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承諾將“增加PS5主機供應”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9-24 06:11:04作者:智慧百科
那是個炎熱的下午。
剛上小學的我結(jié)束了一天的神游,回到家打開了電視,準點收看《迪迦奧特曼》。
但是那天電視臺導播大概是整岔批了,心心念念的《迪迦奧特曼》并沒有播放,一腔少年心氣無法通過跟唱《奇跡再現(xiàn)》抒發(fā)出來,電視上反而放起了看起來很娘炮的東西。
...哥們愣住了。
那一刻,那一剎那,喺呢個moment,一個11歲、還穿著山寨勝利隊隊服、臉上的鼻涕還沒擦干凈的男孩兒,第一次感受到了“曲線美”,也是第一次完成了關(guān)于身體美學和沖動的啟蒙。
要爆嘞
直到家里大人覺得我正在看一些不適宜我年紀的東西,一巴掌給我拍走,然后關(guān)掉電視。
但那份沖擊已經(jīng)完成,從此一去不復返。
我想這大概就是《貓眼三姐妹》對我這種90后小朋友的意義,是奧特曼和假面騎士外的另一種審美,是第一次對著電視面紅耳赤、心跳加速,是從此不復往日的心悸,仿佛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變了,仿佛自己都成熟了。
熟悉我的讀者們都知道,我是個從不吝嗇于揭示自己XP的卑鄙家伙,我把這當做是面對自我的一環(huán),只有誠實地面對自己,才能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我,所以我就不拐彎抹角了,《貓眼三姐妹》里的大姐來生淚成熟、知性、睿智的形象,塑造了未來我對成熟大姐姐的好球區(qū)。
奧地利詩人賴內(nèi)·馬利亞·里爾克曾說過,“性欲是一種官能的體驗,它為我們帶來一個大而無限的經(jīng)驗,是一種世界性的知識,也是所有知識充實的光輝”,對我來說那光輝的原點,大概就是來生淚了。
然而就在昨天,我看到了Amazon Prime Video將制作《魯邦三世》X《貓眼三姐妹》聯(lián)合動畫的消息,預定2023年推出,名義上這玩意兒還是《魯邦三世》的50周年紀念和《貓眼三姐妹》40周年紀念作品,但預告一出兩邊的粉絲都他媽給整無語了。
十幾年過去了,又是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又是無意間看到《貓眼三姐妹》,哥們又愣住了......
你們丫誰啊這都是?
拋開這看起來多少帶點僵硬的三渲二動畫不談,畢竟比它更僵硬的便宜動畫咱也不是沒見過,怎么著現(xiàn)在的日本動畫業(yè)界已經(jīng)連寫實美型角色都做不來了?回想一下2019年在《城市獵人》劇場版動畫里客串的版本,那會兒為了保持整體畫風統(tǒng)一雖然也挨了不少罵,但高低也算是經(jīng)典復刻。
這怎么三年過去開倒車的油門摁死不放了呢?
這種糟糕的感覺就像是你某天在街上偶遇了你的初次暗戀對象結(jié)果她整容成了網(wǎng)紅臉一樣的令人窒息
冷飯新炒這件事在最近幾年可謂屢見不鮮,我一般把這種情況歸結(jié)到疫情時期經(jīng)濟亂套之后,廠商們想要利用老IP回避風險的一種舉措,這沒什么問題,我們也樂于看到沉寂數(shù)年的經(jīng)典作品重回大銀幕。
問題在于,這些老作品被翻新之后,好像有點水土不服。
019年上映的《城市獵人》劇場版動畫和上一部日升制作的劇場版《城市獵人:百萬美金的陰謀》相隔近30年,《貓眼三姐妹》的兩季TV動畫完結(jié)于1985年,此后便再也沒有以她們?yōu)橹鹘堑膭赢嬐瞥觯瑫r間的鴻溝改變了太多東西,主流風格的轉(zhuǎn)變就是其中之一。
《貓眼三姐妹》是標準的80年代日本動畫,中國大陸地區(qū)引進時已經(jīng)是2001年
一定要說的話,1983年開播的《貓眼三姐妹》原版動畫,已經(jīng)是為了妥協(xié)制作難度、相較北條司的漫畫風格簡化后的版本,一個不能回避的現(xiàn)實因素就是以北條司為代表的的寫實風格漫畫在制作動畫和周邊商品時非常困難。
1981年漫畫連載第一話的原稿
不管是《貓眼三姐妹》還是《城市獵人》,最初都是在《周刊少年Jump》上連載的,分類上屬于少年漫畫,這至少說明硬派(且難畫)的寫實風漫畫曾經(jīng)也是少年漫畫的中堅力量,北條司的兩位助手,井上雄彥和梅澤春人也是在《周刊少年Jump》上完成了各自的成名作《灌籃高手》和《圣子到》。
但這類寫實風漫畫在90年代后就離開了少年漫畫雜志,轉(zhuǎn)向在青年漫畫雜志連載,而新千年前后開始連載的“三大民工漫”所代表的新時期少年漫畫,無一例外都在風格上進行了簡化,這也算是少年Jump編輯部內(nèi)部審美的一種傾向,強調(diào)重故事,并且簡化風格也更適合商業(yè)化。
井上雄彥的《浪客行》,1998年開始在青年漫畫雜志《Morning》上連載
關(guān)于少年漫畫的風格演變,可以參考《食夢者》中的一些情節(jié)
硬派的寫實畫風當然沒有絕跡,今天仍然能在各種青年漫畫雜志上看到,一些漫畫作者還會主動將畫風靠近上世紀的作品來還原當時的感覺,這就像是今天的流行音樂中也開始頻繁出現(xiàn)復古的合成器音色和器樂,當我們這代人成長為消費主體,我們會不自覺地想要回溯自己成長時期的審美元素。
但不能否認的是,少年漫畫更代表“主流”,即使少年漫畫中也不乏非王道風格的作品,在主流風格被有意塑造得更加商業(yè)化的今天,從結(jié)果上來說,想要復活的那些老作品,也不得不跟著主流風向走。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這些和記憶中的樣子八竿子打不著卻還是要頂著同一個標題的作品。
但可能這也是當前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種無奈,“集體炒冷飯”在動畫、游戲、音樂、時裝等等圈子里都是個大趨勢,如果把這些行為全部歸結(jié)到廠商們回避風險的投資考量,似乎又是在否認我們身為觀眾內(nèi)心的聲音,我相信有些東西可以一直喜歡下去,無論過去多少年。
(我這話說出來多少有點慣著某些廠商了,請廠商自覺給我打錢)
而這份真情也不應被辜負,觀眾不希望被欺騙感情,如今的現(xiàn)狀,更像是生產(chǎn)者和受用者之間達成了某種共識,是美好記憶和安全空間的微妙平衡,也因此,只要有一環(huán)出了岔子,我們就會更加痛苦——新鮮感已經(jīng)讓位,如今連美好記憶也要被糟蹋嗎?
真正的無奈就在這里,因為所有的變化都在向你傾訴,今天已經(jīng)不是1981年,黃金時代已經(jīng)是過去時,錯過的音樂浪潮不會再回來,童年向往的玩具今天已經(jīng)漲價數(shù)倍。
而你,也已經(jīng)不是當年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