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6 19:59:05作者:佚名
二三子相顧而驚,不知身之在何境也翻譯:大家驚慌相視,不知道身在何處。該句出自北宋文學(xué)家晁補之所作的一篇山水游記《新城游北山記》,作者扣住文章開筆的“深”、“幽”二字,以層進層深的藝術(shù)方法,描寫了新城北山一晝夜間的所見所聞。全文側(cè)重于對景物的摹刻和對恐怖氛圍的烘托,全文情景交融,語言簡潔精煉。
新城游北山記
北宋·晁補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漸深,草木泉石漸幽。初猶騎行石齒間。旁皆大松,曲者如蓋,直者如幢,立者如人,臥者如虬。松下草間有泉,沮洳伏見;墮石井,鏘然而鳴。松間藤數(shù)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鳥,黑如鴝鵒,赤冠長喙,俯而啄,磔然有聲。
稍西,一峰高絕,有蹊介然,僅可步。系馬石觜,相扶攜而上,篁筱仰不見日,如四五里,乃聞雞聲。有僧布袍躡履來迎,與之語,愕而顧,如麋鹿不可接。頂有屋數(shù)十間,曲折依崖壁為欄楯,如蝸鼠繚繞乃得出,門牖相值。既坐,山風(fēng)颯然而至,堂殿鈴鐸皆鳴。二三子相顧而驚,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時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視星斗皆光大,如適在人上。窗間竹數(shù)十竿相磨戛,聲切切不已。竹間梅棕,森然如鬼魅離立突鬢之狀。二三子又相顧魄動而不得寐。遲明,皆去。
既還家數(shù)日,猶恍惚若有遇,因追憶之。后不復(fù)到,然往往想見其事也。
離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盡是野草樹木和泉水巖石,環(huán)境越來越幽靜。開始時還能騎馬在亂石縱橫的路上行進。旁邊都是大松樹,松干彎曲的像車蓋,筆直的像垂簡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臥的像有角的小龍。松樹下的草叢間有泉水,在低洼潮濕的地方時隱時現(xiàn),泉水流入石井中,發(fā)出鏘然的鳴聲。松樹之間有藤長數(shù)十尺,彎彎曲曲像一條大蛇。樹上有鳥,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紅頂長嘴,俯身啄食,發(fā)出吱吱的叫聲。
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條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大家把馬的韁繩系在巖石的尖角上,相扶相攜著往上攀登,竹林十分茂盛抬頭看不見太陽。走了約四五里,才聽到雞叫聲。有僧人穿著布袍、拉著鞋子前來相迎,與他交談,他驚愕地與你對視著,像麋鹿一樣不可接近。山頂有數(shù)十間房屋,曲折回旋而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欄桿,要像蝸牛一樣爬行、老鼠一樣攀援迂回著走才得以出來,而這間屋的門和那間屋的窗正好相對。坐定之后,一陣山風(fēng)吹來,堂殿上的鈴鐸都響了起來。大家驚慌相視,不知道身在何處。天色將近黃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時正是九月,天空高曠露水清瑩,山間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頭頂上。窗間有數(shù)十竿竹子,被風(fēng)吹動互相摩擦,不停地發(fā)出急促的聲響。竹子間的梅樹和棕櫚樹,森然聳立如同相對而立鬢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覷驚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離開了。
回家?guī)滋熘?,腦海中還是恍恍惚惚地浮現(xiàn)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記了這些。后來我沒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這次游山的事。
1、新城:今屬浙江富陽。
2、北山:官山,在新城北。
3、去:距離。
4、騎行:騎馬而行。
5、石齒:指路面有突出的齒狀碎石。
6、蓋:車蓋。蓋柄彎曲,故形容曲松。
7、幢(chuáng):古代旗子一類的東西。
8、虬(qiú):傳說中一種有角的小龍。形容盤曲的松樹。
9、沮洳(rù):低濕的地方。
10、伏見:指泉流忽隱忽現(xiàn)。
11、鏘(qiāng)然:象聲詞。
12、蜿(wān)蜒(yán):曲折綿長的樣子。
13、大螈(yuán):即蝮蛇。
14、鴝(qú)鵒(yù):即八哥。
15、喙(huì):鳥嘴。
16、磔(zhé)然:鳥嗚聲。
17、介然:界線分明的樣子。
18、石嘴:石角。
19、篁(huáng)筱(xiǎo):竹。
20、布袍躡(niè)履(lǚ):穿著袍子、鞋子。
21、欄楯(shǔn):柵欄。直為欄,橫為楯。
22、如蝸鼠繚繞:像蝸牛、老鼠那樣彎曲而行。
23、相值:相對。
24、鐸(duó):大鈴。
25、二三子:同行的幾位朋友。
26、且:將。
27、于時:時值。
28、光大:指的是星既亮且大。
29、適:正,剛。
30、摩戛(jiá):摩擦相擊。
31、棕(zōng):棕櫚。
32、森然:陰森森的樣子。
33、離立突鬢(bìn):兩兩并立、鬢發(fā)怒張的樣子。
34、魄(pò)動:心驚。
35、遲(zhì)明:將近天明。
文章第一節(jié)寫初入山的見聞。文章第二節(jié)描寫繼續(xù)登山的聞見,愈加渲染出此山的幽深僻靜。文章第三節(jié)寫夜宿山寺的聞見。起筆補敘時間,以下引出“天高露清,山空月明”兩句描寫,用簡潔的詞語構(gòu)筑成了一個優(yōu)美靜謐的詩一般的意境。文章最后一節(jié)寫游山之后的回味無窮。這其實是在對北山之美和游山之樂作一種補充和加強的描寫。
《新城游北山記》可以說是繼柳宗元之后又一篇優(yōu)秀的山水游記。它的成功,首先在于準確地抓住了北山的個性,精細描摹了此山極為幽靜優(yōu)美的特色,使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其次,又在于它能在刻畫風(fēng)景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主觀感受,使得此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富有特定的神韻和情趣。
宋神宗熙寧年間,晁補之的父親晁端友為新城縣令,與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時有詩歌唱和。晁補之隨父同在新城,在蘇軾門下親聞教誨兩年之久,《新城游北山記》就是這一期間寫的。
晁補之,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鉅野(今屬山東)人。宋神宗元豐時,為進士。歷任佐郎、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和揚州、齊州等地方官。后遭貶謫,退居故里。工書畫,善詩詞文,其文清峻典雅、好奇務(wù)深,早年即受知于蘇軾,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