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8 18:22:37作者:智慧百科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王朝。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后正式掌權(quán)二十一年。武則天是該朝代唯一的皇帝。
武周仍然襲用唐制,武則天既是唐朝的皇后,又是兩個唐朝皇帝的生母,且死前恢復唐朝,死后以唐朝皇后身份葬于乾陵,故此歷史上一般把武周不會視作獨立的朝代,但慣例上把武周計入唐朝帝系,武周時期計入唐朝統(tǒng)治年數(shù)。
一、武周王朝歷史
武則天在684年借故廢除了自己的兒子李顯亦即唐中宗,改為廬陵王,流放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690年武則天命僧人作《大云真經(jīng)》,表示其為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天下主人。
隨即廢唐睿宗而稱帝,改國號為周,襲用周朝國號,并改元天授,改東都(洛陽)稱“神都”(但并未宣布遷都,武周時期法定的京師仍是長安),史稱武周。
武周期間,由于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朝臣不齒于她擁有男嬪妃(稱為面首),破壞了中國歷史千年來的一夫多妻制度,對她大加撻伐,指其身為女人,卻陰險、殘忍、淫蕩、玩弄權(quán)術(shù)。
武則天善于治國,為了打擊以關(guān)隴集團為主的公卿門閥,首創(chuàng)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以便選用賢士。并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國家在其主政期間,政策穩(wěn)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極其重要的基礎,史稱武周之治。
隨著武則天日漸衰老,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一直謀求東宮寶座,不過,朝臣大多傾向由廬陵王李顯,亦即希望恢復李唐皇室。
武周時期裝束
武則天采納了狄仁杰的諫言“只聽過兒子祭拜母親,豈有侄兒替姑母立廟之理”后,下旨接廬陵王回朝。武則天晚年希望廬陵王李顯改“武”姓,以繼帝位,延續(xù)武周命脈,但李顯的軟弱使她放心不下。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朝臣張柬之、敬暉、崔玄暐、袁恕己、桓彥范等人起兵,殺死則天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禪讓,李顯復辟,史稱“神龍革命”。
隨著唐中宗復位,恢復大唐的國號;武周結(jié)束。武則天退位后,唐室尊稱她為則天大圣皇帝,但其遺制去帝號,改稱則天大圣天后。同年十一月,病逝于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
二、武周王朝的歷史評價
對于這段時期治績一直深富爭議。否定武則天的人認為武則天當政時期,唐朝的政治出現(xiàn)了全面的倒退,若非唐中宗復位,武則天幾乎篡奪大唐皇室,他們把唐朝前期歷史的發(fā)展比作是馬蹄形,說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處于“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低谷。
肯定武則天的人則認為武則天當政時期是唐王朝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如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王雙懷。比較原始史料,可以認為武則天當政時期所發(fā)生的種種政治斗爭并未禍及一般平民,始終是一場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的權(quán)力爭斗,因而保證了唐王朝的生產(chǎn)和社會發(fā)展。
亦有人認為,武周的發(fā)展能承接貞觀的強盛,為其后的開元之治建立強大而又穩(wěn)固的基礎,實在功不可沒。武周政權(quán)采用唐朝的一貫手法統(tǒng)治,實質(zhì)只是短暫改朝換名,而她死前唐朝的國號恢復,對唐朝的及后發(fā)展利多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