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5 20:22:36作者:智慧百科
1913年3月21日,正在日本長崎考察鐵路的孫中山,收到了一封來自國內的電報:宋教仁于上海火車站被暗殺。
殘酷的事實最能教育人,孫中山終于從鐵路之夢中驚醒過來,立即訂了返回上海的船票,并在四天后趕到上海。
當晚,國民黨高層便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孫中山憤憤地先發(fā)言:“這肯定是袁世凱干的!”頓了一頓又接著往下說,“這一次肯定要武力解決,你們給我組織兩個師的部隊,我要親自打到北京去找袁世凱算賬!”
黃興不等孫中山把話說完就大聲道:“此事萬萬不可,民國初建,人心思定,目前案件的審理對我們有利,我們應該先考慮法律解決。而且現(xiàn)在又沒有證據說是袁世凱干的,若興兵討袁,就是地方反抗中央,名不正言不順。”
實際上,刺殺案的審理進度非常緩慢。主要原因是相關人員無法出庭:武士英暴卒,洪述祖逃,趙秉鈞“病”……怎么審!唯一的好消息便是袁世凱迫于壓力,批準趙秉鈞辭職,由段祺瑞代內閣總理。
現(xiàn)在兩位巨頭掐起來了,會議的火暴程度自然也跟著升級。但各有各的道理,誰也說服不了誰,大家不歡而散。
第二天,國民黨的三個實力派都督——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廣東都督胡漢民也都電告孫中山,表示絕無實力獨立。
孫中山極為生氣,他沒有想到大家都不聽自己的??伤矝]有辦法,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怎么辦?只能等,等袁世凱出錯。
很快,孫中山等待的機會就到了。
在“刺宋案”陷于停頓的時候,袁世凱正忙著辦一件大事。他在策劃一件大事,那就是已經談了一年多的“善后大借款”問題。
由于民國新立局勢未定,原本應繳納的稅收大都沒正常收取,就是收取了地方也不肯上繳給中央。當然了,地方說自己不是不上繳,是沒法上繳,他們要養(yǎng)民軍,要安撫百姓。
但問題是:地方不繳稅,中央就沒錢。
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國家沒有錢總是萬萬不行的。何況民國初建,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了——裁撤南京、廣東等地的民軍,償還不平等條約賠款,支付政府辦公費用,履行對隆裕、溥儀的承諾……
總之,為了解決因為革命產生的或歷史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1912年2月底,袁世凱開始讓內閣向西方列強的銀行申請貸款。
有經驗的同志們都知道,找銀行貸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國力貧弱的中華民國向西方列強借貸,這中間牽扯的利益干系太多。所以中華民國的前兩屆內閣都沒有搞定此事。
在討價還價一年多以后,借款一事終于讓趙秉鈞內閣給完成了。
1913年4月26日晚,財政總長周學熙、外交總長陸征祥在北京匯豐銀行大樓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的代表進行最后的談判。
談判進行得很艱苦,雙方代表一直談到三天后的凌晨,才議定各項具體條款。
雖說借款不多,只有兩千五百萬英鎊,但是黃世仁在楊白勞面前還是很有權威的,“善后大借款”附加了很多條件。
首先,必須以中國鹽稅、海關稅作為擔保。
其次,銀行團享有各種優(yōu)先權、監(jiān)督權、審核權、用人權,等等。
當時的百姓也不懂什么國際會計原則,驚呼這些條款為“賣國”,斷不可行。
一般人這么想也就罷了,可是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國民黨也這么想,那就大事不妙了。
孫中山、黃興等人發(fā)電報斥責袁世凱違法借款,藐視立法機關,意欲擴軍備戰(zhàn),紛紛興師問罪。
尤其是孫中山,還說了一些刺激袁世凱的話,比如,“公今日舍辭職外,決無他策”、“必以前次反對君主之決心,反對公之一人,義無反顧”。
其實大部分人經過理性思考后,便會知道借款是擺脫財政困境的必然,可國民黨不這么想。
袁世凱看到國民黨人發(fā)來的電報后,很是惱火。最近一段時間,從內閣黨爭到宋教仁刺殺案再到善后借款,國民黨人實在是太不給他面子。因此,面對孫中山等人的詰問,他也就干脆撕破了臉皮。
袁世凱非但不理睬國民黨人的抗議,反而氣勢洶洶地斥責孫中山:“我現(xiàn)在算是看透了,你們這些人左也是搗亂,右也是搗亂,除了搗亂,你們就沒有別的本領。什么‘公今日舍辭職外,決無他策’,你真是決心跟老子干呢!我可以告訴你,我袁世凱就不能聽人搗亂,你孫文若敢動槍動炮,或另行組織政府,我就發(fā)兵征伐,絕無姑息養(yǎng)奸之余地。”
正在擬稿的總統(tǒng)府秘書長梁士詒遲疑了一下說:“大總統(tǒng),這樣說是不是太直接了點?”
