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07 09:22:39作者:智慧百科
渾河血戰(zhàn)簡介
渾河血戰(zhàn)指天啟元年(1621年)發(fā)生在渾河邊的一場戰(zhàn)斗,其中后金兵約數(shù)萬人,明軍(主要為四川白桿兵4000及戚家軍3000)共7000余人。
主要軍事統(tǒng)帥:努爾哈赤、陳策、童仲揆、秦民屏、秦邦屏、戚金、周敦吉等,以后金慘勝結束戰(zhàn)斗。
渾河血戰(zhàn)發(fā)生在哪里?
公元1621年,明天啟元年。
自起兵攻明以來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努爾哈赤,趁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shù)臋C會,于是年三月直逼沈陽,隨即在十三日揮兵猛攻。
就在沈陽戰(zhàn)況垂危之際,城外渾河之畔一支由明末著名女將秦良玉派來的數(shù)千忠州石柱土司兵躍躍欲試。
《明史》載秦良玉部歷經沙場,戰(zhàn)無不勝,“馭下嚴峻”,所部號稱白桿兵,“素為遠近所憚”。時秦良玉派遣其兄秦邦屏統(tǒng)帶此勁旅赴遼,這支川兵皆強悍能戰(zhàn),裝備川東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利劍大刀和鋒利的長柄竹矛,身披鐵甲外又再套一層厚棉,刀、箭不入。軍容壯整,意氣昂然。
天啟元年(1621年)沈陽被后金攻占的時,一支由川浙兵組成的援遼大軍在總兵童仲揆、陳策等率領下,推進到渾河,欲與沈陽城內的明兵對后金兵進行夾擊。
聽說城已被占,陳策下令還師。游擊周敦吉等一再請戰(zhàn),諸將激動地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
于是明兵分為兩營,周敦吉與副總兵四川石柱都司僉書秦邦屏先渡河,在橋北立營;童仲揆、陳策及副將戚金、參將張明世統(tǒng)浙兵三千在橋南立營。
八旗驍騎的沖鋒不勝于川東土司兵之鋒銳,數(shù)沖未果,這些土司兵雖人數(shù)少于八旗,卻都殊不畏死,組織嚴明,使用的又是上帶長刃下配有鐵環(huán)的奇怪兵器,殊異平時明軍,使八旗軍極不習慣,打頭的精銳紅巴甲喇軍經惡戰(zhàn)被擊敗,當即退卻下來,八旗軍上下震驚!
騎兵不敵,努爾哈赤急以“后軍往助”,川兵也不畏生死寸土不讓。據(jù)《全邊略記》和《山中聞見錄》的記載,土司兵連續(xù)擊退八旗強勁的步騎猛攻,挾著攻占沈陽之勝利余威的八旗勁旅,竟在四川步兵抗擊下“死于槍弩者數(shù)千人”,后繼騎兵也被打得“紛紛墜馬”。
后金軍參領西佛先、佐領席爾泰、格朗也陣亡了。
但身經百戰(zhàn),并經受過嚴酷訓練的八旗軍也是相當頑強,“卻而復前,如是者三”雙方激戰(zhàn)多時,盡管土司兵們非常饑餓,而八旗雖以眾擊寡,卻仍然難分勝負。
連后來清朝史料也記載道:“明之步兵,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zhàn),戰(zhàn)之不退,我參將一人、游擊二人被擒。”“川兵營甚堅”
“諸將奮勇迎 擊,敗白標兵(即白旗),又敗黃標兵(即黃旗),擊斬落馬者二三千 人”擒后金一參將、二游擊。
川兵營甚堅,后金多次進攻無果。八旗勁旅“死于槍弩者數(shù)千人”,努爾哈赤急以“后軍往助”。李永芳找到被俘的明朝炮手,親自解開捆綁,人賞千金,用來攻擊川軍,發(fā)炮無不立碎者。
經過激烈交鋒,川軍終于饑餓疲勞,難以支持,全部被殲滅。周敦吉、秦邦屏及參將吳文杰、守備雷安民等皆力戰(zhàn)而死。周世祿從西北逸出,鄧起龍、袁見龍奪橋西奔,帶領殘軍俱走入浙營,繼續(xù)堅持作戰(zhàn)。
浙兵布陣于渾河五里之外,列置戰(zhàn)車槍炮,掘壕安營,用秫秸為柵,外涂泥巴。后金兵消滅江北川兵,迅速渡河把浙兵包圍數(shù)匝。
就在北岸血戰(zhàn)之際,南岸以童仲癸、陳策率領的浙江兵三千人也在離渾河五里處布列戰(zhàn)車銃炮,扎營響應。
努爾哈赤深感川兵之勁厲,再三告誡剛剛慘勝的八旗兵“勿輕敵”,并故意強調“仲癸所將皆川兵”以警醒部下。
后金兵得以集中兵力攻浙兵營,明總兵陳策、童仲揆、張明世、戚金等將領沉著應戰(zhàn),積極布陣,誓后金兵決一死戰(zhàn)。明軍以火器射擊,殺傷相枕?;鹚幱帽M,兩軍便開始短兵相接。
