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3-22 19:24:09作者:佚名
康熙六十一年朝鮮使臣回國后,報告朝鮮國王康熙之死、雍正即位的情況時說:“或稱秘不發(fā)喪,或稱矯詔襲位。內間事秘,莫測端倪。而至于矯詔,則似是實狀。”那么,雍正皇帝是否真的篡改遺詔,得位不正呢?
1722年10月,康熙到南苑狩獵十幾天后,覺得身體不適。13日病情惡化,當日夜里一命嗚呼。
14日大殮。不幾天后,皇四子胤模登基,年號“雍正”。雍正的突然即位,震動朝野。各種指斥雍正以陰謀手段矯詔篡位的謠言,幾乎同時沸沸揚揚地傳布開來。直至今日,關于雍正即位一事也是史學界爭論的焦點。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指出,史語所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可見,康熙去世時胤稹、隆科多并沒有拿出遺詔來,是隆科多搶先“口述”了由皇四子“繼承大統(tǒng),即皇帝位”的康熙“遺詔”。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獨自起草了遺詔,十六日宮內宣讀的遺詔雖然是內務府、翰林院共同撰寫,但底本卻出自隆科多之手。
有些學者認為康熙的這個遺詔,漏洞百出。懷疑前頭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后頭關鍵一句話是雍正加上去的。
現(xiàn)存遺詔滿文部分,均沒有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稹,人品貴重”這句話。雍正在當了七年皇帝之后,卻突然舉出證據:康熙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點間“急召”胤稹,在胤稹到達暢春園之前的早上七點左右,康熙已將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
這可信嗎?來揭秘吧認為以雍正的一貫為人及即位斗爭的慘烈程度,斷不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才宣布。而且,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在一篇上諭中說,康熙命他繼位,是在病危之時倉促間“一言而定大計”,并沒有一字提及“八人同受遺詔”的事。
除此之外,在康熙駕崩這一天,雍親王三次奉召到暢春園去見他父親,上午八點鐘左右,第一次見到他父親?!肚迨プ鎸嶄洝酚杏涊d,康熙對雍親王說,“朕病勢日臻”,就是說我的病情逐漸好轉,說明康熙這時候還不糊涂,還能說話,但是為什么沒有告訴雍正,你將來繼我的位?
有人說康熙保密,他跟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說了,怎么會跟繼承人保密?不可能。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康熙的這個詔書是偽造的。
我們還不妨退一步想:倘若康熙真有遺詔,雍正就不會處死隆科多了。隆科多當是“康熙遺詔”的唯一見證人。雍正應該把他供起來,以展示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而不應該將其殺掉。
有人說,康熙遺詔中說傳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了“于”,即“傳位于四子”。經考證,此說屬明顯訛傳。首先,清朝詔書向來用滿漢兩種文本,康熙辭世,事起倉促,遺詔用一種文本亦可理解,但這一文本恰恰是滿文。滿文無法對上述說法進行更改。
其次,按清朝當時的行文習慣,應稱皇十四子、皇四子,前頭有個皇字,如果改的話,那就變成“傳位于皇于四子”,就不通了。再次,清代“于”、“於”并不通用,“傳位于四子”當時應為“傳位于四子”,以殺人滅口。
以上種種疑點似乎都隱示雍正篡改詔書,都隱示雍正的即位是一個陰謀。當然,也有人認為雍正是遵照康熙遺詔即位的,理由如下:立太子之事本已鬧得滿城風雨,康熙年事已高,如真有意讓十四子胤欐即位,應讓他建功即回,又何必讓他長期滯邊達四年之久呢?
朝鮮《李朝實錄》載,康熙病劇,解其頭項掛念珠與胤稹曰:此乃順治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這充分表明了康熙傳位胤稹的意圖了。
然而,孰是孰非,300多年過去了,雍正即位始終是一個謎。
雍正在回避什么?雍正即位之后,遠遠地避開了他的父親康熙??滴跎熬幼〉臅炒簣@,是規(guī)模最大、最為富麗堂皇的皇家園林。雍正即位后棄而不居,另撥巨款營建圓明園,作為自己經常居住的行宮。
避暑山莊,是北京以外、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自康熙開始,幾乎所有的清帝,每年平均約有一半時間在那里處理朝政,
行圍打獵、摔跋騎射、賽馬火戲。雍正為皇子時也經常陪侍康熙前往避暑山莊。然而他即位后直至去世的13年間,卻再也沒有去過一次避暑山莊。
京東馬蘭峪,是清入關后帝陵陵區(qū)所在,雍正祖、父順治、康熙均葬于此。雍正則一反常規(guī),不入祖墳,將自己的陵寢建在了數百里以外的京西易縣。
雍正的這些非常之舉,不知是否源于心中有愧,亦或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