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3-22 10:55:17作者:未知
女媧,是上古時期創(chuàng)世之神,也是后人崇拜的女神,那么黎山老母是誰?相信大家都看過西游記,其中有個環(huán)節(jié)就是黎山老母跟幾個神仙一起上演了一處招女婿的戲來考驗豬八戒。那么這戲里的黎山老母跟我們傳說的黎山老母是同一個人嗎?
黎山老母是誰?現(xiàn)在比較廣泛的解釋是:驪山老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仙名,亦稱作“黎山老母”,又作“驪山姥”,或“黎山老母”,道教崇奉的女仙。但是關(guān)于黎山老母的身份目前任然存在很大的爭議,有的人說黎山老母其實就是女媧,而有的人說黎山老母跟女媧并非同一人,而是星神斗佬!那么兩種說法各有什么緣由呢?
第一種說法:黎山老母是女媧
第一種說法認為黎山老母就是女媧,她同伏羲、神農(nóng)一起并稱“三皇”,列為人類始祖之一。
女媧不僅歷盡艱辛摶黃土造人,并為人們制定婚姻而又繁衍了人類,而且煉石補天,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使人類得以安居樂業(yè),《淮南子》中就指出她“以至德遺于后世”。這樣,驪山老母以德化人、扶持正義的道德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漢書·律歷志》將驪山老母稱為“驪山女”。傳說驪山是老母煉石補天時的座騎奉命而化,腹出溫泉神湯,沐浴能治百病。老母仙逝后,人們于驪山西繡嶺修建女媧祠以紀念她,后人逐漸稱之為老母殿。
據(jù)殿內(nèi)現(xiàn)存的《創(chuàng)修山路碑》記載,該殿始建于秦,唐初重建,主殿內(nèi)供奉驪山老母金身神像。作為人類的始祖之一,驪山老母備受尊崇。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女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說:“女媧功烈,非僅造人,又兼補天”,“誠天地初辟摩肩盤古之大神也”。
從以上的一些內(nèi)容和飲用依據(jù)可以看出,這些著作都認為女媧就是黎山老母,只不過黎山老母的形象比女媧更加鮮明,而且事跡和時間都更加詳細。但是這個說法有存在很大的漏洞,傳說女媧在補天之后力氣衰竭而死,那黎山老母是女媧的說法就無法成立了。
第二種說法:黎山老母是星神斗姥
據(jù)《驪山老母玄妙真經(jīng)》記載:老母乃斗姥所化,作為北斗眾星之母,綜領(lǐng)群星、功沾三界、德潤群生。作為北斗眾星之母,她在我國民間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道觀中通常都有供奉她的香火。
在民間,驪山老母多因和睦社會、匡扶正義、指點迷津、傳授秘籍而為世人所崇奉。《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申侯對孝王說:“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據(jù)史家考證,驪山女為戎胥軒妻,正當商、周之間。
在電視劇《西游記》中就有黎山老母的戲份,那一段戲,黎山老母、南海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四位神仙一起幻化人形,故意考驗豬八戒,上演了一處啼笑皆非的喜劇橋段。這個橋段也可以看出,黎山老母跟三位菩薩的同等地位,是一位神仙,在下屆為百姓供奉。
不得不提,關(guān)于黎山老母還有一些傳說,傳說黎山老母弟子萬千,而培養(yǎng)出來的又名的賢能之士也不少。尤其是在唐宋以后,驪山老母在小說或戲曲中卻進一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出了許多英雄女將,如唐代樊梨花、宋代穆桂英,甚至蛇仙白素貞、化蝶祝英臺等,都是驪山老母的徒弟。
據(jù)說,一代詩仙李白,也是在驪山老母“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的啟發(fā)下成就的。藝術(shù)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對于神化驪山老母、強化百姓對她神性的認同,具有重要的作用。說的直白一點,就是黎山老母這樣樣樣精通其實是人們賦予她的“能力”。
一個驪山老母,兩種信仰身份。這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并非個例。模糊性的信仰對象,既包含“神”,也包含“德”。
“神”無疑是滿足社會大眾精神需求的信仰基礎(chǔ),“德”則是移風易俗、化解社會矛盾的道德基礎(chǔ)。驪山老母被道教尊奉為至高無上的女神,無極大慈,護國佑民,扶持正義,教化世人,這實際上已經(jīng)超出了道教單純養(yǎng)生的關(guān)懷。
雖說大部分人都認為黎山老母其實就是女媧,但是小編個人覺得,這黎山老母就是黎山老母,女媧就是女媧,是兩個不同時期的神仙。女媧是自古就崇拜的創(chuàng)世神,在古代就有典籍記載女媧補天、造人的故事。然而那個時候記載黎山老母的典籍就很少,這就說明了,人們了解的女媧是上古時期的人物,而這黎山老母多是后來神化虛構(gòu)出來的神仙。
不過小編也覺得還有一種可能,中國受道教文化的影響很深,而傳說中黎山老母就是道家供奉的神仙,在凡間有很多黎山老母的道觀。所以小編大膽猜測,黎山老母也可能是道教文化中衍生出來的神化人物,這也正好折射了道家文化對于世間無私奉獻、母性的美德的崇拜和敬仰。
小編點評:無論黎山老母是不是女媧,反正人們流傳這些神話故事的初衷是不變的,只要精髓在,那么故事怎么說都是可以的,但是既然最精華的還在,那么何不將故事講得更真實、更容易讓人接受一點呢?這樣貼近生活是不是就更貼近人們心口呢?這樣的故事是不是也就更完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