戰(zhàn)斗極為激烈,明軍的步兵沒有弓、撒袋,他們持三尺長的竹竿槍和腰刀,披甲胄,外套一層厚棉,刀、箭不入。在夜幕降臨時與后金兵交戰(zhàn),一度勝負未分。但后金增援部隊加入,明軍浙營潰敗,陳策戰(zhàn)死。
后金兵萬矢齊發(fā),童仲揆與戚金、張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并戰(zhàn)死。后金前后損失雅巴海、布哈、孫扎欽、巴彥、雅木布里、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戰(zhàn)將。
總兵朱萬良、姜弼率領三千余援兵,行至白塔鋪,觀望不戰(zhàn)。遣兵一千為哨探,遭遇到后金的將領雅松。雅松望風而逃,明兵放槍緊追,直追到后金左翼四旗兵營前。努爾哈赤得到報告,氣憤至極。在后金兵向浙兵營圍攻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明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始進前一戰(zhàn),遇阻擊先后敗去。
朱萬良部明軍稍經交手即行潰退,沿途被皇太極一路追殺,傷亡三千多人。朱本人后來也身死于遼舊之役。
此時苦苦鏖戰(zhàn)多時的八旗軍與川浙兵仍然打得勝負難分,統(tǒng)帥陳策、童仲癸再派使者向袁應泰叩首求援。
袁已經嚇破了膽,竟以后金強大派兵也扭轉不了戰(zhàn)局為由拒不答應。
渾河血戰(zhàn)結局
雙方血戰(zhàn)到天色將晚,八旗援兵又趕到戰(zhàn)場!童仲癸見已方援兵遲遲不至,遂與部眾將士都抱成仁之心,決死回馬殺向數(shù)倍于已的后金軍,最終除極少官兵幸免回遼陽外,陳策、童仲癸與副將戚金、將領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斗等大小將校共120多人全部義無反顧、悲壯殉國。
如何評價渾河血戰(zhàn)?
渾河南北大戰(zhàn),令輕取沈陽的后金軍意外遭逢勁敵,連續(xù)多次惡戰(zhàn),多次失利,險像環(huán)生,倍極艱苦。
后來的清人魏源也感慨其為:"是役,明以萬余人當我數(shù)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zhàn)."
而明人倍感自豪,《明熹宗錄》稱之為“凜凜有生氣”“時咸壯之”。
尤其是秦良玉所派川東土司兵面對數(shù)倍強敵的壯烈表現(xiàn),極其令人敬仰。后來的兵部尚書張鶴鳴曾經評說此戰(zhàn):"渾河血戰(zhàn),首功數(shù)千,實石柱、酉陽二土司功”。其他明軍也大多都英勇剛烈,為人所不齒的貪生怕死者少之又少。
這場驚天動地之戰(zhàn),也引起當時朝鮮人的極大觀注,時任滿浦僉使的鄭忠信向李朝報告中說“虜中言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戰(zhàn)之壯莫如黑山(即渾河)《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后來也贊道“虜之死傷亦相當,虜至今膽寒”。
而根據(jù)后金自己的史書,八旗所部確實受到極其沉重的打擊,傷亡慘重。
尤其是紅甲喇軍、白旗軍、連努爾哈赤最精銳的黃旗軍都曾在堅強的川軍面前敗下陣來。
八旗軍多名將領甚至在激戰(zhàn)中被明軍活捉。
為了穩(wěn)定軍心士氣,禱念在此役眾多的陣亡者,努爾哈赤還在十六日專門舉行了祭奠亡靈的大會。
八旗戰(zhàn)亡將領見于史料的有:雅巴海、布哈、孫扎欽、巴顏、雅木布里、實爾泰、郎格、杜木布、大哈木布祿、旺格等共九人。
根據(jù)《滿文老檔》之太祖卷19里的記錄,努爾哈赤對渾河北岸八旗步兵敗于川東土司兵之事極為憤恨,進行追查,革去了參將拜音達里、游擊伊郎阿之職。
主要罪狀是與川兵相遇時“不戰(zhàn)而敗走”,批評雅松“率吾常勝之軍,望風而走,以失銳氣”。
看了以上的介紹是否對渾河血戰(zhàn)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國古代戰(zhàn)爭請關注中國歷史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