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和基金的區(qū)別 關于理財和基金的區(qū)別介紹
2023-01-26
更新時間:2022-05-23 10:33:38作者:未知
去年底,初中生小楊的媽媽發(fā)現(xiàn)女兒手臂上有許多小刀劃痕,她懷疑在學校有人欺負女兒,就報了警。
經(jīng)調查才知道,因為身材瘦小,女兒被同學取了外號,受到小團體的孤立,同學們將她視為班集體的“小透明”,或是課余的消遣樂子。
長期遭遇這種“看不見的暴力”,小楊的性情慢慢發(fā)生了變化,她陷入了嚴重的自我懷疑,每當在學校碰到傷心的事,她就會拿起小刀在手臂上劃一道口子。
媽媽報警后,小楊才終于釋放了所有情緒,大聲地哭訴,“我不明白,他們?yōu)槭裁催@么對待我?”
校園冷暴力并不少見,只是它過于隱秘,往往得不到老師、父母的重視。像小楊這種情況,所幸家長發(fā)現(xiàn)及時,沒有造成特別嚴重的后果。
但有些孩子就沒那么幸運了。
2018年3月,英國一所頂尖的文法學校發(fā)生了一起死亡事件,一名才華橫溢的女學生在學校操場上吊死亡。
警方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這名女生自殺的原因是受到了同學們的冷落。
大人們常說孩子的世界干凈而純良,但那里未必是一方凈土。在懵懂孩童的內心深處,也并非沒有嫉妒與傷害。
并不是所有的暴力都是拳腳相加,越是那些悄無聲息的冷暴力,越會摧殘一個孩子脆弱的內心。
“我”&“我們”
有很多人上學時甚至是工作后,都會處在“孤獨”與“被孤立”的處境中。
人是社會性動物,在團體生活中雖能以個體存在,但卻不能只存在于個體。
就如同韓國電影《我們的世界》中的女生李善,她不希望變成孤獨一人的孤立者,于是和藏有秘密(這個秘密我們留在文末交代)的轉校生韓智雅成為了好朋友,可她們的友誼只維持了一個暑假。
四年級的李善,長相一般、學習一般、家境也一般,在一眾學習拔尖、氣質好、愛打扮的女生當中,非常不起眼。她在班里是被孤立的那一個。
體育課上玩躲避球,她是不受歡迎的隊員,石頭剪刀布輸?shù)哪墙M,不得不讓李善加入,卻因為其他組員故意說她踩到邊線,而早早出局。
每次活動,她都是最后一個加入、最早一個淘汰的隊員。
看到小小年紀的她根本無力去為自己辯解,不免有些心酸,可誰又能幫她說話呢?
這樣的日子任誰都不好過。好在此時李善結識了轉校生韓智雅,兩個人假期形影不離,友情迅速升溫,兩個女孩兒都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為對方好——
李善送給智雅一個自己精心編織的手鏈,還用鳳仙花汁為她染指甲,并極力說服媽媽,讓智雅住到家里來。
文具店里,智雅看到李善非常喜歡一盒彩筆,但又舍不得買,她就趁老板不注意偷了彩筆,兩個女孩兒笑作一團。
整個暑假,她們都膩在一起,一起蹦床,一起蕩秋千,談天說地,還分享著各自的秘密。
在這個朋友比父母重要的年紀,李善與智雅都非常用心地維系著彼此的友情。
“天使”&“魔鬼”
如果日子能一直這么下去就好了,可女孩子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有一天,智雅看到李善和媽媽親昵地抱在一起,父母早已離婚和奶奶生活的她,心里異常失落,兩個孩子的友情也由此出現(xiàn)了裂縫。
恨意衍生的時刻,任何人都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天使,嫉妒在孩子們的世界里極其純粹,以至于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對嫉妒對象的復仇。
智雅開始不停找茬,從李善家空調不涼,到她沒上補習班、不接自己的電話。
開學以后,智雅為了融入新集體不受排擠,故意疏遠了李善,與班里的優(yōu)等生寶拉小團體抱在了一起。
一路小心翼翼的李善甚至還沒弄明白怎么回事,就把好不容易剛剛找到的好朋友弄丟了。
這時出現(xiàn)了特別有意思的一幕:象征著女孩間友誼的鳳仙花汁指甲油開始慢慢脫落了......
