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和基金的區(qū)別 關于理財和基金的區(qū)別介紹
2023-01-26
更新時間:2022-06-04 18:40:34作者:未知
@新熵 原創(chuàng)
作者丨白芨
編輯丨月見
“現在只想盡快出工,不能再耽擱了?!?/p>
阿芳是一名食品店主,此前,她所在的城市經歷了兩個月的封控管理,餐飲行業(yè)普遍關店?!熬蛹視r想得最多的,就是盡快恢復營業(yè),雖然疫情期間沒有收入,但我照樣發(fā)了店員工資,這種狀態(tài)也沒法持續(xù)太久。”阿芳感嘆。
這樣的案例不止一個,阿芳的“小店主朋友圈”中,曾有人想要退租門市房,原因是停業(yè)后資金中斷,房租難以維系。幸運的是,好心房東免除了這位店主封控期的租金,這使他恢復了重新經營的希望。
在今年上半年疫情的沖擊下,多個城市陷入封控節(jié)奏。5月下旬,政府相關會議提出穩(wěn)定經濟大盤。與此對應的是,各行業(yè)的代表平臺正在積極推出自救政策,尋求讓中小經營主體從疫情的沖擊中復蘇。在此過程中,以618為代表的電商購物節(jié),有必要發(fā)揮更大作用。
01 行業(yè)紓困
阿芳對疫情的印象是“靜止”——沒有消費者光顧,沒有流水入賬,居民旺盛的消費訴求無法被滿足,更多是依靠少數幾個生鮮渠道,購買糧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5月16日,國家統計局披露了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期間,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3.8萬億元,同比下降0.2%,但從4月單月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9483億元,同比下降了11.1%。報告提出:“4月本土疫情多發(fā),居民外出購物、就餐減少”。
其中,出行類商品零售額增長明顯放緩,例如,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31.6%。此外,住宿餐飲行業(yè)收入同比減少了22.7%,限額以上住宿業(yè)客房收入下降超過30%。
在相關行業(yè)中,商家與員工同樣受到了影響。對經營者來說,問題是收入停擺后,房租、人力等運營成本壓力顯著增大。對員工來說,疫情期間的收入下降,限制了他們的消費能力。
小張是一名圍繞線下門店展開工作的銷售從業(yè)者,工資少部分來自于無責任底薪,大部分來自銷售提成。疫情期間,小張的收入大幅減少:“感覺回到了學生時代,每天都在想辦法省吃儉用?!?/p>
這決定了相關行業(yè)紓困工作的重心——先讓行業(yè)“流動”起來,保障經營者現金流,使其有能力應對日常運營成本,同時恢復從業(yè)者收入水平,提升消費需求。其中,5月24日政府發(fā)布的經濟措施中,多處反映了這一趨勢,包括加大普惠貸款支持力度,推動貸款利率穩(wěn)中有降,減免市場主體房屋租金,優(yōu)化復工政策等。
行業(yè)自身的自救也在同步展開。
以酒旅行業(yè)為例,針對疫情下產品履約難度倍增的痛點,商家通過產品預售制提振消費者信心,平臺方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如攜程啟動紓困基金緩解供應商資金周轉壓力,飛豬則通過組織架構改革方式,重點強化服務能力。
以餐飲行業(yè)為例。在北京,針對堂食停擺的要求,餐飲商家普遍轉向擺攤+外賣的銷售方式,同時,店內服務人員也普遍轉向銷售或配送崗位。部分疫情前堅持堂食品質,拒絕開放外賣服務的商家也不得不設計外賣產品。同時,無接觸配送等行業(yè)標準也在相關平臺中迅速普及。
背后是相似的紓困邏輯,客流、供應鏈、現金流……只有行業(yè)中要素重新活躍并流動起來,凍結的行業(yè)才能“蘇醒”。
02 誰來喚醒“零售”?