袁世凱氣呼呼地答道:“就這么說,我對這話負責!”
這場起因于“善后借款”的嘴仗,標志著袁世凱與孫中山的正式決裂。
兩人從握手言歡到刀鋒相向,時間不到一年。
既然徹底決裂了,那就唯有兵戎相見。
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
袁世凱先動手。他先是收回黃興的陸軍上將軍銜,免掉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這三個握有軍權的國民黨實力都督,隨后滿世界通緝陳其美。
袁世凱為何要特殊“招待”陳其美,難道他知道陳其美在“刺宋案”中沒干好事?真實原因,不得而知。
如此一來,南方的國民黨人也只能起而應戰(zhàn)。
7月13日,李烈鈞成立江西討袁軍并發(fā)布討袁檄文,宣布江西獨立。
由此,“二次革命”正式爆發(fā)。因為這一年是癸丑年,所以此戰(zhàn)又稱“癸丑之役”。
兩天后,黃興趕到南京,并立即在他上次整編出來的精銳部隊——第八師的基礎上組織討袁軍。隨后,黃興趕跑江蘇都督程德全,占領南京,宣布江蘇獨立。
安徽都督柏文蔚也在隨后宣布獨立。
由此,安徽、江蘇、江西構成掎角之勢,直面北洋勢力。
有李烈鈞、黃興、柏文蔚做榜樣,廣東隨之宣布獨立,上海陳其美、福建許崇智、四川熊克武也誓師反袁。
表面上看,反袁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其實仔細分析過后就會發(fā)現(xiàn),反袁聯(lián)盟十分脆弱,不堪一擊。
一、沒錢。
這是個大問題,沒有錢,槍炮就沒有彈藥,士兵就得餓著肚子,戰(zhàn)斗就不能繼續(xù)下去。
二、不得民心。
在民國建立后,反對武力解決問題已成為當時國內的普遍輿論。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市井平民并不懂得什么革命大義,他們只希望能過幾天太平日子。
因此,對這次由信念最堅定的國民黨人以“刺宋案”、“大借款”為借口引發(fā)的內戰(zhàn),大部分國人都不予理解,也不予支持。
一向開明的云南都督蔡鍔也站出來反對:“總統(tǒng)如果有謀叛行為,應由臨時參議院彈劾;政治上有過失,則由國務院負責。動武就是叛亂,是國家公敵。”
三、革命軍力量分散,各自周圍都有強敵,無法互為后援。
像陳其美要應付浙江都督朱瑞的攻擊,廣東要應付廣西陸榮廷的進攻,而四川熊克武那里勢小地偏,對大局無甚影響。
四、革命軍內部素質參差不齊,思想也不統(tǒng)一,軍官投敵、軍隊嘩變屢有發(fā)生。就這種水平的戰(zhàn)斗力,能打勝仗那就是怪事。
國民黨在財力、軍事實力、社會輿論等諸多方面都不占優(yōu)勢,“二次革命”的結果可想而知。
袁世凱的軍事安排是這樣的——北洋軍兩路分進,一路以湖北為基地,進攻江西和湖南;另一路以徐州為前沿,向安徽和江蘇進軍。湯薌銘率海軍沿長江策應。
戰(zhàn)事的進展,完全符合之前的判斷,勝利的天平往一邊傾斜。
李烈鈞的討袁軍最先潰敗。起事一個月后,南昌失陷,江西戰(zhàn)場沒國民黨什么事了。
