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6 21:22:36作者:智慧百科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由于大學不招生,工廠不招工,商業(yè)和其他服務行業(yè)也處于停滯狀態(tài),致使城鎮(zhèn)大批初、高中畢業(yè)生無法就業(yè)。
1968年夏,“積淀”了3年的1000多萬中學生,齊刷刷地站在了國家領導人的面前。這部分人如何安排,關系到剛剛穩(wěn)定的局面能否保持,因此必須就他們的出路做出盡快地抉擇。
毛澤東對此也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在1968年4月中共中央轉發(fā)黑龍江省“革委會”關于大專院校畢業(yè)生分配工作的指示中批示道:
畢業(yè)生分配是個普遍問題,不僅在大學,且在中學。
中央據此,要求“各部門、各地方、各單位、各大中小學的領導機關和負責人,按著毛主席這一指示,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廠,面向基層,對大、中、小學一切學齡已到畢 業(yè)期限的學生,一律及時地做出適當安排,做好分配工作”。
后來人們把這個批示精神簡化為“四個面向”的分配方針。 說是“四個面向”,實質上對于中學畢業(yè)生來講,主要是面向農村。其中“面向邊疆”指的是邊疆的農村,“面向基層”也指農村的基層,即參加農業(yè)生產。
而“面向工廠”那只是一句話而已, 因為在政治動亂的“文革”時期,一切正常的生產秩序和工作秩序都遭到了癱瘓性的損失,整個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的破壞, 企業(yè)人浮于事,根本不可能再大量地增加新的職工。
各地在貫徹落實“四個面向”的分配原則時,無不把安排的重點放在廣闊天地農村。4月21日,北京市“革委會”發(fā)出的《關于分配中學畢業(yè)生的通知》,強調動員“三屆”畢業(yè)生上山下鄉(xiāng)。
通知應用了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的按語:“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號召知識青年 “自覺地報名下鄉(xiāng)上山,服從國家的分配,到祖國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
“對于農業(yè)戶口的畢業(yè)生,應迅速動員他們一律回鄉(xiāng)參加農業(yè)生產。對城市居民戶口的畢業(yè)生,凡農村有直系親屬的,應動員他們回鄉(xiāng);原籍在農村而有其他親屬的,也應積極動員他們回原籍插隊落戶,參加農村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凡農村沒有親屬的畢業(yè)生,各區(qū)縣都應有計劃、分期分批地組織他們下鄉(xiāng)上山、下廠、下礦或參加邊疆的工農業(yè)生產建設。”
緊接著,山東、貴州等省市“革委會”都相繼就動員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作了決定。就這樣,一個上山下鄉(xiāng)的熱潮在全國迅速興起。
為了盡快解決“老三屆”畢業(yè)生的分配問題,這時的新聞媒體,關于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報道驟然增多。1968年五六月份,老知青典型邢燕子、侯雋等人在《光明日報》、《人民日報》上大談其下鄉(xiāng)的偉大意義;新的楷模層出不盡,蔡立堅、吳小明等名字由于新聞媒介的宣傳而聞名全國。
陳勇是北京13中的高中畢業(yè)生,也是高干子弟,他的父親曾在1938年就參加了八路軍,年僅16歲,在血與火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里,付出了受傷三次的代價,為人民立下了汗馬功勞,一直是陳勇心目中的楷模。
小時候,陳勇就有一個偉大志向,長大后也要向父親那樣,做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可天有不測風云,父母一夜之間成了“靠邊站”的走資派,被下放到了“五七干校”勞動,參軍當兵的夢想破滅了。
正在這時,內蒙古的一個農場來北京招工,陳勇覺得這是一個為革命立功的機會來了,便下決心要到祖國的邊疆去干一番事業(yè),父母得知后,不同意他的這個決定,因為在他的前面已經有三個哥哥下鄉(xiāng)當了知青,按照政策,他是可以留在父母身邊的,況且家里的奶奶和外婆都需要他的照顧。
當時的陳勇是很有對立情緒的,認為這是父母自私,只為自己的私利而置革命事業(yè)不顧,你們年輕的時候,還不是扔下家庭出來干革命的?怎么?如今輪到自己的兒子就有私心了?一氣之下,他給學校的宣傳隊寫了一封信,決心與父母斷絕關系,到祖國最需要的邊疆去干一輩子革命。
想不到,他沖動之下寫的這份公開信被工宣隊報到了北京市委,市委把它當成了典型材料,拿到《北京日報》上發(fā)表。一夜之間,陳勇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反潮流英雄。到了內蒙古之后,得到了當地組織的高度重視,不久入了黨,當上了農場的副場長。
當然幾年之后,有一天他收到了他大哥的一封來信,得知在他走后,奶奶和外婆因為沒人照顧已經先后去世,父母親也因為他的那封信中談及了他們的私心,在干校受到批判,母親經受不住折磨,也去世了,父親的身體狀況也不好, 已保送回京休養(yǎng)。他很后悔,為自己年輕氣盛之后所造成的結果而感到痛心,直到現在每每談及此事他都懊惱不已。
蔡立堅可以說是“文革”中由一名紅衛(wèi)兵小將轉變?yōu)橄锣l(xiāng)知青的典型。1966年大串聯時,她剛滿18歲,是北京長辛店鐵路中學高中學生。她隨該校一支長征隊去延安串聯,途經山西 榆次縣黃彩公社杜家山,這地方總共才5戶農家,交通不便,非常貧困。
看到當地農民困苦生活的情景,蔡立堅心血來潮,當即立下當一輩子農民的誓言,并于1968年的3月真的來到了杜家山。落戶后,她被選為副隊長,在山村辦起了學習班,每天組織村民學習《毛主席語錄》,每天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偏僻的小山莊響遍了《東方紅》、《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的嘹亮歌聲!”
7月4日,《人民日報》專門為她的事跡發(fā)表了評論文章《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贊揚她的下鄉(xiāng)舉動,說知識青年下鄉(xiāng)當農民“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是‘反修’‘防修’的重要措施,也是培養(yǎng)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并一再宣稱:愿不愿意上山下鄉(xiāng),走不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是“忠不忠于毛主席、忠不忠于毛澤東思想、忠不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試金石”。
當時的北京市“革委會”主任謝富治就公開說過: “我告訴你們,等到什么時候也得走,十年不招工,十年不當兵,等也是白等。”具體做法是:抓落后典型,組織大家來批判這些不聽話的中學畢業(yè)生;強制畢業(yè)生參加某種學習班,徹底認識自己的錯誤思想,并表示愿意服從組織分配到祖國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
對于那些不愿到農村去的中學畢業(yè)生來說,不可能長期處于抵觸情緒之中,更不可能長期在社會上閑蕩,時間一長,誰都有可能被迫就范。
據記載:北京101中學于1968年7月底分配57名到內蒙古插隊的任務,到8月底僅完成了7名指標。8月30日,工人宣傳隊雄赳赳地進入該校,短短幾天就取得“輝煌戰(zhàn)果”。截至9月18日,報名下鄉(xiāng)人數達144人,審批了122人,完成任務214%,其成功的秘訣就是強制。
很明顯,此時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已完全被政治化了,所以,當樹典型的手段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時,或者說在樹典型的同時,用政治的強制手段便成了制服不愿下鄉(xiāng)上山的中學畢業(yè)生的殺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