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楊健結局是什么揭秘 《狂飆》楊健最后結局怎么樣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9-07 11:07:12作者:佚名
62天前,《隱入塵煙》在影院的排片有限,宣傳也不算多。
導演李?,B,沒有大眾知名度,鄉(xiāng)土氣息的海報也不惹眼,連片中最有名氣的演員,因其突破形象的農婦扮相,很多人認不出來她是海清。
幾乎沒人看好這部影片。
7月8日,《隱入塵煙》上映當天,首日票房沒過35萬。貓眼預測其總票房不會過200萬。
未來似乎黯淡,卻永遠充滿期待。
9月3日,《隱入塵煙》逆襲之勢已成定局,單日票房破千萬。
貓眼再次預測總票房——1.2億。
四天后,9月7日一大早,《隱入塵煙》票房就破了一億大關。
突破的還有口碑,《隱入塵煙》從最初豆瓣評分7.9分,已經到了8.5分。其他網(wǎng)絡平臺,有的甚至打出9.5高分。
一部聚焦西北農村題材的文藝片,何以逆襲?
《隱入塵煙》主要出品公司是嘉映影業(yè),宣傳營銷事宜也由該公司承擔,嘉映相關負責人向「文娛春秋」分析這部電影在市場的現(xiàn)象級表現(xiàn)時認為:
“這不是靠經驗復制的項目。不管從創(chuàng)作,還是從宣發(fā),很難對它的‘成功’找到清晰的原因。無論怎么看,它更像是一個孤例?!?/p>
“孤例”,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魅力。
「文娛春秋」此前與《隱入塵煙》導演李睿珺進行了深入的對話,也許,從他的言談中,可以窺見“成功的密碼”。
不過,李?,B卻說,“做好一部電影是個偶然?!?/p>
因為“拍好一部電影太難了”,而“拍不好才是常態(tài)”。
他不認為自己是很聰明很有才華的導演,一直很笨拙地做電影。
“笨拙地做電影”,與這個時代的熱鬧,恰恰相反。
以下,是李?,B的自述(基于對話整理)——
李?,B:做好一部電影是個偶然
|選擇海清做女主,是還她一個恩情
有一年,我去重慶的一個影展做評審,先到了一天,但當晚我的妻子生病了,我緊急回去陪她做手術。
第二天,評審們都到了,擔任評審之一的海清沒見到我,就向其他人打聽。聽說我家里有事,她就主動加我微信。得知我妻子生病這個情況后,海清說她以前演過醫(yī)生的角色,去過一些醫(yī)院體驗生活,認識一些醫(yī)生,可以幫我聯(lián)系,問我需不需要幫忙咨詢。
我當然說最好不過了,因為當時情況比較危急,我們都不認識這方面的人。
在沒有任何交往的情況下,海清主動提出幫助,我很感動,覺得海清很善良,(心里想)得找機會能還人家一個恩情。
后來,我們偶爾會一起吃個飯,她也問過我,有什么適合的角色可以合作。2019年,寫完(《隱入塵煙》)這個劇本,我突然間想起來,海清至少在年紀上是合適曹貴英這個角色的,而且她有家庭。
因為如果不到這個歲數(shù),沒有家庭,沒有孩子,家里面沒有老人,其實你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的理解、感受都會不一樣。
我覺得她歲數(shù)已經到了,也有豐富的生活閱歷,而且她之前表達過(合作)意愿,如果她正好愿意來演,喜歡這個劇本,我從自己的內心深處,就覺得還了海清老師當年幫助我妻子的恩情。
然后,我把劇本發(fā)給她。她說很喜歡這個角色,也喜歡劇本。
我說,可能我們要在一年時間里,斷斷續(xù)續(xù)分5次拍攝。這樣的話,她在一年內不能接一部完整的電視劇,比如三、四個月的那種大戲她基本接不了。
我還說,你必須要說方言,必須要去體驗生活,不拍攝時,可以自由活動,但是拍攝期間絕對不允許離組、串戲什么的。
要是能答應這些條件,我們就合作。
而且如果你要答應,我就要把你變成那個角色,至少是要接近角色。如果你把時間給了我,我沒有把你向角色靠攏,那是我對不起你,也對這部電影不負責任。
然后,海清說,這一切都沒有問題。
2020年初,我就安排她去體驗生活了。
在電影中,我投射最多的是——作為人,要保持善意,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下去。
可能我就是西北人性格,整個河西走廊地區(qū)的西北人,多少有點一根筋,有點倔,沉默寡言,不善表達,(在電影里)有意識或者無意識都難免會流露出。
我覺得,好的婚姻其實就是長情的陪伴,(兩個人)能不能理解對方,能不能在逆境中給予對方更多的關愛和關心。這個(在婚姻中),可能是更重要的。
|拍電影和農民種地是一樣的,不可控
