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和基金的區(qū)別 關于理財和基金的區(qū)別介紹
2023-01-26
更新時間:2022-05-23 10:33:44作者:佚名
教室里,一群中學生正被老師大聲訓斥:
“像狗一樣喘起來”
“發(fā)出你最難聽,最惡心的聲音”......
這看似獵奇詭異的電影片段,出自第94屆同時拿下奧斯卡三項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影片《CODA》(譯名“健聽女孩”)
CODA,意為聾啞人撫養(yǎng)下的健聽一代。
這部看似故事情結簡單的電影,憑什么贏得了學院評委們的青睞?有人說,《健聽女孩》聚焦的是聽障人士,弱勢群體,是美國的主旋律。
可我想,主要還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核心情感,比如親情,比如師生情,比如愛情。我們會在感慨主人公命運多舛的同時,被深深地治愈和打動。
蒼茫大海,一艘老舊的漁船上,放聲高歌的女孩和家人正分揀打撈上來的魚。從女孩高亢,恣意的歌聲里,你或許能感受到些許抗爭的力量。
她就是影片主人公——露比。
露比的命運一開始就仿佛被詛咒過——父母和哥哥都是聾啞人,唯獨她沒有任何聽覺和語言障礙。
這看似幸運的背后實則是不幸。
一方面錯位的雙重身份讓露比被“三位一體”的家人自動排斥;另一方面“聾啞家庭”的標簽又讓她被正常人視為異類。
在家,露比常常面臨這樣的場景:
當噪聲太大,無法集中精力寫作業(yè),戴上耳機時,媽媽會不高興地抗議:“摘下耳機,沒禮貌。”
當吃飯的哥哥看交友軟件,媽媽會開心地湊過去。露比提出反對意見時,媽媽卻說:“看交友軟件,這是我們全家可以一起做的事。”
而在學校:
從小沒被教導過正確發(fā)聲,說話像聾啞人的露比,長大后依然是同學嘲笑和欺凌的對象。
露比同時穿梭在有聲和無聲兩個世界,卻因身份的特殊無法被其中任何一方接納。于是,矛盾和彷徨成了她的心理常態(tài),自卑和敏感更像一抹陰影,揮之不去。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青春期都曾像露比一樣,有著找不到自我定位的尷尬與苦惱。
青春期,我們是父母眼中羽翼未豐的雛鳥,處處被保護,被束縛,但躁動的荷爾蒙讓我們有著強烈要做自己的沖動。
青春期,我們的兩個世界一度激烈碰撞,我們也曾一度彷徨,迷茫,甚至絕望,可后來,我們依然像露比一樣,不斷在掙扎中成長。
02掙扎與成長
每天三點,露比準時起床,協助爸爸和哥哥出海捕魚,再將魚獲及時售出。
面對嚴重壓榨漁民的黑心商販,露比據理力爭,哥哥也想親自賣魚,卻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身體的殘疾加上生活的窘迫,讓父親變得自卑而懦弱。
六點,露比要匆匆趕往學校,來不及換衣服的她被同學嘲笑“身上都是魚腥味”。也因為睡眠不夠,總在課堂上打瞌睡。
步履維艱的生活,并沒有抹殺露比對生活的熱情,在選修課時,她鼓足勇氣報了男神邁爾斯參加的合唱團。
只是當音樂指導老師讓學生試唱,摸底每個人的聲線時,露比落荒而逃。曾被取笑“發(fā)聲像怪物”的情景成了她揮之不去的噩夢。
得知女兒加入學校合唱團,媽媽表示無法理解:“如果我是瞎子,你會想畫畫嗎?”