與直接遭受疫情沖擊的餐飲、酒旅行業(yè)相比,疫情對零售行業(yè)的影響略有不同。
一方面,疫情加速了電商在下沉市場的滲透率,特別是生活必需品的生鮮電商滲透率。在疫情封控的各大城市,中老年用戶普遍學會了線上生鮮APP注冊、下單、付費一整套消費流程。這部分紅利將維持到疫情消退,為生鮮電商提供新的客源。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阻斷了部分地區(qū)的交通網絡,當地電商消費者面臨“最后一公里”變難的問題。一位封控城市援建工人對「新熵」表示,運貨司機、建設工人進入封控城市,難的不是履行職責,而是履職后的隔離期,如何解決食宿。
結果是疫情期間,封控地區(qū)的非生活必需品電商消費都在下降,在解封后,消費者往往更關注后續(xù)物資保障,日常消費需求則被拋諸腦后。
一位被封控在家長達兩月的消費者對「新熵」表示,解封之前一周左右,米面肉蛋蔬果等必需品就基本沒有缺口了,解封之后,身邊的人也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反而在搶購冰柜和冰箱,以備在未來的封控中儲備更多生鮮品。
究其原因,疫情與封控喚醒更多的是消費者的“居安思危”意識,而非報復性消費。
如果從頭部電商平臺的業(yè)績表現看,這一趨勢更為明顯,從2021年一季度至今年一季度,阿里巴巴的中國零售業(yè)務營收增速從74%降至7%;京東零售業(yè)務增速從35.27%降至17%;拼多多整體營收增速從238.9%降至7%,三大電商平臺均創(chuàng)出成立以來罕見的零售業(yè)務低增速。
官方數據顯示,5月26日和5月31日,天貓與京東分別開啟了618預售季。而在此背景下,具有重大營銷影響力的購物節(jié)活動尤其重要。往年,購物節(jié)的首要任務是沖擊更高銷售額,引爆營銷熱度,吸引更多消費者及商家加入到促銷活動當中。
而在疫情期間,購物節(jié)需要承擔更多種草消費者,以流量紓困中小商家的任務。尤其在消費者一側,在經歷疫情封鎖后,購物節(jié)活動需要告訴消費者,如何回到日常消費節(jié)奏當中。
03 狹義購物節(jié)與廣義購物節(jié)
對于電商平臺來說,購物節(jié)同樣是挽救自身業(yè)績下滑危機的重要抓手。
消費者所熟知的是,購物節(jié)起源于傳統節(jié)日客流量的自然增長,商家習慣于在這一天放出折扣價格,以沖擊銷售額,回籠現金流以及清空庫存。商場主體也習慣于在這一天推動促銷,以做大客流量,及店鋪的租金價值。
這形成了“狹義購物節(jié)”的定義——商場出人氣,商家出錢。這一邏輯被電商平臺繼承。從雙十一購物節(jié)開始,電商平臺傾向于擴大購物節(jié)影響力,在影響更多消費者心智的同時,同樣也對平臺的各類廣告產品形成促銷效果。
電商平臺的推薦廣告、搜索廣告,Banner位廣告等產品,在實質上替代了線下商場的店鋪租金。商家在電商平臺投放的廣告體量,約等于在線下商場租賃的店鋪面積。電商購物節(jié)的邏輯立足于此——平臺集中流量并銷售流量,商家承擔流量成本,并獲得更多的增長機遇。
但商家也承擔了購物節(jié)的部分成本。例如在價格競爭下,商家參與購物節(jié)往往以營銷獲客為第一目的,其利潤額往往不能保證;此外,購物節(jié)搜索廣告的價格競爭更加激烈,這抬高了商家的入場成本。如果加上銷量暴增帶來的售后服務成本,能真正享受購物節(jié)紅利的商家就更少。
而在疫情沖擊背景下,商家顯然更希望購物節(jié)能發(fā)揮新的作用。
從消費者端來看,在中小商家普遍遭遇疫情沖擊,銷量增長下滑同時資金鏈條陷入緊張的時間點,購物節(jié)以其號召力形成了天然的流量池,承擔著消費復蘇的重任。抓住購物節(jié)的流量增長機遇,意味著商家打造更多爆品,獲取更多新客。
而從商家端來看,疫情沖擊限制了商家的營銷費用,這包括對平臺的廣告投放費用,以及產品折扣讓利幅度。這意味著在此次618購物節(jié)中,商家的訴求已經從追求獲客打造爆品,轉向盈利和回籠現金流。
對平臺來說,這意味著平臺不能再追逐以“抬租”為目的的“狹義購物節(jié)”,而應追求以維護電商生態(tài)為目的的“廣義購物節(jié)”。通過“商場出人氣,商家賺錢”的方式,讓更多商家在這場流量盛宴中“回血”。
事實上,在此次618購物節(jié)中,已經出現了類似跡象,已有電商平臺提出在618期間為中小商家減負,并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作為平臺方,此舉勢必將造成平臺的營銷收入縮減,但有利于維穩(wěn)商家生態(tài),維持更多中小商家運轉。
這也是“廣義購物節(jié)”的意義所在——從長期視角思考電商行業(yè),讓疫情下的整個市場共享流量紅利。只有作為行業(yè)基底的中小商家度過危機,平臺才能創(chuàng)造增速下滑后的“二次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