這一年當中,我對生活、對生命,乃至對電影,也有了重新的認識。
過去一直說,拍電影是處理時間、人和空間的問題。(有一次)我站在莊稼地里面,突然發(fā)現(xiàn)農民也是一樣的——農民也是用一年乃至一生處理生命和時間的問題。
農民一輩子都在做一件事情:每年開春把糧食種下去,秋天收回來。第二年還是做同樣的工作,可能一輩子都在做一件事情。
拍電影也一樣,我們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吸取養(yǎng)分,吸取經驗,把這件事情有耐心地去做好。
不管干任何事情,得有等待的耐心,比如,我們拍攝電影的時候遇到了疫情,這都是不可控的。就好比莊稼,有時候剛澆完水,突然來了一陣大風,所有的莊稼就被刮倒,有的可能就折了,有的就死了。
農民最終能收獲多少?有不可控的因素,無法確定。電影也一樣,我們能做的就是把一切交給時間,好像一切既確定,但又未知。只能盡力拍好每一個鏡頭,盡力地守護好每一場戲。
不管你是在拍攝一部電影,還是在做一件事情,在生活中難免會碰到偶然和意外,但不可能說因為這樣就放棄。
未來,我應該會繼續(xù)關注農村題材。談不上堅持,因為沒有人逼迫我做這個事情,如果說這是主動選擇或者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它不需要“堅持”的,這取決于自己的興趣點所在。
《隱入塵煙》電影開始有一個鏡面的反射,是老四坐在屋子里,他發(fā)現(xiàn)貴英在驢子旁邊看他。
我想要一個完整的情緒,是他倆相互第一眼看見對方,以至到中間的緊張,再到難為情的不知所措。我不想去切碎這種表演,想要兩個人同時的你來我往的化學反應,讓它在一個鏡頭里面產生。
這樣的長鏡頭最大的挑戰(zhàn)是演員,不是所有的演員都能經受住長鏡頭的拍攝,但是兩個演員都完成得很好。
在電影里,有一些長鏡頭的調度,會借助鏡像去反射,然后在空間風格上做特殊的空間處理和呈現(xiàn)。
另外,鏡子是一個很復雜的意象。
其實,我們照鏡子,鏡子里面的自己也許是另外一個世界的自己,是你內心另外一個層面的自我,它有幾重的意象。
每個觀眾在看到這個部分時,大家會根據(jù)自己的美學興趣,肯定會有自己的解讀。
|拍好是偶然,拍不好是常態(tài)
我尊重任何觀眾的真誠感受。
當一個導演完成了一部電影,這個電影其實就已經不屬于你了。
它屬于銀幕和觀眾。
評論(指影評和評分)其實就是屬于觀眾和電影之間發(fā)生的事情。
我們拍電影,是希望能夠讓更多觀眾在市場里面看到更多元的可能性。
觀眾在一個平臺上去表達他們對電影的聲音,不管是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那是觀眾跟電影之間的事情,(導演)都必須要去接受。
我們做電影又不是為了統(tǒng)治觀眾的思想。
這就違反了藝術的自由精神,首先是得讓觀眾有自由評論的空間,對吧?
我有時候開玩笑,說一個導演在劇組里面其實是最沒有經驗的人。
比如,我現(xiàn)在拍了6部長片,這6部長片加起來的工作日也就小200多天。
我從2006年拍第一部電影,到現(xiàn)在也16年時間了,這16年間實際上我真正坐在監(jiān)視器后面參與拍攝的時間有限,就是這200多天的經驗。
比起劇組的其他工作人員少得可憐。
導演這種工作,不是隨時隨地可以實踐的,幾年才能實踐那么幾十天,我們盡力的去完善自己的技能,完善對于電影的理解,完善對世界的認知,盡力把它做好。
我不認為我是一個在電影導演方面特別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其實我一直是在很笨拙地做電影。
所以,對我個人來說,其實做好一部電影是偶然,拍不好才是常態(tài)。
因為,拍好一部電影太難了。
|我剛畢業(yè)時也很狂
|第一部電影的失敗,給了我經驗
我后面的很多導演經驗都來自于第一部電影,當時沒有準備好。
那個時候我剛剛畢業(yè),也很狂,覺得別人能做好一部電影,我也可以。憑著這種“狂”,在零經驗的基礎上想去做好。
當時我23歲,初生牛犢不怕虎,無知者無畏,什么都不懂的情況下,就硬著頭皮說我什么都懂了,我就要去做,然后強裝什么都懂了,什么都會了,硬要去做。
最后付出的代價有一點深——(第一部電影)做出來有問題。
劇本寫得不好,現(xiàn)場籌備不充分,錢又捉襟見肘,又沒有指導演員的經驗,也沒有和團隊溝通的能力和方法。
拍得很吃力,中間好多次想過要放棄,最后大家鼓勵我,說都已經這樣了,就拍完,剪出來之后,才能認識到自己(當時)的能力。
