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5 19:22:34作者:智慧百科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只帶少量隨員再度來到西安,親自督戰(zhàn)。“行營”設于西安以東三十公里的臨潼華清池。
西安城內以楊虎城的駐軍為主,西安附近地帶主要是東北軍在負責,都不在蔣介石的控制范圍之內,而且楊虎城和張學良還有嚴重的“通共”嫌疑,但他為何還是敢來呢?
一方面,蔣介石本就是一個敢于冒險的人,一生屢履險地。
另一方面,在當時,出于“合縱”制衡蔣介石的目的,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甚至包括二十九軍的宋哲元在內的地方軍閥,都曾搶著派代表到陜甘寧蘇區(qū),要與紅軍訂立“不打內戰(zhàn),一致對外”的協(xié)定。所以地方軍閥想與紅軍合作差不多是一個公開的秘密,蔣介石也見怪不怪了。
再一方面,蔣介石對把弟張學良有信心,他認為對方性格雖沖動但也直爽,講義氣,容易把握。至于楊虎城忠不忠于他,蔣介石并不看重。不僅因為楊虎城沒有張學良的地位、實力和影響力,也因為他從來就沒有信任過楊虎城,像他選擇入駐西安城外的華清池而不是西安城內,就有不相信楊虎城的因素在內。
總之,蔣介石認為只要張學良不出問題,自己的安全就不會出問題。然而,恰恰是張學良出了問題。
實際上,蔣介石對張學良的性格還是有所顧忌的,他在日記中告誡自己:對漢卿(張學良字)談話不可太重。但蔣介石就是個暴脾氣,暴烈性格豈是控制得了的?
蔣介石到達華清池后,隨即向張學良和楊虎城下了“最后通牒”,提出兩個方案讓對方選擇。
第一個方案,兩軍服從“剿共”命令,重新開到陜甘前線去,對紅軍發(fā)動真槍實彈的全面進攻。
第二個方案,如不愿“剿共”,那對不起,請讓開道,東北軍到福建,第十七路軍至安徽,讓出陜甘,由中央軍來“剿”。
兩個方案,張學良、楊虎城都不能接受。尤其是第二個方案,東北軍想要的是打回老家東北,而不是去南方,楊虎城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根基所在。
為此,12月7日晚,張學良趕赴臨潼,再次向蔣介石直言進諫,要求“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
蔣介石表示自己不是不抗日,而是要等“剿滅”紅軍后再抗日。
蔣介石倒也不是忽悠對方,他的確有所動作——不僅確定了西南地區(qū)作為抗日大后方的地位,還同希特勒展開了合作,向對方借款采購裝備,引進德國顧問,整訓軍隊,以之作為抗日的基本力量。不過因為時間的關系,當前完成整訓的軍隊只有四個師左右。
但著急的張學良根本接受不了蔣介石緩慢的動作,他強調說,全體東北軍特別是中、下級軍官和士兵的抗日情緒激昂,前線各部隊準備自動組織支援傅作義抗日……說到激動處,張學良聲淚俱下,并說如果怎么怎么樣,你蔣介石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罪人”,等等。
蔣介石聽了暴怒不已,頓時把大哥的架子端足了,痛斥張學良年幼無知,“上了共產黨的當”,劈頭蓋臉地罵了張學良一通。張學良此時不到36歲,整天被人罵成“不抵抗將軍”,本就憋著一肚子火,所以這次張學良和蔣介石吵開了。最后蔣介石爆發(fā)了:張學良你不要再說了,你就是把我斃了,我的“剿共計劃”也不會改變!
12月9日,是“一二·九”學生運動一周年,學生們又上街游行了。
對于如何處理要求“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的游行學生,張學良選擇來軟的——暫時答應對方請求穩(wěn)住學生再說,蔣介石卻選擇來硬的——命令張學良必要時可以開槍,兩人為此吵了一架,蔣介石又把張學良罵了一通。
蔣介石不知道,張學良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張大少可不是一個可以隨便罵的人,其性格極易沖動,面對蔣介石,他已經拿出了百倍的耐心,之所以隱忍至今,不過因為對方是蔣介石而已,并非因為他沒有脾氣。
至此,雙方已走到了決裂的邊緣。
時間來到了11日晚,蔣介石單方面宣布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wèi)立煌為晉陜綏寧四省邊區(qū)總指揮。
要知道,蔣鼎文的職務以前可是屬于張學良的。蔣介石的意思已經很明白:我不信任你張學良,我要剝奪你張學良和楊虎城的“剿共”兵權!