在媽媽的視角中,露比是家里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也是他們小家庭得以安身立命的關鍵。媽媽害怕融入正常人的女兒最終會離開,而自己一家也會再次被邊緣化。
甚至,在女兒剛出生時,媽媽曾祈禱她是聾啞人,潛意識里母親將女兒當成了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想與女兒成為共生的關系。
這也像極了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父母,他們極力否定和控制孩子的背后,其實是對孩子成功后會遠走高飛的恐懼。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肯優(yōu)秀,而是父母阻止他們變得優(yōu)秀,追其原因是父母沒有學會如何處理自身的分離焦慮。
不被理解的苦惱也讓露比認為,家人雖然事事都指望她,卻從來不重視她,也不支持她的音樂夢想,這讓她傷心而憤怒。
就在露比跟鬧誤會的邁爾斯出門約會,沒能出海的那天,家里的漁船被海上觀察員舉報扣留、吊銷執(zhí)照,并面臨巨額罰款。
面對父母的指責,露比傷心又內疚,她下定決心,不去伯克利學音樂,而是留下來和家人一起在船上工作。
可露比的決定卻惹怒了哥哥,雖然妹妹的存在讓他毫無存在感;也讓自己顯得蠢笨。但作為家中的長子,他覺得自己應該肩負起為家人遮風擋雨的重擔。
“我們這家人在你出生前都好好的”不僅是哥哥憤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更是為妹妹放棄夢想而感到惋惜和愧疚。
露比在做自己還是守護家人的矛盾中徘徊。
然而,幸運之神畢竟還是光顧了這個不斷在困境中掙扎的女孩,因為露比遇到了維老師——
03 “伯樂”的力量
沒錯,那個讓學生模仿狗喘息,讓露比學習野獸吼叫的音樂指導維老師。他成為了露比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伯樂和引路人。
面對曾經只有熱愛卻沒有信心的露比,維老師會鼓勵她:“很多人有美妙的聲線卻無話可說?!薄澳愕某缓苊匀??!?/p>
當露比因誤會邁爾斯,憋著怒氣無法投入訓練,維老師教她如何“像怪獸一樣吼叫出來”釋放內心的情緒。
因家事牽絆,露比多次上輔導課遲到,惱怒的維老師一再告誡“再也不會有下次”。過后仍然會說:“我主動提出輔導,是因為我聽到了潛質?!?/p>
維老師堅信,天賦異稟的露比配得上伯克利音樂學院,而他也會盡全力讓她成為其中的一員。
反觀我們的人生,如果一個人不能有幸遇到稱職的父母,優(yōu)渥的成長環(huán)境,但如果能遇到以成就學生為己任的維老師,我想ta原本慘淡的命運定會被改寫。
影片曾出現這樣一個看似不經意的鏡頭:露比推開門時發(fā)現維老師正坐在鋼琴旁冥想。
而我想說的是,一個善于冥想的人,必定是一個懂心理的人。而一個懂心理的老師,教會學生的一定也不止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有對自我的認知。
當家里的漁船被扣留、執(zhí)照吊銷,面臨巨額罰款,露比準備放棄伯克利面試時,維老師卻一直在等她。
看到沒有準備充分的露比在面試中發(fā)揮失常,維老師以彈錯鋼琴為借口要求露比重新開始。終于,露比優(yōu)美的歌聲打動了在場的所有評委,她順利通過了伯克利音樂學院入學申請。
04世界兩端的擁抱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譴責父母不能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然而當我們站在父母的世界看待問題時,也許真相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學校音樂會上,露比和邁爾斯的演唱博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大家都猜想微笑著鼓掌的父母定是感知到了女兒美妙的歌聲。
一分鐘的靜音畫面,卻將我們強行拉扯到了父母無聲的世界里,瞬間我們理解了他們?yōu)楹尾恢С峙畠旱囊魳穳粝搿1M管他們跟著其他觀眾起立,鼓掌,但他們只能通過他人的表情來判斷女兒歌唱的好壞。
星光下,父親要求露比將白天唱的歌再唱一遍給自己聽。聾啞的父親輕輕將手放在女兒的脖子上,用聲音的震動來感受歌曲的節(jié)奏。
盡管女兒和父親處在有聲和無聲兩個不同的世界,但最終他們走進了彼此的世界。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很多家庭教育的一種現象:父母不停說教,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該做的。但孩子仿佛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或者干脆叛逆的對著干。
我想,我們的父母有時候也需要俯下身來,閉上嘴巴,用心聆聽孩子內在的聲音??匆妕a的需求,尊重ta的感受。
就像關系心理學家胡慎之曾說過的:
“我們父母的角色,僅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支持者和陪伴者,沒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