你不拍完一部電影,只說是沒有用的,你拍完一部電影剪出來了,自己放給自己看,朋友幫你看的時候,問題才會顯現(xiàn)出來。
因此拍完第一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我知道以后要怎么去做電影:要去用特別嚴謹特別敬畏的心態(tài),要學會有耐心。
后來我拍每一部電影,預算都做到非常細,細化到每個人一天喝幾瓶水,多少錢,乃至于幾輛車,一輛車的油錢是多少。
因為拍(文藝片)這個類型的電影,它不太像商業(yè)類型片,會有那么多的受眾,也就不會有那么高的票房收入,沒有那么高的票房收入,我們前期的拍攝成本也不會那么大。所以說大家就要想辦法,在有限的資源里提高效率,節(jié)省資金的情況下,還要保證它的質量。
第一部電影的失敗,給了一些經驗。(當時覺得)沒關系,至少在拍第二部電影時,不要犯第一部電影同樣的錯誤。但是,第二部電影又會犯新的錯誤,沒有預料到的錯誤,然后第三部電影不要犯前兩部電影的錯誤……
拍電影就是一個經驗積累、熟能生巧、升級打怪的過程,你到不同的階段,會出現(xiàn)新的怪獸,要把它消滅掉。如果升級打怪成功了,這部電影就順利完成了,如果沒有成功可能電影就夭折了。
一定要前期準備充分才可以,即便你準備的很充分,現(xiàn)場可能還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何況你準備的不充分,更會出現(xiàn)很多你掌控不了的問題。
李?,B的第一部電影《夏至》
我曾經去探過某部電視劇的班,看他們的拍攝現(xiàn)場。要是突然間讓我馬上去拍(電視?。┻@種東西,我可能還真弄不了。
因為要求很快,三天一集什么的,會大量的跳拍。
它是另外一種技能,不是說你愿意不愿意(拍電視劇)的問題。
電視劇的拍攝方式,跟電影完全不一樣的。包括商業(yè)類型電影跟文藝片的拍攝其實都完全不一樣。
作為導演,首先能不能適應那樣的工作方式,這是一個問題。除了適應能力,還需要其它經驗。
|找親戚做演員,因為省錢,也好溝通
和畢贛沒在學校見過(注:李睿珺畢贛都就讀于山西傳媒學院)。因為我是2003年就畢業(yè)了,他是08年入校的。我倆完全在不同時空。
我倆認識是在后來。有一次畢贛剛剛拍完《路邊野餐》,我們在一個活動上碰見,他過來打招呼,說是山傳(山西傳媒學院)的校友,剛拍了一部電影,咨詢了一些問題什么的。
除了是校友(還有一點相似),我們都啟用了自己的親人來做演員。
2009年,我回老家拍第二部電影(《老驢頭》),那個故事寫的是發(fā)生在村子里面的事,然后就想能請什么樣的演員來,選來選去,(發(fā)現(xiàn))村子里面人最合適。
一開始,本來是村子里其他人,但是他們有時說不來就不來了,也不懂你是有預算的,他覺得不來半天不會影響到你什么。他們不懂,因為他們不是職業(yè)的。
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有問題,最后就說選親戚,親戚好溝通一點,萬一他不來了什么的,過去說服一下,好做工作。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親戚省錢,有一些不用花錢。
把他們訓練成演員,但前提也是(要)合適。
比如說我父母,我哥哥,我女朋友,我姨父就是現(xiàn)在這部電影(《隱入塵煙》)的男主演,《老驢頭》時他演配角。我姨父的兒子也在這部電影里參與演出。
還有我小姨,甚至他們的兒子、女兒,還有我舅爺爺什么的,全部都是親戚,(被我)訓練成我的演員。
從參演《老驢頭》開始,之后到現(xiàn)在他們都會參與每一部電影。
他們一般都是只演我的戲。
我的很多親戚,他們年紀大了,有的不會說普通話,也有別的戲找他們,因為他們不會說普通話,就沒法去接演那些角色。
其實專業(yè)演員應該更容易會演好,因為受過專業(yè)的訓練,加上這么多年積累的現(xiàn)場表演經驗,和那么多的導演、主創(chuàng)的接觸,會對影視有更深的認知,按理說他們會演得更好,這取決于心態(tài)。
可能時間久了,有人會把這個東西(演戲)當成很重要的事情去做,有人就覺得這只是個工作,完成了就行了,你覺得滿意就滿意,是一個謀生手段、謀生技能。
有人把它(演戲)當做一種愛好,有的人是當做一個職業(yè),演出的成色當然就會完全不一樣。
| 7歲以前,我們村都沒有電
| 能看到什么電影
最早影響到我的電影,應該是維托里奧的《偷自行車的人》,是我在大學看的,剛上大學,以前沒機會看那樣的電影。
我1983年出生,但我們村子1990年才有電,7歲以前,我們村這邊沒有電,點煤油燈的,你能看到什么電影的對吧?
