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著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樣為這個孩子取個吉祥名字,他就更沒有功夫去琢磨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舊歷年底,朱元璋準備轉(zhuǎn)過年頭就要正式登極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經(jīng)有了7個兒子。這時形勢已經(jīng)初安,他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個兒子歸因于祖上的陰德: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曰棣……這時朱棣已經(jīng)7周歲,他這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歲,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
朱棣青年時代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歲青年,朱元璋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那時被稱為“中都”。這里埋葬著他們的祖父母,也是他們的朱元璋小時候為大戶人們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
朱棣在這里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后,還經(jīng)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zhàn),不畏塞外風寒,就得益于這段經(jīng)歷。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
靖難之役
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于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為朝廷兵所據(jù)。同年底,有內(nèi)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zhàn)略,于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zhèn)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復幾天的勸進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還令盡復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復祖訓。靖難之役是明初圍繞皇權(quán)斗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jié)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
明成祖朱棣登基為帝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舊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璽,封王妃徐氏為皇后。對靖難功臣進行了封賞。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wù)(如靖難初期因離間被貶的江陰侯吳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guī)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規(guī)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朱棣十分重視經(jīng)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于北平地區(qū),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guān)系。韃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號。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是怎么死的?
為了穩(wěn)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遠征蒙古。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烏珠穆沁),葬于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明成祖。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簡稱文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稱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廟正中。
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在哪里?
明長陵是北京十三陵之首陵,朱棣及皇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明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懷長路上,處在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qū)內(nèi)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長陵于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修建,永樂十三年(1413年)完工?,F(xiàn)存建筑有寶城、明樓、石五供、兩柱牌樓門、祾恩殿、祾恩門、碑亭以及三進院落的宮墻和因墻而設(shè)的陵門、角門等。地宮未發(fā)掘,同時沒有被盜墓記錄。長陵目前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