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中文學(xué)名:
牛蒡拼音:niú bàng 拉丁學(xué)名:Scrophularia delavayi Franch.別 稱:惡實、荔實、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牽牛、蝙蝠刺、東洋參、東洋牛鞭菜 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桔梗目亞 目:科:菊科亞科:管狀花亞科族:菜薊族屬:牛蒡?qū)?
主要產(chǎn)地
臺灣、山東、江蘇、陜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
形態(tài)特征

牛蒡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壯,肉質(zhì),圓錐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帶紫褐色,有縱條棱?;~大形,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廣卵形,長20-50cm,寬15-40cm,先端鈍,具刺尖,基部常為心形,全緣或具不整齊波狀微齒,上面綠色或暗綠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絨毛。頭狀花序簇生于莖頂或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cm,花序梗長3-7cm,表面有淺溝,密被細毛;總苞球形,苞片多數(shù),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先端鉤曲;花小,紅紫色,均為管狀花,兩性,花冠先端5淺裂,聚藥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花藥黃色;
子房下位,1室,先端圓盤狀,著生短剛毛狀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灰褐色,
具縱棱,冠毛短刺狀,淡黃棕色?;ㄆ?-8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xí)性

牛蒡喜溫暖氣候條件,又較耐寒。
藥用價值

根(牛蒡根):苦、辛,涼。清熱解毒,疏風(fēng)利咽,消腫。用于風(fēng)熱感冒,咳嗽,咽喉痛,瘡癤腫毒,腳癬,濕疹。 莖葉:甘。用于頭風(fēng)痛,煩悶,金瘡,乳癰,皮膚風(fēng)癢。 果實(牛蒡子):辛、苦,涼。疏風(fēng)散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風(fēng)熱感冒,頭痛,咽喉痛,痄腮,疹出不透,癰癤瘡瘍。
營養(yǎng)價值

牛蒡含菊糖、纖維素、蛋白質(zhì)、鈣、磷、鐵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zhì),
其中胡蘿卜素含量比胡蘿卜高150倍,蛋白質(zhì)和鈣的含量為根莖類之首。牛蒡根含有菊糖及揮發(fā)油、
牛蒡酸、多種多酚物質(zhì)及醛類,并富含纖維素和氨基酸。牛蒡具有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抗癌等作用。可降血糖、降血壓、血脂、治療失眠,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功效。
牛蒡圖片