能看到的,都是《南征北戰(zhàn)》《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這樣的電影,沒有機會接觸到外面世界的信息,包括什么國外電影,沒有機會。
后來到90年代以后,偶爾能看到一些香港電影什么的,因為那個時候有錄像廳了。但是國外的電影還是看得少,而且90年代以后,電視臺經常會播國外的譯制片,那些配音都很夸張,又大多數(shù)都是那種古代歐洲的宮廷戲,也看不太懂。所以,當時對歐美電影一點興趣都沒有。
直到大學學影視之后,上了視聽語言分析課、影片分析課。
上視聽語言課時,開始接觸很多電影,才突然間打開了對于外國電影的興趣和認知,能看到很多超出觀影經驗的電影,開拓了視野。
《偷自行車的人》海報
我當時第一次看到《偷自行車的人》時,感受就很奇怪,因為沒有去過意大利,也不認識這對父子,那部電影就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然后也不知道五六十年代意大利的歷史。但是看了那部電影,發(fā)現(xiàn)那兩個父子的命運,因為一輛自行車的問題(產生碰撞),后來這兩個人物會久久地住在心里面,不愿意離開。
也可能有一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時不時會想起這對父子的命運,為他們擔憂啊,心酸難過。我覺得這就是電影的魅力。
我反思了很多,為什么電影會有那么強大的力量,會讓人反復思考。
因為我高中的時候一直在學繪畫和音樂,這個(感覺)是之前繪畫和音樂從來沒有帶給我的沖擊。
所以大學時,我就暗下決心想拍電影。
有很多非常好的導演,比如說安東尼奧尼、塔科夫斯基、安哲羅普洛斯、小津安二郎等,我都很喜歡他們的作品。
我平時看的書比較雜,什么書都看,看小說,看影視方面的理論方面的書,也看一些什么詩集,沒有什么特別。
早期比如說陳忠實、蘇童、余華、閻連科、畢飛宇,甚至是韓東的詩歌,海子的詩歌,歐陽江河的詩歌,顧城的,北島的……確實還都挺多的。
可能有一段時間會對哲學類的有興趣,有一段會對歷史類的有興趣,有一段時間會對地理或者考古的有興趣。
我經常會沒事去書店溜一溜,漫無目的地翻一翻,突然翻到了一個東西,有興趣就會讀一讀。
在看書這方面,我完全是雜食性的動物。
未來,我并不排斥有好的小說去改編,假如能碰到一個好的小說,它能快速幫你進入到那個情境里面。因為它已經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了,小說影視化,相當于你是會站在一個巨人的肩膀上,然后再去往高了走會更容易一些。
當然經典的小說要改編好其實是很難的。
有的小說適合改編,適合影視化,有些小說挺難影視化的,還是要看能不能碰到合適的。
也可能有時候碰到了一個合適的,有興趣,結果一打聽人家已經把影視版權賣掉了。這種事,也要看機緣。
| 我們這一代的導演很難被歸類
第六代(導演)之后,我們很難歸類。
第五代導演,因為他們早期受教育的情況,和當年恢復高考,他們集體開始拍攝電影時,有一個新的方式,跟第四代完全不一樣,他們的影片也跟第四代的氣質不一樣,但是同時他們(第五代)之間的氣質又是相似的,然后就很容易歸類。
第六代的制作方式可能都是從獨立電影開始,把電影回歸到普通人的視角去講普通人的生活。
2000年左右,我們的影視教育,除了幾大專業(yè)院校以外,全國都在擴招,擴招導致很多大學都有影視專業(yè),教育信息越來越開放。
數(shù)碼時代的來臨之后,大家又便于去創(chuàng)作。
所以每個導演的作品都不一樣,每個人關注(題材)的方式,講述故事的方式和拍攝方式都有差異。
所以(我們這一代),不太像第五代第六代,那么好歸類了。
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我盡量去做想做的事。
如果說現(xiàn)階段能做,那我們就做,現(xiàn)階段不能做,那我們就再等幾年,看什么時候能做再做它。
什么時候都可能會遇到(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收緊)這種問題。
以下為李?,B原聲>>
訪談及整理 | 水方人子
編輯 | 茜文
策劃 | 文娛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