黃興的第八師在北洋軍的左右夾擊之下,十分狼狽,只比李烈鈞多撐了幾天。黃興見事無可為,便在某個夜間乘船離開南京,一走了之。黃興一走,其他的高級將領也紛紛出逃。
南京局勢陷入混亂,南京再無可戰(zhàn)之將領,似乎局勢再也不可挽回。
但是,就像某運動品牌的廣告語說的那樣,一切皆有可能。
像武昌起義一樣,在高級將領缺位的情況下,又是革命士兵主動站了出來。在臨時領袖何海鳴的帶領下,南京守軍與北洋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zhàn)。
攻城的主力是張勛的辮子軍。辛亥革命中守南京的張勛輸給了攻城的革命軍,他這一次是拼了老命也要把場子給找回來。
開始的幾天,南京革命軍并未明顯落于下風。但由于雙方實力相差太大,革命軍在堅持了二十多天后終于撐不住了,南京陷落。
南京城破后,張勛迅速變身為前輩曾國荃,將殺人放火屠城進行到底。辮子兵在南京洗城三天,大肆奸淫搶掠。
人在做,天在看。做多了缺德事,總是要遭報應的。
辮子兵在肆虐的過程中,不小心做掉了幾個日本人,一不小心引發(fā)了一起國際外交事件。
就因為這事,以攻陷南京之功換來江蘇都督一職的張勛,在江蘇都督的位置上屁股都沒有坐熱,就被迫將都督拱手讓給了馮國璋。這下可是把張勛氣得半死。
接下來,安徽、上海各地的討袁軍紛紛潰敗,“二次革命”徹底失敗。
從舉事到失敗,兩個月而已。
“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黃興、陳其美、李烈鈞、柏文蔚等人只好重新開始他們的流亡生涯。
流亡并不痛苦,但失去人心很痛苦。
他們的革命行動竟然得不到國人的理解和支持,有人甚至罵他們是以反袁為借口爭奪權力,罵他們用革命的名義綁架全國人民,所謂的“二次革命”根本不配叫革命。
失去人心固然痛苦,但也沒有為袁世凱做嫁衣裳痛苦。
這場戰(zhàn)爭,不僅嚴重削弱了國民黨在廣東、江西、安徽、江蘇等省的勢力,而且給了北洋軍源源不斷地進入南方各省的寶貴機會。戰(zhàn)爭結束后,除廣西、貴州、四川、云南四省外,其他各省均已納入北洋軍及其附屬軍的控制范圍。
更嚴重的是,這場戰(zhàn)爭把中華民國剛具雛形的政黨政治沖擊得七零八落,中國的憲政之路從此一去不返,這個結論的論據如下:
論據一,軍人勢力趁機坐大,軍人政治開始形成。
北洋的師長到了地方就當都督,掌控一省軍政,成為半割據勢力,更何況還有閻錫山、張作霖這種死抱著地盤和軍隊不放的土皇帝。槍桿子里出政權,接下來的三十年中,政黨和士紳開始依附于入駐各地的軍人,軍人干政成為政治生活的常態(tài)。
論據二,《臨時約法》成了空架子。
《臨時約法》這個套在袁世凱頭上的緊箍咒,在“二次革命”之前,袁世凱始終不敢公然違背,但“二次革命”卻大大削弱了制約袁世凱的力量——國民黨,使得袁世凱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輕而易舉地將《臨時約法》中所有針對他的制約體系一一拆除。
如此看來,貌似袁世凱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但他真的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