到了這一步,雙方已經徹底決裂。
當晚,張、楊二人回去就召開了軍事會議,決定“兵諫蔣介石”。
12日凌晨,陜西省西安城內、華清池附近和鄰省甘肅蘭州城中槍聲四起。
國民黨元老邵元沖、蔣介石的族侄孫副侍衛(wèi)長蔣孝先及近七十名警衛(wèi)被殺。
陳誠、蔣鼎文、衛(wèi)立煌等要員被生擒活捉。
蔣委員長也未能逃脫,抓他的人是張學良的衛(wèi)隊二營營長孫銘九。被抓時,他躲在驪山一塊大石后,赤腳光頭,僅穿睡衣睡褲,凍得瑟瑟發(fā)抖,全然不是平日酷酷的樣子??岵黄饋硪睬橛锌稍?,他以50高齡越墻攀巖,倉皇逃難,身體多處受傷,尤以牙齒和腰椎之傷為重,其中,腰椎之傷終身未愈,導致其后半生再也離不開拐杖。
蘭州的中央系武裝力量遭到東北軍于學忠部的進攻,死傷近百,被俘虜一千二百余。
這就是“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一件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
至于整個過程以及方式方法,當事者的回憶以及后人種種靠譜、不靠譜的分析,幾十年來已如汗牛充棟,這里實無重復的必要。但是,有一點要強調。史料表明,這個事件不是經過縝密計劃的,而是蔣介石和張學良的數次口角沖突以及蔣介石削其兵權的不信任,激發(fā)了年輕氣盛的張學良的一時沖動,為風起云涌的近代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學良后來對唐德剛解釋,自己之所以性格上有弱點,主要是因為自己一輩子未嘗有過“上司”。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要知道,張作霖是他的上司,可那是父親,蔣介石也是他的上司,可那是盟友。所以他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時甚至完全不顧及后果。
他朝蔣介石進諫,后者對他發(fā)了脾氣,然后他就把蔣介石給抓了起來,這就是張學良晚年在口述歷史中對他發(fā)動“西安事變”的原因的解釋,盡管深層次的原因遠非如此簡單。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體,雖說“西安事變”爆發(fā)的直接條件在當時的聚合是偶然的,但中日兩國之間的民族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團結抗日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所以“西安事變”是這種必然性的偶然表現(xiàn)。
事變發(fā)生后,張、楊二人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公開通電,說自己把領袖給抓了,還提出了“救國”的八項政治主張。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張學良不聽眾人勸阻,甘愿只身護送蔣介石回南京,以示勇于承擔責任。張學良敢這么做,除去本身的膽識之外,應該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跟蔣介石就此事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至于這個共識是什么,當時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很明顯:蔣介石應該是做了某種寬大處理的承諾,這才有了宋美齡晚年多次的自責——我們對不起漢卿。
大家都知道,張學良到南京后不久就被蔣介石長期軟禁,直到當事人蔣介石及其兒子蔣經國辭世,九十歲高齡的張學良方才重獲自由。在張學良長達半個世紀的幽禁生涯中,一直陪伴著他的就是那位風華絕代、溫婉可人的趙四小姐。
張學良重獲自由后,對記者說話百無禁忌,可唯獨對“西安事變”談得少之又少,關于蔣介石當年是否對他有所承諾,更是閉口不談。
但張學良承認自己被軟禁的時候,宋美齡一直對他照顧有加。因此有聰敏的記者試探著問他:是不是因為蔣夫人還在,你不愿意提到一些敏感問題惹她不快?張學良沒有說話,只是笑著拍了拍記者的大腿。
于是,大家只能耐心等待,等待張學良有機會親口說出“西安事變”中大家渴望知道卻又無法知道的若干重要細節(jié)。張學良非常長壽,2001年,已屆百歲高齡的他方才撒手西去。蔣夫人則更能活,在2003年的一個秋夜,106歲的宋美齡隨著曼哈頓大道上的淡黃色落葉一起溘然遠去。當年的謎團就此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