李善為了挽回來之不易的友情作了很多努力,她再一次精心編織了手鏈、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錢給智雅買生日禮物。
家里的好吃的也拿出來分享,但每一次都遭受到對方有力地反擊。
當你以為智雅會以勝利者身份自居的時候,現(xiàn)實卻再一次啪啪打臉。智雅因為考試成績得了第一名,超過了寶拉,已經(jīng)無情地被寶拉小團體排斥在外了。
李善和智雅的心中都充滿了怨恨,她們各自拆臺、報復,誰也沒有退縮,最嚴重的一次,這對曾經(jīng)親密無間的女孩兒,在教室里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打出手。
結果不出意外,李善與智雅兩人一起被同學孤立了。
嫉妒與仇恨好像就是人類先天的本能一樣,那是最原始的保護欲。它們有時來得快速而猛烈,崩潰的那一時刻甚至是毫無意識的,而復仇的欲望也更加強烈。
天使與魔鬼,僅有一步之遙。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但善于偽裝的魔鬼也許就駐守在孩子心里的某個角落,時隱時現(xiàn)。
孩子們的世界
電影中李善的爸爸說,“小孩兒能有什么事?”
事實上,未成年人之間的互相傷害,更加赤裸直接,絲毫不講情面。
孩子們的世界,確實不像成人世界那樣復雜,他們的好惡更加溢于言表,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
從上幼兒園開始,孩子的世界已然成為一個簡化了的小社會;惡意、欺凌、暴力一樣都不會少,而傷害也會成倍增長。
《我們的世界》這部電影,被稱為韓國“兒童版甄嬛傳”,某種程度上更像是營銷的噱頭,影片中哪有深宮怨婦們那么多的抓馬大戲?
它更多的是對孩子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細膩描繪,真實到讓人總能在作品中找尋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
一部兒童片,在豆瓣被兩萬多人打出了8.4的高分,有網(wǎng)友直呼,“太真實了”,也有網(wǎng)友黯然,“我也曾被孤立過”。
影片再現(xiàn)了孩子們脆弱的友誼、無情的報復,以及難以言說的校園冷暴力現(xiàn)象,但在結尾處,也沒忘展現(xiàn)他們的純真與思考——
與智雅打完架的李善回到家,看到弟弟臉上的傷,問他為什么總挨打還總和小朋友們玩兒?
弟弟天真地回答,“我也打他了......然浩打我,我再打他,然浩打我,那我們什么時候玩呀?”
李善一時不知該說什么。一直以來,她都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怕被孤立,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想做的是什么?
弟弟的話點醒了李善,是呀,“明明本來我們只想玩兒的”。
當再一次玩躲避球的時候,智雅被同學誣告犯規(guī),而已經(jīng)出局的李善替她證明,智雅沒有犯規(guī)。
她不再只在乎別人的說法,更加勇敢地認清了自己。
電影就在兩個女孩兒的對視中定格,或許兩個人都準備尋找一種全新的相處模式
最后,我們再來說回韓智雅,還記得前文中提到她是一個“有秘密”的轉校生么?
這個秘密,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父母已經(jīng)離婚,還在于,智雅之所以轉學,是因為在以前的學校,她就是冷暴力的受害者。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她轉到這個班級的時候,能夠非常敏銳地感知到李善的“艱難”處境,為了不重蹈覆轍,不再受到多數(shù)同學的排擠,她只能舍棄剛剛建立的友誼。
由此,一個“受害者”到“施暴者”的角色轉換完成了。
電影的精彩之處在于,它用孩子們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多元的世界,直面孩子們遇到的孤立、背叛,甚至是暴力現(xiàn)象。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曾對1999人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諷刺(56.2% )、辱罵(51.4%)和嘲笑(50.2%)被受訪者認為是最常見的三種校園“冷暴力”形式;將近50%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冷暴力出現(xiàn)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60.1%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冷暴力”會在當事人內心留下陰影。
事實上,身處校園冷暴力中的所有人,包括施暴者,都是受害人,更為可怕的是,由于孩子們的心智尚未成熟,施暴者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對他人造成了什么傷害。
所以,別再輕易下這種結論,“小孩子家家的,除了學習還能有什么事情?”給予孩子的社交情緒更多重視,時刻反思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不要讓他們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承受過多的孤獨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